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娃石獅

拴娃石獅

山西呂梁山下的汾河南部鄉村里不少農家的坑頭上有一種小型神獸,當地人叫“拴娃石獅”。

拴娃石獅由來

在民間風俗中,瑞獸避邪,獅子是威武雄偉的形象,能征服一切惡魔,又是人類親密的朋友,幫人們祛除各種妖邪,成為娃娃們虔誠的保護神。晉南一帶的神話傳說中,稱獅子為“避邪神獸”。鄉間炕頭上的拴娃石獅,以獅與麒麟融合一體,人們把其作為嬰兒的小夥伴,也是他們鎮惡祛邪的護法神。其實這種石獅準確地說應為龍的九子之一狻猊,明楊慎的《升庵外集》載,俗傳龍生九子,其中有狻猊,形似獅,可化凶為夷,避邪鎮惡。獅子波斯語之音譯,梵文譯成中文後即為傳說中的狻猊。不過民間人們把狻猊、獅手、麒麟幾種神獸融為一體。這種拴娃石獅的製作取法於“石敢當”。

歷史記載

古代典籍記述“石敢當,鎮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強。一宮殿衙署門外左右所峙石獸,捲髮、巨眼,張吻,施爪,俗稱石獅子,一此獸秉勝甚靈,忠直獸也。”

作用

鄉村人們為了除惡驅邪,祈福禳災,仿效此法,刻制小型石獅,以求萬事通順,全家康福。平時放置供桌上或照壁上,美化居室,鎮宅守第,保財護福。當家裡一日生了小孩,就將其移至炕頭上,用一根紅繩一端繫於嬰兒身上,一端拴於獅子腿上。習慣上男孩用雌獅,女孩置雄獅,這樣鬼怪魑魅就不敢接近嬰兒了,並能防止滾爬時摔磕,使嬰兒健康成長。

體型

拴娃石獅形制甚小,一般高不過二十厘米,寬不過十五厘米,下有一方形底座。

雕刻

它以呂梁山的青石為原料,雕刻手法簡潔洗鍊。民間藝人對形體的概括和裝飾能力相當高超,體積雖小,但刻出的形象神態各異,有素色和彩色兩種。彩色的多用紅黃綠等色勾畫。在眾多的拴娃石獅藝術形象中,有口含圓珠,耳呈葉狀,腳蹬繡球的雄獅;有身背小獅,懷抱幼獅,充滿母愛的雌獅。有仰有臥,有嘻鬧有撕逗,更多的為威嚴的蹲狀。還有布獅、泥獅、瓷獅、面獅。這些富有人情味,天真可掬的拴娃石獅,為嬰兒生活的歡快樂曲增添了新的音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