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色魯川文化

挖色魯川文化

挖色,古稱魯川,位於洱海東岸,地處大理市東北部,北與雙廊鎮接壤,南臨海東鎮,東與賓川縣雞足山鎮毗鄰,其三面環山,一面臨海,西對如屏蒼山而遙望大理古城,東通佛教勝地雞足山而隱窺金頂,自古即為洱海東岸一個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是洱海地區歷史淵源長遠的白族本土文化發源地之一。由於其所處地理位置獨特,長期以來便是洱海東岸連線周邊地區的水陸交通集散地和集貿中心,其經濟活躍、文化發達、民俗風情濃郁,是洱海區域白族本土文化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之一。

概述

挖色魯川歷史文化代言人:楊周偉 挖色魯川歷史文化代言人:楊周偉

挖色鎮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蹟眾多,居民寺廟景址保存比較完整。從鳳尾箐沙漠廟、大官山腰、金魚山、四龍山、高興蘭若甸、赤文島、羊坡頭、雞岩山等處發掘出了大量的石斧、石錛、石梨和捕魚網墜等新石器,繼新石器文化後又發掘出了青銅文化;赤文島既出土了大量新石器又出土了大量青銅和靴子造型的土陶燉器。小渡坡和沙漠廟西也曾發掘出一批土坑青銅墓葬,出土了不少青銅兵器和用具,有銅劍(箭)矛,銅鋤(茨菇葉造型和三角板鋤),刃開於背的銅刀。這些新石器、青銅器和土陶器具的造型與現代境內白族民眾還在生產使用的器具十分相似,具有一脈傳承下來的土著文化源流。公元前11世紀周孝帝期間,挖色境內的先民就以沙漠廟一帶為中心建立了魯白王國,創造了白族早期的魯白文化(明代《趙州志》和清代《雞足山志》都有記載)。挖色境內凡名山勝地均建寺廟,大小寺廟亭台樓閣林立,自古稱多勝跡之邦,沙漠廟是洱海東岸本主神都;崇福寺是雞足名山的開山祖寺;南詔王嘉封大臣的封臣寺(今靈濟寺);清代的文廟、武廟;海天佛閣小普陀;還有“大夫第”、“進土第”、“將軍第”等官紳功名匾額。

挖色地屬喀斯特地形地貌,溶岩穴洞眾多,坡嶺峰巒,箐坪台壁層層迭起,山川地理天設地造,得天獨厚,自然風光絢麗多姿,雄險奇秀。西面洱海清碧如玉,海天佛閣小普陀和中心海島赤文島,如鑲嵌在洱海碧玉盤上的兩粒珍珠;大城(場)曲和牛角曲如同兩條海中遊動的龍;鳳尾箐口涼風終年不息,氣候宜人;花嶺坡和花箐,四季繁花似錦;西眺點蒼山頂終年白雪皚皚,頗有一番情趣;又有小普陀的“普陀曉月”,形成“風、花、雪、月”四景俱全。沙漠廟水庫中蒼山倒影(青山白雪,望夫雲,玉帶雲盡在水中),洱海和大城水庫中的夜晚篝火倒影;鳳尾箐口石馬橋頭遙現大理三塔;龍繞石天然仙龍繞跡;壁虎岩壁虎爬山;金魚山如遊動中的金魚展鰭獻彩;長蛇嶺似長蛇穿嶺,徐徐爬動;赤文島猶如猛虎躍海;四龍山恰似天然龍椅,天生造化,二龍搶寶和雙龍抱柱;三峰山麓南北兩側延伸金線吊葫蘆雙嶺;八卦山天然八卦成圖;大官山從上到下似天鵝將翔,右翼下抱出一蛋;乃擊石鐘驅鬼邪的天然石壁掛鍾;獅子山雄獅回首;牛眠山臥牛安睡;牛角山牛角對峙;黑龍歸潭現龍鱗;鍾坡鼓嶺、貓頭嶺、赤牛壁、七子岩、觀天嶺、樂利坡、層巒疊嶂遠近排來;日課岩日課百拜;鳳鳴台百鳥朝鳳;泌基岩和水珠滴翠;雞岩山雞鳴曉日;觀音和迦葉屐足;殺龍坪台,處處風景如畫,古蹟故事多,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客來此旅遊觀光,流連忘返。

