搖唇鼓舌

搖唇鼓舌,拼為yáo chún gǔ shé,形容耍弄嘴皮進行挑撥煽動。出自《莊子•盜跖》。

基本信息

搖唇鼓舌

搖唇鼓舌 ( yáo chún gǔ shé )
解 釋 鼓舌:詭辯。耍嘴皮,嚼舌頭。形容耍弄嘴皮進行挑撥煽動,泛指賣弄口才。
出 處 先秦·莊周《莊子·盜跖》:“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郭沫若《虎符》第三幕:“那些人除掉~之外,實在也沒有多麼大的本領。”
近義詞 撥是弄非、花言巧語、巧舌如簧
反義詞 啞口無言、沉默寡言、默不做聲

由來

這個成語出自《莊子·盜跖》。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紛爭,群雄四起。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們周遊列國,鼓吹其仁義之道。莊子對孔子進行了尖銳的批評,他在《盜跖》這篇文章里,以編造的盜跖批孔子的故事來攻擊孔子。跖指著孔子譏笑道:“這人就是魯國的巧偽人孔丘,他不耕而食,不織而衣,全憑‘搖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惑天下的君主,使天下的學士忘其求學之根本,而一心巴望僥倖於君主能封侯顯貴。”這正是對孔子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有力嘲諷
“搖唇鼓舌”用來形容利用口才進行煽動或遊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