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倫式英雄

拜倫式英雄

拜倫(1788—1824),獨步古今的天才詩人,在波瀾詭譎的浪漫主義文苑詩壇上,他是手握如椽之筆,流金溢彩;在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的政治舞台上,他又是身著戎裝,叱吒風雲,為民主和自由而戰的堅強鬥士。拜倫只活了36歲,被評論家稱為是19世紀初英國的“滿腔熱情地辛辣地諷刺現實社會”的詩人。1813—1816年,拜倫寫了《東方敘事詩》,塑造了一系列的“拜倫式的英雄”。故"拜倫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作品中的一類人物形象。他們高傲倔強,既不滿現實,要求奮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時又顯得憂鬱、孤獨、悲觀,脫離民眾,我行我素,始終找不到正確的出路。例如,抒情長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中貴公子哈洛爾德,《東方敘事詩》之一《海盜》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劇《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背景

拜倫出生在一個特殊的時代。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到1830年7月革命,歐洲正處於資產階級民主運動時代。古老的封建專制制度被迅速摧毀,新興的資本主義正在形成,到處都發生著劇烈的動盪、尖銳的衝突和急劇的變革。法國啟蒙思想也隨著法國大革命席捲了整個歐洲,歐洲出現了各種哲學和社會政治思潮,人們的思想發生著急劇的變化。

啟蒙主義的所倡導的信條:“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對拜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拜倫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他渴望自由,熱愛自由,追求自由。他倡導平等,反對專制。“他始終忠於法國革命的理想,反對專制暴政,同情人民苦難,支持各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

浪漫主義興起於啟蒙主義之後,信條上仍然堅持啟蒙主義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浪漫主義者往往追求超越現實的理想圖景。在他們身上折射出理想主義的火光。拜倫秉承了浪漫主義熱愛自由的因子,從拜倫身上,我們看到一個為自由而獻身的鬥士。可以說浪漫主義傳統使拜倫具有深厚的世界主義和博愛主義的傾向。“浪漫主義時期大多數主要的詩篇都是以詩人為圓心而畫出的圓”。受上述那些激進的思潮的影響,拜倫憎惡當時社會制度,憎惡政治的腐敗和宗教的偽善,蔑視上層社會的腐朽寄生生活,渴望民主,追求自由,同情人民的反抗壓迫和奴役的精神。拜倫的這些民主、自由、博愛的思想傾向都折射在了他塑造的拜倫式英雄上,拜倫式英雄都是俠骨柔腸的硬漢,以非凡和極端的方式追求著自由。他們為自由而生,也為自由而死。

然而,拜倫是一個資產階級貴族,他有著高貴的血統,他身上流著高貴的血。同時他又承襲了資產階級和貴族的特性,“難以超越已習以為常的生活觀念和習性,難以擺脫享樂主義、個人主義、虛無主義的影響,看不清社會發展的遠景,缺乏與大眾的聯繫,看不到他們的力量”。因此,拜倫不能也不可能看到革命的出路,也看不到社會發展未來的出路。

拜倫不能也不可能放手發動民眾進行徹底的暴力革命。所以,對於人民大眾,他雖同情,但是卻也蔑視大眾,從未融入大眾。他對革命的未來是悲觀的,是憂鬱的,甚至是絕望的。所以拜倫的反抗是個人主義的反抗,是理想主義的反抗,是貴族式的反抗,是孤獨的反抗。它注定了孤軍奮戰,注定了要以失敗而告終。

特點

都是悲劇性的孤傲的叛逆者,他們都有非凡的才華和力量,但在腐敗的社會中無法施展,他們為自己的無所作為感到痛苦,因自己的才能和感情的虛耗而感到絕望,他們以挑戰示威的態度,以異樣的勇敢和熱情,以不屈不撓的意志和毫不妥協的精神或報復或反抗社會的專制與壓迫,在這些主人公身上有詩人本人生活遭遇的明顯痕跡 "拜倫式英雄"的美學意蘊:1、浪漫主義的精神實質可歸結為個體感性,生命之自由 2、文學之為藝術,既是苦悶的象徵,又是自由的象徵,拜倫式英雄的超凡人格和自由至上的精神信念與藝術真諦、美的真諦相契合。