代言人楊周偉

楊周偉------南詔大理國歷史學者、80後中國史學怪傑、80後電視文化講壇第一人。

2007年4月入住挖色至今,以深厚的南詔大理國及白族歷史文化基礎,不斷挖掘出洱海東岸被人遺忘的白族文化千年古鎮挖色及魯川文化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先後在《大理日報》、 中國第一個民族文化版百家講壇——大理電視台《大理講壇》欄目、〈南詔史論叢〉、《鳳凰博報>及百度、新浪、鳳凰等國內知名網站發表《論神州(挖色)古鎮——大理國又一大佛教中心》、《揭開大理國高興佛教石窟群的神秘面紗》、《大義寧國皇帝楊乾貞與挖色沙漠廟》、《論大理國利貞皇帝段智興與六大佛教中心的形成》等數十篇挖色魯川文化的論文及文章。並第一個提出高興高興佛教石窟群是大理國現存的六大佛教造像石窟群之一,首次提出挖色神州古鎮是大理國六大佛教中之一的概念,並策劃了〈挖色大成歷史文化古鎮整體開發項目〉及挖色魯川文化圈項目的規劃方岸。也是第一個在電視媒體上宣傳挖色魯川文化的學者,是第一個把高興佛教石窟群、雞足山開山母寺在公共媒體(電視、公開發行的刊物)上向外宣傳的人。

從2007年4月——今入住挖色,生活、工作,以挖色為家,以魯川文化的挖掘與宣傳為業,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挖色魯川歷史文化代言人。其個人學術專著《朝聖魂歸——南詔大理國》(雲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中對挖色地區的大理國神州古鎮佛教中心、挖色孔廟、高興石窟、大城沙漠廟及王樂寬等事物進行了闡述和論證。

1、歷史久遠:

魯川壩子是古代洱海東岸連線周邊地區的交通樞紐,這裡開發較早,且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從鳳尾箐、大官山腰、金魚山、四龍山、高興蘭若甸、赤文島、羊坡頭、雞岩山等處發現的新石器遺址以及大量出土文物來看,說明遠在三、四千年前挖色地區很早就有人類居住,是大理白族文化的源頭。晉朝永嘉年間在境內沙漠廟設東河陽郡治,說明了挖色是古代大理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雲南考古得知:滇池區域石寨山、李家山、石家壩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銅文化是在洱海區域劍川(洱海北)、大理(洱海西)、賓川(洱海東)新石器文化和青銅文化的基礎上向東發展的。因此,滇文化、昆明文化、蠜文化是繼新石器文化、青銅文化之後,是南詔大理文化的延續。這些研究發現對於研究洱海地區地方民族文化發展和演進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2、自然鳳光,奇趣奇異。

美麗富饒的挖色壩子位於洱海東岸中心地帶,其東、南、北三面環山,西面臨海,山環水繞猶如一把天然大交椅,地處鳳尾河三角洲,恰好處在國家級蒼洱風景名勝區和省級雞足山風景名勝區的交匯點上,山川秀麗,景致幽奇,具備兩大景區皆得的自然風貌。境內大小河流泉塘溝壑星羅棋布,北有鳳尾河、中有靈濟河、南有鳳鳴河由東向西橫貫注入洱海。壩子周圍多山巒、箐谷、坪地,還有泉塘、海(湖)河、溶洞、島嶼、海灣點綴其間,顯示出多景點的自然特色。“逢山必嶺、逢嶺必有箐坪、逢箐必有泉水”,是挖色地形地貌的顯著特徵。境內多山間小平原(雲南人俗稱壩子)。山川奇異,天象也奇異,如境內每逢雲出魚鱗甲雲,不出三、五天即下雨;若天空中月亮旁出現白色或彩色叫雲印,則白天(早上)出現主颳風,晚上出現主雨。又如境內有二個八卦山,一在大城會真寺前為土山,一在大官山麓康廊村後為石頭山,二山均天然形成八卦圖案。還有海印村人不患肺結核;濟民堤滴水不漏;太陽只照下半日;千年古柏、香樹產靈芝等奇異現象。

