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太空

《探秘太空》的叢書名是中國載人航天科普叢書,作者是顧逸東主編,出版社是中國宇航出版社,出版時間是2011年6月1日,ISBN是9787802184466,開本是16開,定價是50.00元。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探秘太空

2003年10月,航天英雄楊利偉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之後,我國又實現了多人多天飛行和航天員出艙活動,中國人在世界航天發展史冊上銘刻下了輝煌印記,在人類和平利用太空的偉大征程中樹立了不朽豐碑。載人航天工程作為我國航天發展史上規模最大、系統構成最複雜、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高,同時也是全社會最為關注的國家級高科技工程,取得了偉大成就,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激發了社會大眾對載人航天科技知識的興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是如何運行的,運用了哪些科學技術,取得了哪些科技成果,未來發展前景如何,這些問題一直受到公眾的熱切關注。

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總體管理機構,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從工程伊始就認識到,將載人航天工程取得的偉大成就和載人航天知識全面、系統、準確地介紹給社會大眾,特別是吸引和鼓勵更多的青少年熱愛航天科學、投身航天事業,具有重要意義。從2006年開始,組織載人航天科研生產一線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編寫了這套《叢書》,歷時五年打造,幾經修改完善,於2011年6月出版發行。

《探秘太空:淺析空間資源開發與利用》,以空間套用系統為主,內容包括空間資源開發與利用綜述、空間環境預報與探測研究、航天遙感器、遙感信息處理套用研究、陸地遙感套用、大氣遙感套用、海洋遙感套用、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研究、空間材料科學研究、微重力流體物理學研究、空間天文觀測研究、空間套用未來展望。

作者簡介

顧逸東,1946年出生,上海人。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

《探秘太空》主編顧逸東《探秘太空》主編顧逸東

。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主任,光電研究院院長,現為光電研究院科技委主任,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長。1977年至1993年主持建立了我國高空科學氣球系統,組織多項飛行實驗和氣球硬X射線天文觀測研究。1994年起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套用系統總設計師,1999年起任總指揮、總設計師。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二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共4項。發表論文50餘篇。

