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蹺

按蹺是中醫的六大醫術之一,砭,針,灸,藥,按蹺和導引。 按蹺的含義: 按:用手為主給患者按摩。 蹺:用腳為主給患者按摩。 史記《華佗傳》亦載有:“廣陵吳普、彭城樊柯皆從陀學五禽神伎”(五禽神伎與華佗五禽戲不同)……。這五禽神伎,就是我中華民族以師帶徒的形式保存下來的“導引按蹺醫術”。祖師華佗就是精於此術的神醫,當時人們就把掌握了這種“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的人,才叫:“真人”。隨著華佗的遇害,華佗的弟子因此也被株連,自此神奇的“導引按蹺術”便悄然的隱秘到了民間……。至此這千百年來的神奇醫伎延續傳承,則成了千古的迷團。可事實上,神伎“導引按蹺”術並沒有就此而消聲覓跡。人們所喜聞樂見行之有效簡、便、驗、廉的醫術,一直保留在孤獨的師承之下。

醫術介紹

按蹺是中醫的六大醫術之一,砭,針,灸,藥,按蹺和導引。

“導引按蹺”一語,據史料所載,乃出自《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中:“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唐太僕王冰在其《內經·素問》注釋中將它解釋為:“搖筋骨,動肢節抑按皮肉,捷舉手足……。”老前輩王冰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用簡扼的語言文字描述了“導引按蹺”術的外在形式,同時又記錄了當時歷史的現狀:“……中央人謂之養氣調神正道”。

據師傳:“導引按蹺”它分為兩大部份,與四個獨立的分支。兩大部份包括“導引”與“按蹺”。四個支系,則為“導”與“引”;“按”與“蹺”。由此可見,我們的古人早在公元前春秋戰國時,就對“導引按蹺”亦有專論。可以說“導引按蹺”是我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瑰寶,是祖國醫學中的原始醫學,這部份寶貴財富也是我中華民族對人類生命科學所作出的卓絕貢獻。

歷史記載

馬王堆三號墓出土《導引圖》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了兩件令人注目的氣功文獻,其中之-就是繪製在絲帛上的《導引圖》(彩圖九)。《導引圖》的主人是漢代一位有名望有地位的貴婦人。這位貴婦人不但生前習練導引,死後還要將導引圖作為陪葬品,可見,她對導引術的喜愛和迷信到了生死相伴的地步。

導引按蹺屬於動功,是中華民族具有代表性和繼承性的功法。

從導引和按蹺的特點看,兩者沒有明顯的區別,導引重在“搖肢體,動肢節”,按蹺則是推拿的古稱。導引又稱:“道引”或“宣導法”,相傳為上古時代的氣功養生家彭祖所研,是一種強身治病的方法。導引時配合“吹噓呼吸,吐故納新”,很受古代“養形之人”的喜愛,同時,也為醫家所套用,道教產生後,吸收導引為修煉長生不死之軀的方法之一。此外,導引也為廣大民間人士所喜愛。按蹺出於《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中央地區,地勢平坦多濕,是自然界中物產最為豐富的地方。那裡人們食物的種類很多,並不感覺煩勞。所以人們發生的疾患,多是瘺厥寒熱等病。在治療上,應該使用導引按蹺。”“按與蹺是推拿中的兩種手法。唐代的王冰注釋“按,謂仰按皮肉;蹺,謂捷舉手足”,也有人說,蹺系指穴位。如《類經,論治類》說:“按,捏按也;蹺,即陽蹺,陰蹺之義。蓋謂推拿溪谷蹺穴以除疾病也。”導引、按蹺的原則要求動作舒緩,屈伸有節。

導引按蹺在長期的發展中產生了許多功法,其中最著名的有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二十四節氣導引法,《養性延命錄》導引法、天竺按摩法、五臟導引法,太清導引法,彭祖導引法,老子導引法、赤松子導引法、延年九轉法、純陽子兜腎功,寧先生導引法。十二段錦、十六段錦、逍遙子導引法、,四時頤養導引法、十二段動功、靈劍子導引法、子午導引法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