3、旅遊景點眾多

《沙漠廟長聯》曰:“此邦多勝跡”。挖色地處蒼洱景區和雞足山景區交匯中心點上,大自然巧奪天工,自然風光多姿多彩;挖色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文景觀更是一枝獨秀,無論是白族出閣斗拱的真古建築、服飾文化、宗教文化、民俗風等都具有內涵豐富、功能奇異的鮮明特色。站在三峰山頂、大官山頂、旗鼓山頂或雞岩嶺或赤文島,可飽覽蒼山十九峰的巍峨秀麗、洱海水的碧波蕩漾,領略四洲三島九曲之奇,洱海西岸錦繡河山盡收眼底。大理的“風、花、雪、月”四景在挖色也同樣具有。鳳尾箐口的涼風雖無下關風的名氣,但也極度沁人心脾;鳳尾箐山間和花嶺坡上四季也是繁花似錦;蒼山積雪還倒影於沙漠廟的水庫之中也別有風韻;中秋時小普陀的“普陀曉月”最能體現洱海月的無比風姿。壩子中溝道縱橫,泉塘眾多,沙漠廟、裕後聖母泉、石馬泉等泉水清瑩潔白和點蒼山泉一樣純潔清涼;田疇沃壤,縱橫阡陌;村邑古寺錯落有致,詩情畫意油然生輝;鳳尾峽谷和箐谷間森林茂密、花果飄香、動植物、野獸珍禽品種繁多,好一幅獨特的峽谷田園風光。白王城、必簊岩、龍繞石、鳳鳴台等溶岩洞穴等大自然的造化神跡,更是令人心馳神往。

4、建築特色

挖色是白族真古建築最多的地方,特別是門樓建築,其數量和格局均冠於全州。本地門樓多為清末民初所建,工匠均為本地及雙廊等洱海東岸白族民眾,屬於典型的海東建築特色。本地建築凡三坊院均設照壁,俗稱“三坊一照壁”,具有聚陽光透空氣作用,大多在大門外或漏角設照壁。村間或廣場、寺廟等地方也設照壁,類型有一面照壁,三滴水照壁(平排三滴,中大兩耳小),八字照壁三種。民居有多種規格,式樣靈活,但都極具民族地方特色,新建民居又延續白族傳統風格,因此,整體格局相對統一協調。

5、空間形態,錯落有序

挖色自古以來人多地少,有著悠久的建築史和傳統的高超建築藝術。大理以石頭壘牆,挖色則以石頭為基叫石腳,講究的用五面石鑲砌,勾邊縫,上面以兩塊木板夾攏夯築板牆,間隔和上層用磚和土基,瓦房一般下蓋板瓦,上蓋筒瓦,草房兩頭設風火牆。宅院為一坊一角或二角(即三開間兩頭或一頭有漏角的長條型庭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裝飾大多繪畫雕塑,寺廟大多繪龍、鳳、獅、虎,居民一般繪南瓜龍花。

挖色全鎮聚落形態發展脈絡清晰(已作控制性詳細規劃設計)。既有原始聚落初期的空間形態性,如受地理環境及民風民俗影響而自然形成的居住組團及小尺度街巷和不規則宅院,未經功能分區整理,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系列公共空間、寺廟戲台、市場等,其原始性、真實性整體保持完好,保持了歷史的真實性、社會的真實性和歷史風貌的完整性。又有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建築風格模式、統一管理的現代建築群落,對於研究這一地區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文化發展,地理環境變遷,人口變化及經濟狀況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價值。