相關人物

拜倫塑造出"拜倫式英雄"的作品及人物形象:

《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中貴公子哈洛爾德

《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主要是通過恰爾德和詩人自己的浪漫抒情,表現了對拿破崙的侵略、英國干涉民族獨立運動等各種暴政的憤怒;對萊茵河、阿爾卑斯山以及義大利建築和雕刻美的喜愛和欣賞;對盧梭、伏爾泰等歷史先進人物的尊敬;對反抗壓迫爭取獨立與自由的各國人民的讚美和鼓動;以及對周圍環境的厭惡和失望,有"抒情史詩"之稱。

長詩第一章主要是描寫在拿破崙的鐵蹄下,西班牙人民的苦難,他們的反抗

拜倫拜倫

拜倫

以及對自由解放的渴望。詩人讚美西班牙人民的不屈精神,歌頌由農民手工業者組成的游擊隊反對入侵者的英勇鬥爭,塑造了一位參加薩拉哥撒保衛戰的西班牙女游擊隊員的光輝形象。對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的統治者,對入侵者拿破崙,詩人表示了極大的憎恨。同時,詩人又感到西班牙人民反抗侵略者的鬥爭,歸根到底只不過是對英國的君主制度有益,所以在詩篇中又流露出前途無望的悲哀。

第二章,恰爾德·哈洛爾德來到希臘,希臘人民正遭受土耳其的奴役而尚未起來鬥爭。詩人站在被土耳其奴役的希臘土地上,眼看著燦爛而淒涼的歷史遺蹟,回憶著希臘偉大光榮的過去,哀嘆著近代希臘的懦弱,詩人激勵希臘人民起來鬥爭,追回失去的自由:"誰想要獲得自由必須自己站起來鬥爭。"

第三章的開頭,詩人以極其深沉的歌聲唱出了被上流社會放逐的憤懣,對女兒的思念。詩人來到比利時,憑弔滑鐵盧戰場,評說拿破崙的功過;從比利時沿萊茵河來到日內瓦湖畔,詩人以昂揚的情緒追憶法國大革命,謳歌它的先驅者--啟蒙主義者盧梭、伏爾泰,表達自己對啟蒙主義者自由平等思想的忠誠。

第四章是在詩人流亡到義大利後寫成的。當時義大利正處於奧地利的統治之下,被分裂成許多的小邦。詩人用義大利光榮的歷史、義大利當時民族的災難,激勵愛國志士起來推翻奧地利的暴虐統治,實現民族的統一和解放。

第三、四章同前兩章相比較,恰爾德·哈洛爾德的形象減弱,而詩人本人的形象大大加強,拜倫把自己的所見、所感、所想,隨時隨地地自由地抒發出來,因此這兩章政論色彩表現的異常強烈。第三、四章創作時間正值義大利、希臘等國人民鬥爭高漲之時,而詩人又同鬥爭發生了實際聯繫,從而使他的創作獲得一種新的生氣和力量,表現出了對自由必勝的信念。

詩人在恰爾德·哈洛爾德的形象里,反映出自己生活與性格的某些特點:高傲冷漠,放蕩不羈,對上流社會的憎惡和鄙視等。但主人公那種冷漠靜觀的消極的生活態度則和詩

拜倫式英雄拜倫式英雄

拜倫式英雄

人不同。詩人熱切關注人民的鬥爭,焦慮著人民未來的命運與前途,懷抱著從事英雄事業的理想。

《海盜》中的主人公康拉德

《海盜》的主人公康拉德是個剽悍孤獨的豪爽男子。他為某種神秘罪孽苦惱著,卻沒有悔過和恐怖的心情,專以擄掠和殺戮為生。雖然有一百樣惡德,但是他卻有一樣美德。那便是他獻給戀人梅多拉的深摯的愛情。"我對你的愛,就是對人們的恨;因為愛上了人類,就不能專心愛你。" 是這種強烈到極點的愛! 他在一座海島的懸崖上面築起高塔來安置他的愛人,然後跨海去和追來的官軍戰鬥,失敗後成了俘虜,得到敵軍的女奴幫助而逃回來。他又為救命恩人古娜勒的愛情所羈絆,得救以後,給了她一吻。回到家來的時候,愛人梅多拉已經自殺了。結果,他拋棄了所有的財寶、部屬、家庭和船舶,飄然遠去了。這悽慘而真純的愛情故事,在倫敦立即獲得了聲譽,出版的當天就賣出一萬三千部(一說一萬部)。