目錄

第一章載人航天套用——空間資源開發與利用綜述

1.載人航天套用的領域/2

2.資源、空間與套用/5

3.空間層圈與空間套用/8

4.載人航天的軌道空間環境/10

5.軌道高度資源及航天遙感技術/12

6.航天遙感器的能力是如何來的/14

7.國內外載人航天遙感套用研究/17

8.微重力資源和套用/19

9.國際載人航天的空間科學研究/23

10.中國載人航天的空間科學實驗研究/25

11.空間——理想的科學實驗室/27

12.載人航天套用引領高科技發展/28

第二章 巡天保駕護航——空間環境預報與探測研究

1.飛向太空,知而後行/30

2.空間環境科學的研究內容/33

3.空間環境對航天活動的影響/35

4.高層大氣對太空飛行器軌道高度的影響/37

5.高能帶電粒子對航天活動的影響/39

6.太空飛行器帶電及其危害/40

7.微流星對太空飛行器的威脅/42

8.威脅太空飛行器安全的空間碎片/44

9.空間原子氧對太空飛行器的侵蝕/47

10.空間環境預報/48

11.為神舟保駕護航/49

12.空間環境預報——載人航天安全的重要保障/52

13.神舟號飛船——空間環境實時監測的重要平台/56

14.我國空間環境的地基探測/58

15.空間環境科學引領宇宙遠航/61

第三章 萬能智慧之眼——航天遙感器

1.什麼是遙感/64

2.遙感器的“眼睛”——光電探測器/68

3.千里眼的視力——遙感器的解析度/71

4.光機掃描式光學遙感儀/74

5.推掃型光學遙感儀/75

6.高光譜解析度遙感器——成像光譜儀/77

7.紅外探測器的製冷/81

8.穿透能力強大的微波遙感器/82

9.穿雲破霧的合成孔徑雷達/84

10.能辨別分厘的微波高度計/86

11.能辨識真偽的微波輻射計/87

12.善觀風向的微波散射計/89

13.神舟號飛船里的遙感乘客/90

第四章 睿智巧譯天書——遙感信息處理套用研究

1.地物目標分類和遙感套用處理/94

2.繁複的遙感圖像處理加工/96

3.圖像校正——還圖像以準確的位置與色調/97

4.圖像變換——加工提取信息的法寶/98

5.圖像分類——物以類聚的遙感實踐/100

6. “天-空-地”同步聯動觀測/101

7.隱含多維光譜信息的圖像立方體/102

8.遙感信息定量化/103

9.遙感套用的波譜庫/104

10.遙感仿真系統/105

第五章 鳥瞰廣袤大地——陸地遙感套用

1.從太空鳥瞰地球家園/108

2.監測地表土壤水分和乾旱/109

3.探測青藏高原的積雪/111

4.探知陸地淨初級生產力/112

5.估算農作物產量/112

6.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調查/114

7.地質構造與礦產遙感/115

8.水體及水污染監測/117

9.防災減災與遙感套用/118

10.待解的遙感謎團/120

第六章 善辨風雲雨雪——大氣遙感套用

1.雲的形成和表征/124

2.熱帶氣鏇及颱風/125

3.冷暖交匯的溫帶氣鏇/127

4.雲帶、雲線,天氣多變/129

5.花團錦簇的雲團/130

6.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131

7.陰霾朦朦的霧/132

8.大氣溫度監測/134

9.大氣水汽測量/135

10.影響天氣系統的地球輻射收支/136

11.影響空氣品質的大氣氣溶膠/138

12.紫外線和大氣臭氧/139

13.引起全球關注的溫室效應/141

14.保護地球大氣環境/142

15.微波遙感技術——新的風暴追蹤手段/144

16.新一代測風遙感技術——雷射雷達/145

第七章 探索海洋奧秘——海洋遙感套用

1.海水的潮漲潮落/148

2.各種色彩的海洋赤潮/149

3.氣候變暖帶來的海洋災害/151

4.海洋碳循環/153

5.並不平坦的海面/154

6.海岸帶的變化——滄海桑田/155

7.近海環流是如何形成的/157

8.海洋重力場監測/158

9.海洋內波——潛艇的殺手/159

10.江河泥沙淤積監測/161

11.海冰——鐵達尼號悲劇的禍首/162

12.海洋初級生產力遙感監測/163

第八章 認識生命現象——空間生命科學及生物技術研究

1.邁向空間生命科學研究的第一步/166

2.神舟號飛船中的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研究/167

3.微重力環境對植物的影響/168

4.微重力環境對動物行為的影響/173

5.微生物也會感受到空間特殊性/176

6.人如何在太空長期生存/177

7.探索受控生態生命保障系統/179

8.移居太空的奇思妙想/182

9.空間生物技術的利用與控制/183

10.空間輻射生物學研究/190

11.空間研究實驗設備與技術/195

12.生命起源及空間生命科學的未來/197

第九章 鑄煉材料品格——空間材料科學研究

1.推進人類文明的材料科學/200

2.輝煌的矽時代/202

3.神奇的納米材料/203

4.有趣的超導現象/205

5.材料科學家的困惑/206

6.特殊環境中孕育的新學科/207

7.崎嶇的創新曆程/208

8.璀璨的科技之星/210

9.摘自九天的寶石/211

10.太空中的水晶宮/212

11.秘境奪奇的金屬玻璃球/214

12.液態金屬的潤濕奧秘/215

13.神舟號飛船上的材料工廠/217

14.航天時代對材料的新要求/219

第十章 流動的物質世界——微重力流體物理學研究

1.流體物理學/224

2.微重力流體現象/226

3.液體的天然形狀/229

4.水往高處流/231

5.不同環境下容器中液體的形狀/232

6.太空中的氣泡和液滴/233

7.微重力條件下的對流/235

8.氣泡運動和馬朗戈尼遷移/236

9.流體力學中的液橋實驗/238

10.變幻莫測的氣液兩相流現象/239

11.微重力環境中的複雜流體現象/244

12.顆粒物質的運動規律/246

13.微重力環境中的燃燒和太空飛行器火災/248

第十一章邃密浩瀚的宇宙——空間天文觀測研究

1.宇宙廣闊無垠/252

2.來自宇宙空間的微小粒子/253

3.為什麼電磁輻射統稱“光子”/255

4.在太空揭示宇宙的秘密——空間天文學/256

5.多種“眼睛”看宇宙/257

6.太陽耀斑、超新星、宇宙γ暴/260

7.神舟號飛船的γ暴探測器及其觀測/262

8.太陽X射線耀斑和太陽風暴/263

9.來自宇宙深處的神秘爆炸——宇宙γ暴/265

10.近地軌道上的電子“陷阱”/267

11.高空氣球-神舟號飛船-嫦娥1 號/268

第十二章 發展、創新、求索——空間套用未來展望

1.載人航天套用的技術支持/270

2.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對載人航天發展的推進作用/275

3.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誘發的太空產業夢想/277

4.空間套用推動高新技術發展/279

5.認知求索,做開發宇宙的先鋒/281

6.神舟7號開拓了空間套用新思路/285

7.中國後續航天套用任務初窺/288

試讀章節

1. 載人航天套用的領域

載人航天套用是在近半個世紀前才出現的概念.因為有了載人航天,才有了通過載人航天去乾什麼和可以乾什麼的問題。

人類的好奇心,一直驅動著原始的飛天夢。瑰麗的空間總是給人類帶來無限的遐想,深邃、靜謐的蒼穹,璀璨的繁星,周而復始的日落日出和月圓月缺……這些自然天象和空間現象,吸引著人類飛離地球,去探索地外空間。

人們對空間現象和規律有多少認知,它們對人類的生存有哪些影響?人類能不能到太空去生存?宇宙間是否存在第二個地球?對於已經擁擠不堪的地球來說,人類是否可以實現太空移民的夢想?所有這些,都是人類期望獲得解答的問題。

探索太空奧秘,尋找能夠利用的空間資源,研究服務於人類的方法,開拓繼陸地、海洋、大氣層之後的第四生存環境,是載人航天套用的永恆目標。載人航天成為探索空間、利用空間這一綜合性高科技領域的前沿,成為世界各航天大國競相發展的熱點。

20世紀是人類最輝煌的世紀。熱氣球把人送上了數千米的高空;飛機的發明,把人類活動擴展到10千米到20千米的高空,現代運載火箭技術的發展,使火箭成為人類走向太空的天梯。1957年l0月4日,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 96 1年4月1 2曰,蘇聯航天員加加林成為遨遊太空第一人;1 969年7月20日,美國航天員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開創了人類太空探索的新紀元。2 l世紀伊始,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先後乘坐神舟號飛船進入太空,成為中國第一代航天員(圖1—1)。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