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珠行

海神採珠珠盡死,死盡明珠空海水。 珠為海物海屬神,神今自采何況人。 作品注釋[1]入水取珠。

鮑溶《採珠行》

作品簡介

詩詞名:採珠行
作者:鮑溶
體裁:樂府
朝代:唐
出處:全唐詩第487卷第038首

作品原文

採珠[1]行
東方暮空海面平,驪龍弄珠燒月明。
海人[2]驚窺水底火,百寶錯落隨龍行。
浮心一夜生奸見,月質龍軀看幾遍。
擘波下去忘此身,迢迢謂海無靈神。
海宮正當龍睡重,昨夜孤光今得弄。
河伯空憂水府貧,天吳不敢相驚動。
一團冰容掌上清,四面人入光中行。
騰華乍搖白日影,銅鏡萬古羞為靈。
海邊老翁怨狂子,抱珠哭向無底水。
一富何須龍頷前,千金幾葬魚腹里。
鱗蟲變化為陰陽,填海破山無景光。
拊心仿佛失珠意,此土為爾離農桑。
飲風衣日亦飽暖,老翁擲卻荊雞卵。

作品注釋

[1]入水取珠。
[2]指海上漁民。

作者介紹

鮑溶,字德源,生卒年、籍貫不詳,元和四年進士,是中唐時期的重要詩人,《全唐詩》存其詩三卷一百九十六首,《全唐詩補編》補詩一首。晚唐詩人、詩論家張為著《詩人主客圖》,尊鮑溶為“博解宏拔主”.將他與“廣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奧逸主”孟雲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盂郊、“瑰奇美麗主”武元衡並列。為“六主”之一。宋代歐陽修、曾鞏等對他的詩歌也頗為欣賞。

元稹《採珠行》

作品簡介

詩詞名:採珠行
作者:元稹
體裁:樂府
朝代:唐
出處:全唐詩第418卷第004首

作品原文

採珠[1]行
海波無底珠沉海,採珠之人判死[2]采。
萬人判死一得珠,斛量買婢人何在。
年年採珠珠避人。今年採珠由海神。
海神採珠珠盡死,死盡明珠空海水。
珠為海物海屬神,神今自采何況人。

作品注釋

[1]入水取珠。
[2]猶拚死。

作品賞析

元稹的這首《採珠行》,採取的是批判角度,走的是現實主義路子,真實地反映了採珠人的悲慘生活,表現了對採珠人的深切同情。引用了晉朝富豪石崇用三斗珍珠買博白珠女“斛量買婢人可在”的史實,揭示珠氏潛入海底採珠,付出生命代價的悲慘遭遇。描述了由於大海里遭遇疫病或污染,珠蚌死絕。詩人不得不感慨天地這么殘忍,人類也就跟著殘忍了。

作者介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官至宰相,唐代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乾隆《採珠行》

作品簡介

詩詞名:採珠行
作者:乾隆
體裁:樂府
朝代:唐
出處:

作品原文

採珠行
圓流有蚌清且淪;元珠素出東海濱。
旗丁泅采世其業;授餐支餉居虞村。
我來各欲獻其技 ;水寒冰肌非所論。
賜酒向火令一試;精神踴躍超常倫。
秋江川湄澄見底;方諸月映光生新。
威呼盪漿向深處;長繩投石牽船唇。
入水取蚌載以至;刨劃片片光如銀。
三色七采亦時有;百難獲一稱奇珍。
命罷旋教行賞噴;不覽安識真艱辛!
世仆執役非蟄戶;元慎何關譬海神。

作品翻譯

有蚌的天然港灣清徹而有微小的波輪;
碩大的珍珠從來就是產在東海之濱。
泅水採珠的旗丁們都是子繼祖業;
接受官餉而住在官村。
見我來到都想獻出採珠技藝,
水寒身冷他們一概不論。
賜酒烤火令他們一試;
精神踴躍超過常人。
岸邊的秋江清澄見底;
新升的明月映光生新。
高聲喊叫著盪漿劃向遠處;
投下長繩繫著的巨石把船停穩。
入水取蚌載到跟前;
刨開蚌殼光潔如銀。
光彩的珠子偶而能有;
千百次也難得到一次奇珍。
採珠結束命令給他們賞錢;
不是親眼見到怎知他們真的很是艱辛。
祖傳的工仆採珠是執行公役;
元慎卻扯出了與採珠無關的海神。

創作背景

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皇帝帶一位太后及幾個皇子、大臣等,於舊曆五月六日由圓明園出發,沿康熙帝第二次東巡的路線(由古北口出,由山海關歸),“巡幸”東北和吉林。往返費時五個月(153天),其聲勢和規模大大超過康熙皇帝。七月又從承德避暑山莊起駕,經敖汗、奈曼、土默忒、科爾沁諸部。乾隆一行在沿途行圍狩獵、遊山玩水近三個月,於八月初五到達吉林城西的伊拉齊(即永吉縣一拉溪),初六到達綏哈(今永吉縣大綏河),於初七到達吉林城,住在將軍府內太和宮。乾隆在吉林住了八天,在城西小白山望祭殿遙祭長白山神,在溫得亨河(溫德河)舉行了祭江神(也稱河神)儀式,遊歷了北山,並隨太后率王子、諸臣等乘龍船、如意船、花船,由將軍府對面的三道碼頭順江而下,到龍潭山遊玩。在龍潭山“祭龍潭”、封“神樹”,並在山城近處的山林間進行一次頗具規模的行獵活動。北山關帝廟的“靈著幽岐”及龍潭山觀音堂的“福佑大東”等到匾額,就是乾隆皇帝此次東巡留下的御筆。乾隆在吉林城近郊舉行了幾次行圍,又於八月十三日賜宴度過他的“萬壽節”(皇帝生日)。在吉林將軍覺羅傅森(滿洲鑲黃旗人)、副都統額爾登額(滿洲正藍旗人)及烏拉總管巴格的陪同下,在吉林城近處的松花江江面上,視察觀看了烏拉牲丁的打牲活動,並即興寫下了《松花江捕獲魚》、《採珠行》、《詠鰉魚》等詩。

作者介紹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後當了三年太上皇,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年壽最高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間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並且當時文化、經濟、手工業都是極盛時代,他在發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確為一代有為之君。廟號清高宗,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於清東陵清裕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