哲理劇《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

《曼弗雷德》(Manfred)是拜倫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曼弗雷德從小便是一個落落寡合的人,壯年時獨自居於阿爾卑斯山的大自然中。但是他的心境無論如何不得寧靜。他埋頭研究科學,然而從知識內亦不能得見幸福。"知識的樹,終非生命的樹。"曼弗雷德在這樣的苦悶中厭世。

拜倫用了很怪異的故事來把他這樣的思想形象化。曼弗雷德有一個繼妹安絲塔帝,容貌神情都與曼弗雷德一模一樣。他和她發生了戀愛關係,既又自悔,便殺了她。然而從此以後他精神上便極端痛苦,永無平靜。他不肯依賴宗教求靈魂上的安靜。他獨居於阿爾卑斯山中。有七個精靈來問他所求的是什麼。他們什麼都能給他,就是威權,也可以給。曼弗雷德回答是:他什麼都不要,只求能忘

拜倫式英雄拜倫式英雄

拜倫式英雄

掉了自己。因為把自己忘掉了,自然一切痛苦也忘掉了。精靈們因問他,所謂忘掉自己是不是就指死。曼弗雷德又說不是。因為死後而靈魂不滅則仍然未能把自己真正忘掉,所以他對於死也並不措意,雖則死好象是可以解決一切的,但其實死並不能解決什麼。他這樣苦悶又苦悶,有一天就想從岩石上跳下,但是一個獵人又阻止了他。後來,他呼著安絲塔帝的靈魂,請求寬恕,但亦無效。這時,有惡魔來,要他服從。但是曼弗雷德這自我主義者回答道:你沒有比我更大的能力,你不能左右我。我所要的事都已做過了。我對於自己的苦痛甘心忍受著。心,本來就是自己的惡及苦痛的根源。你決不能引誘我,使我滅亡。去吧,"死"在我的手上了,就不在你的手上了。曼弗雷德以為"我"是絕對自足,毫不用他物相助成的。但在這樣力說了罪或無罪只是"我"自己的事以後,曼弗雷德到底氣絕死了。

拜倫年譜

1788年

1月22日,喬治·戈登·諾艾爾·拜倫(George Gordon Noel Byron)出生於倫敦霍爾斯街。

父親家族為英國貴族世家,但父親約翰·拜倫卻是敗家浪子。他因蘇格蘭少女凱瑟林·戈登(拜倫的母親)有一筆豐厚的遺產而和她結婚,把她的遺產耗盡後,又棄她而浪跡歐陸。拜倫的母親受此刺激,神經很不正常。生拜倫後,常常遷怒於他,對他苛責凌辱。而拜倫又自幼跛足。這些,就是漸漸形成了拜倫性格中的敏感、自尊、好強、孤傲、暴烈、反抗、悲觀、陰鬱等特點。

1789年 一歲

隨母親遷往蘇格蘭東海岸阿伯丁城居住。

是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延續到1794年。這場革命打破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推動了歐洲各國的革命運動,也使歐洲的思想文化借受到巨大的震動和深遠的影響。拜倫終生都是法國大革命偉大理想的繼承者和捍衛者。

