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者的守望

拾荒者的守望

團隊標誌標誌拾望公益,撿拾一路希望,為拾荒老人撐起一片藍天。 副標誌拾荒者的守望,願為拾荒老人帶來陽光。 因此項目計畫為該拾荒群體提供就業支持,創造更好的就業機會,從經濟層面上解決拾荒困境問題。

基本信息

性質

拾荒者的守望,又名拾望公益。希望工程激勵行動的項目之一,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12名學子與2012年共同發起,至2013年已經有兩屆了。

宗旨

拾荒者的守望項目是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12名學子共同發起的關注並協助解決都市拾荒群體生存問題的公益行動,旨在通過走訪都市拾荒老人,了解這一群體的生存狀況,探知老人的生活需求,傳達社會對拾荒老人的尊重和關愛,同時藉助媒體報導宣傳,讓社會大眾意識到這一邊緣群體的存在。

當前成就

在過去的一年半里,項目團隊從2012年九月份開始到2013年10月已經到武漢市江夏區紙坊大街進行了8次走訪,去了黃石調研三回,共接觸到需要幫助的拾荒老人將近20位。項目成果包括省電視台及江夏區電視台公益紀實片近60分鐘的拍攝,受邀參與長江網2013年政府“十件實事”提案交流會,湖北教育新聞網等20家媒體報導,多位熱心市民捐贈衣物,武漢紅十字會捐贈10360元棉被等過冬物資,以及與黃石義工等社會組織達成良好合作,並擁有了一批固定志願者等成果。

團隊標誌

標誌


拾望公益,撿拾一路希望,為拾荒老人撐起一片藍天。

副標誌


拾荒者的守望,願為拾荒老人帶來陽光。

團隊工作證

第一屆:
激勵行動-晴天小豬

第二屆:
拾荒者的守望,愛與夢的模樣。Dream & Love


廁所改造的床
廁所隔間旁就是趙奶奶平日睡的床,她女兒說一切還好就是冬天太冷。我們後來在新體人群中找到了奶奶,球場熱熱鬧鬧的而拾荒時容易被籃球打到,奶奶說,不要緊。願勤勞的拾荒老人們也能被這世界溫柔相待~

老兵
李爺爺在江夏區租房住,已經有20多年了。老人的家裡很簡單。為了節約錢給老家的老伴治病,生活十分拮据。李爺爺有高血壓,每天都帶著藥。他每個月只有老兵補貼60元,老人補貼55元,低保50元。爺爺說當兵六年對國家有貢獻,國家給的補貼太少,根本無法維持正常生活。

拉板車的吳爺爺
吳爺爺,近70歲,在江夏住了十幾年了,平時天一亮就拉著鐵板車出收廢品,大概十一點回家,下午兩點出去,天黑回來。每個月有100元的生活補貼,有老年卡,搭公車是不要錢的。老伴在黃坡老家,家人偶爾過來看望,他自己身體挺好,一天三餐都吃稀粥,煮粥的電飯煲是收廢品時收的,配的是基本是蘿蔔。

發展歷程

誕生

2012年申請希望工程激勵行動項目,獲得項目資助
曾用名:激勵行動-晴天小豬
這個活動是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大學的幾個跨學院的學生組成的團隊,包括工商管理學院志願者協會的黃明欣、何艷艷、王立倩、伊光耀、陳芳、趙悅、劉湘凌、胡天豪、孔令翔和統數學院的張坤(校報記者),會計學院的姚國煊,金融學院的劉柳。團隊成員總計12人。志願者有孔令翔、程思迪、彭琪、鍾珊等。
2013年獲希望工程行銷先鋒獎

新一屆

2013年繼續申請希望工程激勵行動,申請成功
項目主要負責人有第一年的負責人黃明欣和劉湘凌,主要成員有:胡國全、廖飄、陳凡、胡萬蒙、張彩彩、賀聽、周請、周宇佳、祁鵬飛等。

未來發展

希望做成一個全國性的可複製的公益組織

項目計畫下一步是適當增加活動形式以擴大公益活動的影響力。
守望新公益,助力拾荒者!

項目具體方案

項目簡介

“拾荒者的守望”項目旨在延續2012年所積累的拾荒老人檔案以及豐富媒體報導成果的基礎上豐富志願者資源、並繼續為拾荒群體提供物質支持,尤其是就業支持,喚起社會對該弱勢群體的尊重與理解,並傳遞溫暖。
在過去的2012年裡,項目成果包括2家省電視台及江夏區電視台公益紀實片拍攝,參與政府“十件實事”提案交流會,湖北教育新聞網等20家媒體報導,熱心市民捐衣物,武漢紅十字會捐贈10360元棉被等過冬物資,與黃石義工之家等組織達成良好合作,並擁有了一批固定志願者等成果。
而項目計畫下一步是適當增加活動形式以擴大公益活動的影響力,其中包括高校志願者分區走訪;對資源回收筒及拾荒群體展開調研收集數據;印象拾荒者紀錄片拍攝;家庭成員日與節日關懷結合,為拾荒群體尤其是老人提供精神陪伴;提供義務體檢,待用午餐等服務;其中最重要的是為拾荒群體提供就業支持:幫助拾荒者增加拾荒工作的附加值或培養新的工作技能,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促進社會和諧。

