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國語促進語言文學規範化

國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的社論,文中提到:“漢民族共同語,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國語。 我們今天講的國語有明確的內涵,有科學的界定,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內容介紹

國語,即“現代標準漢語”,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是全國各民族通用的語言。國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國語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稱謂:
大陸官方:國語
台灣官方:國語
東南亞華人:華語
學術界:現代標準漢語
“國語”這個詞早在清末就出現了。1902年,學者吳汝綸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議中國應該推行國語教育來統一語言。在談話中就曾提到“國語”這一名稱。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時,曾與留日學生組織了一個“演說聯繫會”,擬定了一份簡章,在這份簡章中就出現了“國語”的名稱。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在《江蘇新字母》一書中把漢語分為“國文”(文言文)、“國語”和“俗語”(方言),他不僅提出了“國語”的名稱,而且明確地給“國語”下了定義:“各省通行之話。”上世紀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門關以外的戰爭》一文中提出,“文學革命的任務,決不止於創造出一些新式的詩歌小說和戲劇,它應當替中國建立現代的國語的文腔。”“現代國語的新中國文,應當是習慣上中國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現代‘人話’的,多音節的,有結尾的……”
國語的定義
[編輯本段]
“國語”的定義,解放以前的幾十年一直是不明確的,也存在不同看法。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10月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期間,漢民族共同語的正式名稱正式定為“國語”,並同時確定了它的定義,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為促進漢字改革、推廣國語、實現漢語規範化而努力 》的社論,文中提到:“漢民族共同語,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國語。”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推廣國語的指示,把國語的定義增補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這個定義從語音、辭彙、語法三個方面明確規定了國語的標準,使得國語的定義更為科學、更為周密了。其中,“國語”二字的涵義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國語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這是在1955年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上確定的。這個定義實質上從語音、辭彙、語法三個方面提出了國語的標準,那么這些標準如何理解呢?
“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指的是以北京話的語音系統為標準,並不是把北京話一切讀法全部照搬,國語並不等於北京話。北京話有許多土音,比如:老北京人把連詞“和(hé)”說成“hàn”,把“蝴蝶(húdié)”說成“húdiěr”,把“告訴(gàosu)”說成“gàosong”,這些土音,使其他方言區的人難以接受。另外,北京話里還有異讀音現象,例如“侵略”一詞,有人念“qīn lüè”、也有人念成 “qǐn lüè”;“附近”一詞,有人念“fùjìn”,也有人念成“fǔjìn”,這也給國語的推廣帶來許多麻煩。從1956年開始,國家對北京土話的字音進行了多次審訂,制定了國語的標準讀音。因此,國語的語音標準,當前應該以1985年公布的《國語異讀詞審音表》以及2005年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為規範。
就辭彙標準來看,國語“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指的是以廣大北方話地區普遍通行的說法為準,同時也要從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詞語。北方話詞語中也有許多北方各地的土語,例如北京人把“傍晚”說成“晚半晌”,把“斥責”說成“呲兒”,把“吝嗇”說成“摳門兒”;北方不少地區將“玉米”稱為“苞米”,將“肥皂”稱為“胰子”,將“饅頭”稱為“饃饃”。所以,不能把所有北方話的辭彙都作為國語的辭彙,要有一個選擇。有的非北方話地區的方言詞有特殊的意義和表達力,北方話里沒有相應的同義詞,這樣的詞語可以吸收到國語辭彙中來。例如“搞”、“垃圾”、“尷尬”、“噱頭”等詞已經在書面語中經常出現,早已加入了國語辭彙行列。國語所選擇的辭彙,一般都是流行較廣而且早就用於書面上的詞語。近年來,國家語委正在組織人力編寫《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將對國語辭彙進一步作出規範。
國語的語法標準是“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這個標準包括四個方面意思:“典範”就是排除不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作為語法規範;“白話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現代白話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話文;“著作”就是指國語的書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語基礎上,但又不等於一般的口語,而是經過加工、提煉的語言。
國語的由來
[編輯本段]
漢語自古以來有方言同時也有共同語。根據歷史記載,春秋時候孔夫子時代管共同語叫雅言。雅言以洛陽雅言為標準。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來自當時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學生都講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講課的時候怎么能夠讓來自各地的學生都聽得明白呢?因為當時有共同語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講學的時候用雅言,這樣交際沒有什麼障礙。
在漢代,共同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管共同語叫做通語。各地講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語進行交際,這是古代的情況。
晉代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中原雅音南移,作為中國官方語言的官話逐漸分為南北兩支。北方以洛陽雅言為標準音,南方以建康雅言為標準音。洛陽雅言屬於中原話,建康雅言屬於吳語。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雅言為正統。隋朝統一中國定都長安,編著《切韻》,音係為金陵雅音為主,參考洛陽雅音的綜合系統,因以南朝為正統政權。隋朝末期,揚州成為中國經濟最繁榮的地區,因此,揚州吳音也曾成為南方雅言的代表,但是,沒有得到官方語言的地位。