1791年 三歲

夏天,父親約翰·拜倫死於法國比利時邊境。

1792年 四歲

11月,在阿伯丁入國小。

1796年 八歲

以上幾年,都在阿伯丁繼續讀國小。

是年曾患猩紅熱,瀕危,愈後,由母親帶往蘇格蘭高地勒欽伊蓋峰附近鄉間療養。喜愛當地自然景色。

1798年 十歲

5月,由於伯祖父威廉·拜倫(第五代拜倫男爵)去世,承襲爵位,成為第六代拜倫男爵,並得到紐斯台德寺院(在諾丁漢郡)和羅岱爾(在蘭開夏郡)兩處產業。

秋後,移居諾丁漢。

1799年 十一歲

在杜爾維奇,進入格倫尼博士的學校讀書。愛讀歷史和詩歌。

是年拿破崙發動政變,自任法國第一執政。

1800年 十二歲

開始作詩。第一首詩是獻給表姐瑪格麗特·帕克的,已失傳。

1801年 十三歲

到倫敦郊外的貴族子弟學校哈羅學校讀書。

1802年 十四歲

現存拜倫詩歌中最早的一首《悼瑪格麗特表姐》作於是年。

1803年 十五歲

夏天,回紐斯台德。對瑪麗·按·查沃思產生愛情。

第一次會見異母姐奧古斯塔。

1804年 十六歲

和母親同住在騷思維爾。

是年拿破崙稱帝。

1805年 十七歲

夏天,畢業於哈羅學校。

10月,入劍橋大學讀書。在大學期間,深受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伏爾泰等人的思想影響,閱讀了大量歷史、哲學著作和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作品。同時,努力學習騎馬、射擊、拳術、游泳等。

從這時起,每年可領取五百鎊生活費用。沾染了貴族子弟豪華放蕩、縱情聲色的習氣。但是,官能的享樂只是暫時麻痹卻不能從根本上消除他內心的苦悶、憂鬱、懷疑、失望和孤獨感。與一般執跨子弟不同的是他對這种放盪生活一方面濡染較深,另一方面又能持比較清醒的批判態度。(參看《我願做無憂無慮的小孩》和《恰爾德·哈羅德遊記》)

1806年 十八歲

夏天,到騷思維爾,一直住到1807年夏。

在女友伊莉莎白·皮戈特的鼓勵下努力作詩。

1807年 十九歲

6月,第一本詩集《閒散的時光》出版。

1808年 二十歲

1月,英國文壇權威雜誌《愛丁堡評論》載文抨擊《閒散的時光》,拜倫於2月底談到此文。

7月,得到文學士學位,畢業於劍橋大學。

9月,回紐斯台德。

是年英國同拿破崙法國之間的戰爭開始。

1809年 二十一歲

年初,移居倫敦。

3月13日,因已成年,在上議院(貴族院)獲得世襲的議員席位,出席議院會議。

3月16日,著名諷刺詩《英格蘭詩人和蘇格蘭評論家》出版。在這首詩里,拜倫不僅猛烈反擊了《愛丁堡評論》對他的譏嘲,還尖銳批判了當時稱霸英國詩壇的湖畔派浪漫詩人,並大膽揭露了支持各種反動勢力的英國統治當局。拜倫以這首諷刺詩而在英國詩壇初露鋒芒,獲得聲譽。

6月26日,離開英國,去東方(南歐和西亞)遊歷。在此後的半年內,先乘船到葡萄牙里斯本;再騎馬到西班牙南部的塞維亞和加的斯,經撒丁島、西西里島、馬爾他島到阿爾巴尼亞,會晤了那裡的統治者阿里·帕夏;12月25日抵達希臘名城雅典。

拜倫此次出國遠遊,飽覽了各地的自然景色,觀察了各國的社會生活和政治制度,接觸了各階層的人們。他親眼看見了給法國侵略者以沉重力擊的西班牙游擊隊,看見了在土耳其鐵騎蹂躪下正在聚集力量準備發動解放鬥爭的希臘人民,這次旅行也激發了他對南歐各民族文化的強烈興趣。這些,都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在阿爾巴尼亞開始寫《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第1章。

1810年 二十二歲

1月和2月,在雅典。

3月,離雅典,到小亞細亞。

5月3日,用一個小時泅渡了達達尼爾海峽,從歐洲游到了亞洲,為生平得意事。

5月14日,到君士坦丁堡。

7月,離君士坦丁堡,再到雅典。

此後,曾到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帕特雷居住,患熱病,幾瀕於危。

是年作《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第2章。作諷刺詩《賀拉斯的啟示》。

1811年 二十三歲

1月,住在雅典卡普申寺院。

6月13日,從馬爾他島起程回國。7月17日,返抵英國。

8月1日,母親病逝。

從10月起,陸續作《賽沙組詩》。

1812年 二十四歲

1811-1812年,英國爆發了工人破壞機器的“盧德運動”。1812年春,英國國會制定“編制機法案”,規定凡破化機器者一律處死。2月27日,拜倫第一次以議員身份在上議院發表演說,為破壞機器的盧德派工人辯護,尖銳抨擊政府當局的血腥鎮壓政策。隨後又在報紙上發表《“編制機法案”編制者頌》一詩。