項目背景

一、改善拾荒群體惡劣的生活環境,改善其健康狀況
工作強度大,衛生條件差,對身體有著極大危害,是我們在走訪的過程中跟隨拾荒者穿梭在各垃圾堆旁和他們家中的親身體會。而走訪結果發現,很大一部分年老拾荒者都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可他們依然要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項目計畫開展義務體檢、待用午餐等通過組織義診等活動,讓拾荒者們及時注意到自身的健康狀況,教給他們一些衛生常識,促進個人健康。
二、為年老拾荒群體提供更多精神上的陪伴,減少老人的孤獨感並使其得到照料
走訪結果發現,許多拾荒者背井離鄉,從農村來到城市,子女不在身邊,無人照料,而且很多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迫於家庭和生計原因,不得不背井離鄉,到城市來拾荒。他們常年單獨住在城市,子女不在身邊,生活無人照料。因此,項目團隊計畫組織高校走訪小分隊並號召起更多志願者參與到家庭成員日與節日關懷中來,照顧他們。
三、就業支持,提供工作技能學習機會,增加收入
工作技術水平低,收入過低,生活窘迫使得拾荒群體一直尷尬地游離於社會邊緣。這個群體被我們稱為“拾荒者”、“城市邊緣人”,口語一點叫他們“撿垃圾的”,連“外來工”都算不上,因為外來工還有一份正當的職業幾張微薄的賴以維持溫飽的薪水。因此項目計畫為該拾荒群體提供就業支持,創造更好的就業機會,從經濟層面上解決拾荒困境問題。
四、促進大學生自身成長,增強社會責任感
大學生作為公益活動的主力軍,不缺熱情但缺乏專業精神,而在短暫的四年里,我們力圖讓拾荒者的守望項目發展更專業系統,為大學生自身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服務平台,讓他們在回饋社會貢獻活動中勇敢承擔起社會責任。
五、減少社會對拾荒群體的職業歧視,促進社會和諧
長久以來社會整體對拾荒群體的認識存在偏差,認為他們只是年少不努力才落魄至拾荒境地,因為不了解而造成的誤解使得拾荒群體得不到充分的尊重與關懷,因此項目的整體發展能夠在社會宣傳與媒體報導中讓人們更多地理解他們,幫助他們,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解決方案


活動形式:
1、高校志願者分區走訪:豐富志願者資源並完善拾荒群體檔案
2、拾荒環境情況了解及改善:對資源回收筒及拾荒群體展開調研收集數據
3、印象拾荒者紀錄片拍攝,持續記錄拾荒者的生活現狀
4、家庭成員日與節日關懷結合,為拾荒群體尤其是老人提供精神陪伴
5、義務體檢,聯合專業醫療組織給拾荒者講解健康常識
6、待用午餐:聯繫餐飲企業及愛心人士,為拾荒群體工作中提供溫飽
7、就業支持:1、聯繫廢品回收相關企業,幫助拾荒者增加拾荒工作的附加值;2、適時培養拾荒群體新技能,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
8、收集項目客群反饋,為項目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意見與改進措施

項目目標

項目產出計畫
1.人員參與:武漢10所高校大學生組成走訪小分隊,就近幫助所在區域群體
2.影響區域:武漢市江夏區、洪山區及黃石市市郊,逐漸覆蓋到兩市。
3.義務體檢:每人至少一年一次全面體檢,健康知識普及3次
4.待用午餐:至少覆蓋50名生活困難的時候老人,適時服務其他弱勢群體
5.就業支持:幫助100名拾荒者找到更合適的工作機會,培養新的工作技能
6.媒體報導:針對10名典型的困難拾荒老人報導關注,爭取社會關懷與支持
7.其他宣傳品:拾荒老人檔案完善,走訪紀錄片作品等

團隊發展目標

1、個人能夠勝任項目角色,在溝通中協調好工作關係
2、提升團隊活力,協助項目團隊明確團隊目標增強凝聚力
3、完善志願者管理制度,提升項目的專業性。
4、保持項目可持續,堅持傳承與創新齊頭並進共同成長。

項目意義

一、改善拾荒群體惡劣的生活環境,改善其健康狀況
二、為年老拾荒群體提供更多精神上的陪伴,減少其孤獨感並使其得到照料
三、就業支持,提供工作技能學習機會,增加收入
四、加強高校合作,促進大學生自身成長,增強社會責任感
五、減少社會對拾荒群體的職業歧視,促進社會和諧

捐贈項目

為拾荒老人送去過冬物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