6、民俗文化濃郁

挖色是大理地區白族民俗文化傳統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之一。居民中有98.4%的人口為白族,其建築風格、生活習俗、婚姻習俗、喪葬習俗、飲食居住習俗和民族服飾、宗教信仰等都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這裡的白族民眾大多穿著白族傳統服飾(本地婦女尤善刺繡,被稱為“白族服飾刺繡之鄉”)。人與人交流也大多使用白語,飲食居住習慣、婚喪嫁娶等保持白族傳統習俗。民眾普遍信仰佛教,崇拜白族特有的本主,有輪流迎釋迦的本主節、漁民本主節、高興聖母節等傳統節日,各自然村都有自己的本主廟,每逢婚喪嫁娶、逢年過節人們都要到本主廟裡祭奠,祈求賜福,同時舉行“耍龍燈”、“耍獅燈”、“霸王鞭舞”等傳統民族體育活動。

四 文物古蹟

古 跡

(一)、日課岩、地券、巨人跡、雲崖臥佛

1. 日課岩

日課岩在三峰山華高嶺白王城下崇福寺後(古時大成後巷,奎閣節王家墳內)。其狀如圓桌面,三尺許,平地而起,高約半米。又稱“載客登肘”(祭天台石)。古人以此祭天。1970年此地劃為宅基,修渠灌溝等炸石炸毀(雍正《賓川州志》載古蹟曰:“日課岩,崇福寺後有飛石下崖一步面可三尺,昔有僧慈濟日課百拜於上後成道化去”)。

2.地券

在赤文島(鹿峨山)西南白魚洞上方。嘉靖李元陽《大理府志》誤將金梭島為赤文島:“地券在洱河羅荃寺南赤文島有大篆數十字,今莫辨也。觀音化身作白須老人向羅剎乞地,鐫卷島上,語具仙釋下”。本地赤文島白魚洞上方有紅岩如赤文狀(前些年炸石把赤岩炸掉,但遺蹟尚存)。今海東鎮海島上無赤文。雍正《賓川州志》曰:“三島在州之西——百裏海東一曰金梭在青巔山之南;一曰赤文在羅荃山之南,上有石刻朱字文如右篆,父老傳為觀音買地券;一曰玉幾在赤文島之南。”《賓川州志》所載金梭島在青巔山是對的。而赤文島在羅荃山南應為之北(是誤北為南)。玉幾島在赤文島之南應為之北(是誤北為南)。因為今海東鎮境內連銀梭島算上也只有二島(但銀梭島不在三島之列)所以,《賓川州志》把三島都指在今海東鎮是錯指。

3.巨人跡

嘉靖李元陽《大理府志》曰:“在蒼山五台峰,—在洱東青巔山”。民國《沙漠廟長聯》曰“觀音履足”。本地昔有三處,一是康廊沙邑大路上,二是大城舍上登木桌上,三是大城南雲繞坡有一大石足。

(三)、把門關、白馬騰芳、濟水文壁、古木曲

1.把門關

在沙漠廟東二里有天然巨石把門,舊為孟州古城利用巨石與石壁間通道作東門。日語叫“把眉閎”(把門關)解放後把石壁及巨石炸毀。其上亦有幾尊石窟雕像。

2.白馬騰芳

鳳尾箐口有天然白馬石山,相傳古時沙漠景帝騎馬入雞足山時在此飲馬水。清泉自白馬旁流出。故建白馬廟。解放後炸山取石,後來修築康盒旅遊公路被炸毀。

3.濟水文壁

在大成西靈濟寺南詔王曾在此嘉封大臣。大理國王段思平尊祭古神靈。明代防水患建照壁曰“濟水文瀾”大字。今照壁為清嘉慶十九年重修。

4.古木曲

在康廊村北洱海邊牛角曲海灣。雍正《賓川州志》曰“洱海東岸距三峰山十里,波光蕩漾,樹形蔭濃,春夏之交可席地舒懷焉。”今已不存。

(四)、小普陀、黑龍潭、掛鐘壁、盒子孔

1.小普陀

在海印村北洱海有一中小島。上建觀音閣,傳說為觀音拋入洱海中的鎮海大印,亦名小普陀。

2.黑龍潭

在鳳尾箐中有一高山小箐,箐中出泉,經岩石下流入一小潭曰黑龍潭。岩間留有龍麟形狀。

3.掛鐘壁

鳳尾箐有一大石壁(在今山神廟旁)壁上角懸一石鐘,入箐者常以石擊鐘鳴驅邪。1980年被炸毀。

4.盒子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