2月29日,《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第1~2章出版。這兩章實際上是作者1809-1811年漫遊葡萄牙、西班牙、阿爾巴尼亞·希臘等地的詩體遊記。其中歌頌了南歐人民反抗侵略壓迫、爭取自由解放的鬥爭。出版後,立即震動了英國文壇,並贏得全歐洲的聲譽。1812年內重版五次。

3月10日,他說:“早晨我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已經成名,成了詩壇上的拿破崙。”

4月21日,第二次在國會上發表演說,猛烈抨擊了英國政府對愛爾蘭的壓迫和奴役政策。

拜倫在國會的兩次演說,以及他的那些矛頭指向反動當局的詩篇,使他和英國統治集團之間開始結下不解的仇恨。

是年出版諷刺詩《密涅瓦的詛咒》。

1813年 二十五歲

4月,《華爾茲》出版。

5月,《異教徒》出版。兩年內重版十四次。

12月,《阿比多斯的新娘》出版。兩年內重版十次。作《海盜》。

1814年 二十六歲

1月2日,《海盜》出版。據說當天賣出一萬四千冊。一年之內重版七次。

由於拜倫的堅持,在《海盜》中附印了《致一位哭泣的淑女》一詩。這首詩是直接抨擊當時的攝政王喬治的。拜倫因此遭到倫敦貴族社會和御用文人的圍攻。

4月9日,聞拿破崙退位,作《拿破崙頌》。

4月19日,聞波旁天朝復辟,在日記中寫到:“我真不願再寫日記了。波旁復辟了!什麼哲學,去它的吧……”

5月,作《萊拉》。

9月,與安·伊莎貝拉·米爾班克訂婚。

是年冬至次年春,作《希伯來歌曲》。

是年歐洲各國反法聯軍攻陷巴黎,拿破崙被流放於厄爾巴島。

1815年 二十七歲

1月2日,與安·伊莎貝拉·米爾班克結婚。

3月,在倫敦居住。

4月,與司各特結交,甚為相得。

7月,作《圍攻科林斯》。

9月,作《巴里西娜》。

上述在1813-1815年間所寫的《異教徒》、《阿比多斯的新娘》、《海盜》、《萊拉》、《圍攻科林斯》、《巴里西娜》等六首敘事詩,總稱為《東方故事詩》。

這幾首詩的主人公都是所謂“拜倫式的英雄”——熱情的、意志堅強的、高傲的、英勇不屈的、然後又是孤獨的、陰鬱的、個人主義的、與社會對立的反抗者和叛逆者。《東方故事詩》即反映了拜倫的決不調和妥協的反抗精神,也反映了拜倫在歐洲革命低潮時期的彷徨、苦悶、懷疑和失望。

12月10日,女兒奧古斯塔·艾達出世。

是年拿破崙重返巴黎,建立“百日王朝”,復於滑鐵盧戰役中大敗,被流放於聖赫勒拉島(以前稱“聖海倫娜”)。

俄、普、奧等國政府結成所謂的“神聖同盟”,力圖在歐洲維護封建統治秩序,撲滅各國的革命和民族獨立運動。在此後的數年中,拜倫致力於反對“神聖同盟”的鬥爭,成為歐洲各國進步勢力反動“神聖同盟”的思想領袖。

1816年 二十八歲

1月15日,米爾班克離倫敦返回母親家。2月,提出與拜倫分居。

3月11日,拜倫同意分居。

英國貴族社會、教會、反動派人以拜倫妻子出走為口實,再次對拜倫大肆圍剿,規模之大、聲勢之猛,遠超過1814年那一次。

3月至7月,以這次昏變為題材,陸續作《家室篇》諸詩。《家室篇》於1816年在倫敦出版,到1817年竟出到第二十三版。

4月25日,拜倫永遠離開英國。

先到比利時,憑弔了滑鐵盧戰場。溯萊茵河至瑞士,5月25日抵日內瓦,在萊蒙湖畔住了四個多月。在這裡結識了雪萊夫婦,時相過從。雪萊的無神論和樂觀主義對拜倫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有益的影響。