降及唐宋,即使在北方,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差別顯著增大了。富麗堂皇的唐詩中,已經採納了一些當時的口語。唐朝開始,江南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因此江南的蘇州吳音也成為南方雅言的一種通行語。由於政治中心在長安,長安話屬於中原話。因此,長安雅言也是北方雅言的標準音。到了宋代,漢文更出現了口語化的傾向。著名的大思想家朱熹的弟子所編的《朱子語類》,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朱熹使用宋代口語講授和談話的原貌。這證明即使像他那樣文化修養很高的士人,儘管還是用古文寫作,但平日的言談,甚至講授儒家經典,也已經不可能像六七百年前的北方庶民那樣,“其辭多古語”,但他作為“讀書人”,說的還是洛陽話。 及至南宋,首都建在臨安,因此,臨安雅言也成為標準音的一種。臨安雅言屬於吳語,但是臨安雅言中有很多中原話的痕跡,直至今天的杭州話也有中原話的痕跡。
元代時,首都在大都,因此,大都話也是一種通行語。由於元朝的統治者是蒙古人,不熟悉漢族文化,漢語的通行語繼承了宋代的南方雅言。
明代的時候,南京由於戰爭等動亂,南京話從吳語(南方雅言)轉變為江淮官話。明代以南京話為正統,南京話也是南方官話的代表。後來遷都北京,北京話也有一定通行度。明代北京話是在元大都舊北平話的基礎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話融合後形成,到清代又受到滿語的影響。江南的吳音開始以蘇州白話為主要代表。吳音繼承了南方雅言的地位,並且以當地強大的經濟實力成為中國通行的語言之一。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善操海內上下進退之權,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之而雅,俗者,則隨而俗之。”,吳音最流行的時候,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說蘇白為榮。和官方“國語”京白相對而言,蘇州白話在當時社會地位相當於民間的“國語”。當時越劇、崑曲、評彈都以蘇白為標準音,甚至一開始的京劇都曾使用過蘇白。
清代一開始,仍然以南京官話為正統。雍正年間(1728年)清設正音館,確立北京官話為官方地位。到了19世紀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受到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特別受到日本的影響。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後大力推廣日本語的共同語,日本人把日本語的民族共同語叫做國語。國語這個詞本來是中國古代一本書的名字,日本人把國語當做民族共同語的名稱。19世紀末中國的文化生活發生很大變化,國語這個名詞得到傳播。 由於太平天國的戰爭,江南經濟開始衰落,吳音開始失去了標準音的地位。這樣,北京白話開始成為唯一的標準音。民國初期,北京官話被定為國語。
辛亥革命之後,為了發展中國的經濟、文化,在中國也開始推廣國語。國語這個詞在民國時期得到當時政府的承認,成為民族共同語的一個正式稱呼。1920年國語推行不到兩年就爆發一場當時名之為“京國之爭”(指京音和國音)的大辯論。問題的起因就在於國語標準音。因為在推行國語的熱潮中,經常發生京音教員和國音教員互相爭吵的事。他們的國語聽起來很不一樣,很多字的讀音也不統一,教的人覺得難教,學的人覺得很難學。於是有人(南京高師張士一)發表文章,主張“注音字母連帶國音都要根本改造”,應“先由教育部公布合於學理的標準語定義,以至少受到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話為國語的標準”。這個主張得到許多人的支持,特別在南方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紛紛開會回響,甚至通過決議:“不承認國音,主張以京音為標準音”,“請教育部廣徵各方面的意見,定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後來,1913年“讀音統一會”擬定的“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老國音就被修改為“純以北京話為標準”的新國音了。1932年根據新國音編纂的《國音常用字彙》由民國政府教育部公布,在《字彙》的序言中又對國音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含義做了進一步的說明,即“”所謂以現代的確北平音標準音者,系指‘現代的北平音系’而言,“並非必字字尊其土音”。
近代的“國語”一詞,是朱文熊於1906年首次提出的,後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國語”的說法,並與茅盾就國語的實際所指展開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並鞏固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明:
漢民族共同語從古至今有好幾種說法,有雅言、通語、官話、民國時期的國語。名稱不同,內容基本是一樣的。1949年新中國建立,中國走上完全新的階段,為了發展新中國的文化教育,我們也要推廣民族共同語,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閡。在上世紀50年代,我們要推廣民族共同語,歷史上曾經有好幾個不同的名稱,我們叫什麼呢?
我們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語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民國時期的國語實際是漢民族的共同語,而不是其他少數民族的共同語。為了突出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我們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採取國語這個叫法。如果叫國語的話,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凌駕於國內其他民族之上。
經過研究最後決定叫國語。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推廣國語的指示》中,對國語的含義作了增補和完善,正式確定國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國語”一詞開始以明確的內涵被廣泛套用。
國語的語法以魯迅、茅盾、冰心、葉聖陶等人的著名現代白話作品為規範,並且還必須是這些現代白話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目前,國語以《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為準.
國語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口語形式,我們國家地域遼闊、人口很多,自古以來就有方言分歧。方言的存在給交際帶來不便,產生隔閡,為了克服方言給交際帶來的隔閡,就要有溝通各種方言的共同語存在。
我們今天講的國語有明確的內涵,有科學的界定,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這是1956年2月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推廣國語的指示》裡面明確規定的。從1956年到現在,國語的含義就像我剛才介紹的那個樣子。大家聽了我的介紹不難理解,所謂國語就是現代的漢民族共同語。顯然在我們進入信息網路時代,大力推廣國語,對於我們國家各個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