6月,完成了《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第3章。這一章實際上是作者1816年旅居比利時和瑞士的見聞和感受。他在這一章中抨論了歐洲發生過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1815年拿破崙復敗以後歐洲歷史新階段的面貌。

6-9月,作《錫壅的囚徒》、《夢》、《黑暗》、《普羅米修斯》諸詩。

8月,雪萊夫婦離日內瓦。

9月,游阿爾卑斯山。開始創作詩劇《曼弗瑞德》。

10月,離瑞士到義大利,先到米蘭。

11月,到威尼斯。在此後的三年中,基本上住在這裡,直到1819年末遷往拉文納。

當時義大利北部是在奧地利帝國統治下。義大利人民受著本國封建階級和奧地利獨裁政權的雙重壓迫,對壓迫者懷著極大的仇恨。正如拜倫所說:“全國就像上了子彈的搶,許多手指頭都在動,想扳動搶機。”拜倫到威尼斯後不久,就和謀求義大利獨立的秘密革命組織“燒碳黨”發生接觸。後來,這種聯繫日益增強,拜倫積極參加了在倫巴第區開展的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並因此受到警察的跟蹤。

1817年 二十九歲

1月12日,與珍妮·克萊爾蒙特所生的女兒阿列格拉出世。

2月,《曼弗瑞德》脫稿。

4月-5月,經過費拉、佛羅倫斯,游羅馬。作《塔克的哀歌》。重寫《曼弗瑞德》第3幕。

6月,由羅馬返威尼斯。

7月,完成《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第4章。在這一章中,表現了對義大利民族解放鬥爭和人民命運的關懷。

10月,作敘事詩《別波》。

11月,賣掉紐斯台德寺院。

1818年 三十歲

7月,作《威尼斯頌》

8月,雪萊來威尼斯相見。

9月,完成《堂·璜》第1章。

秋冬之間,雪萊作《朱利安與馬達洛》一詩,實際上是對拜倫的悲觀主義,蔑視民眾、與民眾相對立的情緒提出善意的批評和規勸。從拜倫爾後的作品和實際行動來看,他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接受了雪萊的批評。

11月,完成長詩《馬澤巴》。

1819年 三十一歲

1月,完成《堂·璜》第2章。

4月,結識了特瑞薩·歸齊奧利伯爵夫人,並和她相愛。後來特瑞薩與丈夫離居,與拜倫同居。

特瑞薩和她的父親都是燒碳黨人,她的哥哥彼得羅·甘巴是該黨重要領導人之一。通過甘巴,拜倫進一步捲入了燒碳黨的革命活動。

5月下旬,到拉文納。

8月,到博洛尼亞。和當地秘密革命組織接觸,並捐款資助他們購買武器。

9月,返威尼斯。

10月,托馬斯·穆爾來威尼斯想見。

11月,完成《堂·璜》第3章(其中包括著名的政治抒情詩《哀希臘》)。

12月,作《堂·璜》第4章。

12月下旬,由威尼斯移居拉文納,與特瑞薩和甘巴同住。

1820年 三十二歲

是年在拉文納,積極參與燒碳黨人反抗奧地利統治的革命活動,為黨人草擬革命傳單、宣言等檔案。奧地利當局視他為眼中釘,檢查他的信件,禁止他的作品出版發行,派警察對他盯梢,甚至雇了刺客準備暗殺他。拜倫並不畏懼,每天照常騎馬外出。

3月,作《但丁的預言》。

4月-7月,作歷史劇《馬里諾·法利埃羅》,描寫十四世紀威尼斯總督法利埃羅企圖推翻貴族寡頭暴政而終歸失敗的事跡。劇中通過主人公如下一段獨自闡述了暴力革命的正義性:“用什麼方法呢?目的崇高,任何方法都是合理的。人流出幾滴血又算什麼?這算不得人血,暴君流的血不是人血。暴君就像吃人的摩洛(要兒童作獻的神。屢見於《舊約》),喝我們的血,他們把多少人送進了墳墓,到頭來自己也被送進墳墓。”劇中還描寫了四個忠心耿耿為爭取人民權利而鬥爭的平民領袖。這個劇本中出現的人物形象,已遠非《東方故事詩》那些個人主義、孤獨絕望的反抗者所能比擬的。

7月,燒碳黨人在那不勒斯發動起義。接著,西西里也爆發起義。但是,卻遭到反動統治者的鎮壓。許多義大利愛國志士都被投入監獄,或流放,或處死。

10月-11月,完成《堂·璜》第5章。

1821年 三十三歲

春天,義大利西北部有幾個城市爆發了革命起義。

拜倫同甘巴和燒碳黨其他領導一起,為在艾米利亞-羅馬地區舉行革命起義籌劃和各項準備。起義者把拜倫視為他們中的領導者之一。

拜倫1月11日日記:“當整個民族的命運處在危險之中,即使我個人的事情進展順利。我也感覺不到多少歡樂。如果有可能大大改善人民的處境(尤其是這些被壓迫的義大利人),我決不計較個人的得失。”

但是,拜倫對燒碳黨人脫離民眾的鬥爭方式深感憂慮。1月24日日記:“如果他們當真發動起義,我很懷疑:他們動員起來的總人數能不能達到一千。根本問題在於:民眾沒有捲入鬥爭。是限於中上層。……要是有農民支持他們多好!”(農民二字,拜倫當時加了著重號)

2月18日日記:“今天我沒有得到我黨同志的訊息。但這幾天裡,我住宅下面兩層已經堆滿了他們的槍枝、子彈、火藥和其他東西。我猜想,他們大概要把我這裡當作他們儲藏軍火的密窯。到不得已的時候,只好把我犧牲了。但這一點並不十分重要,只要義大利人真的能得到解放。這實在是一個偉大的目標——差不多就是政治上的一種詩。只要想想——一個自由的義大利!”

2月24日日記:“我所能付出的一切——金錢、其他財產、甚至生命——我卻可以付出,為了他們的解放。”

5月,作歷史劇《薩達納巴勒斯》

7月,作歷史劇《福斯卡利父子》

8月6日,雪萊來拉文納相見。

7-9月,作詩劇《該隱》。此劇同基督教《聖經》大唱反調。大膽指出上帝(耶和華)是一個兇殘邪惡的暴君,是世間一切罪惡和不幸的總根子。劇中讚美反抗上帝的該隱,讚美同上帝分庭抗禮的“惡魔”盧息弗,譴責在上帝面前恭順服從的奴性,表現了反抗到底,決不妥協的叛逆精神。此劇受到歌德、雪萊、司各特和托馬斯·穆爾等人的熱烈稱讚。雪萊說,此劇表明拜倫是“彌爾頓以後無敵的大詩人”。但英國貴族社會和教會則為之譁然,群起撻伐之,謚拜倫為“惡魔”,大法官艾爾登也親自出馬,詆毀此劇。

9月,作諷刺詩《愛爾蘭的萬家生佛》,猛烈抨擊當時的英王喬治四世。

10月,作詩劇《天與地》,非難基督教教義,職責教會和教士。

作諷刺長詩《審判的幻景》。揭露英國的反動統治者,特別是指斥死去不久的英王喬治三世的種種罪惡,說他是自由的頭號敵人,並狠狠鞭撻給這個無道昏君溜須拍馬的御用文人騷塞。這首詩被認為是諷刺詩中的典範。

由於燒碳黨所組織的革命起義以失敗告終,甘巴一家被當地公安局勒令出境。10月末,拜倫離拉文納,移居比薩。到比薩後,他們自然受到警察、暗探的盯梢。

在比薩與雪萊來往。

11月,作詩劇《變形的畸形兒》。

是年拿破崙死於聖海倫娜島(今稱聖赫勒拉島)。

1822年 三十四歲

1月,作悲劇《沃納》。

2月,作《堂·璜》第6-8章。

4月20日,女兒阿列格拉死。

5月,偕同甘巴一家移居里窩娜。

夏天,與雪萊一起,邀請在英國受到迫害的李·亨特前來義大利,共同籌辦文學期刊《自由人》。

7月8日,雪萊溺死於斯塔西亞灣。

8月16日,火葬雪萊。

8月,作《堂·璜》第9-11章。

9月,因甘巴一家又遭當地政府驅逐,拜倫偕同他們移居熱那亞。

10月,《自由人》創刊號在倫敦出版。由於刊登了拜倫的《審判的幻景》,該刊出版人受到法庭審訊,被判罰金。

11月,歐洲各國反動統治者在義大利維羅納召開“科里同盟”會議,商討鎮壓西班牙等國的革命活動的對策。12月,拜倫開始寫長詩《青銅時代》,以維羅那會議為題材,用諷刺筆法描繪了俄皇亞歷山大一世、法王路易十六、英國統帥威靈頓等人的肖像,猛烈抨擊“神聖同盟”的反動政策,讚美反抗奴役、掙拖鎖鏈的西班牙等國人民。

1823年 三十五歲

2月,作長詩《島》。

坐《堂·璜》最後幾章。

義大利燒碳黨失敗後,拜倫的注意力轉向希臘的民族解放鬥爭。他要求加入倫敦成立的“英國支援希臘獨立委員會”。並向該委員會表示:他願意直接參與希臘的獨立戰爭。是年5月,該委員會同意了拜倫的意見。於是,他決定親赴希臘戰場,並決定把他變賣羅岱爾莊園所得款項和稿費積蓄都拿出來支援希臘的獨立事業。

7月中旬,偕同甘巴等人,雇英國大船“赫拉克勒斯號”,帶炮四門,其他軍械若干,馬五匹,藥品若干,西班牙幣五萬元,從義大利海岸出發,前往希臘。起程前,收到歌德來信,向他表示祝賀和欽佩。

8月3日,抵達希臘凱法利尼亞島。拜倫的到來使希臘軍民群情振奮、聲勢愈盛。

上書希臘獨立政府,陳述意見。

為軍隊的整頓、訓練和作戰進行各項準備工作。

12月28日,離凱法利尼亞島,前往邁索隆吉翁。途中與土耳其軍隊遭遇,幾乎被俘。又因遇到風暴,在德拉戈梅斯特里停留了三天。

《堂·璜》第9-11章,第12-14章先後於是年出版。

1824年 三十六歲

1月5日,抵邁索隆吉翁,受到萬人空巷的盛大歡迎。

1月22日,作最後一首詩《這天我滿三十六歲》。

後來,他被希臘獨立政府任命為希臘獨立軍一個方面軍的總司令。

在邁索隆吉翁的三個多月時間裡,調節他們之間的分歧,並進行了反土耳其間諜的鬥爭。在軍事上,致力於獨立軍的組織建設,統一軍隊指揮,整頓部隊紀律,僱請外國軍官訓練士兵,招募來自各蘇里士兵,自費支付其軍餉,主持軍械的修配和存儲工作,建立海軍,在經濟上,致力於籌措戰費,購置軍火和各種軍需品,並捐獻自己的財產,作為獨立軍的醫藥和軍需費用。每天和士兵同吃一樣的一伙食,和士兵一道參加軍事訓練。

準備帶領一支部隊攻打勒龐托港。因軍中一部分士兵發生騷亂而未果。

由於希臘獨立運動的領導之間發生了糾紛,決定召開一次全希臘會議來協商解決。

在此期間,拜倫因操勞過度而患病。病癒未久,於4月9日出行遇雨。同行的甘巴勸他回去。當天即因受寒而病倒。第二天病情轉重,一再昏迷。遷延至4月18日,他自知不起,說:“不幸的人們!不幸的希臘!為了她,我付出了我的時間,我的財產,我的健康,現在,又加上我的性命。此外,我還能做什麼呢?”夜間,他在昏迷中囈語:“前進——前進——要勇敢!”4月19日,拜倫去世。

希臘的獨立政府宣布拜倫之死為國葬,全國哀悼三天。

舉行殯禮時,希臘士兵列隊肅立街頭,一隊牧師跟著靈柩高唱讚歌。靈柩上置寶劍一柄,盔甲一套,桂冠一頂。詩人生前的坐騎也跟在其後。

6月29日,靈柩運抵倫敦。

英國政府和教會拒絕把拜倫的遺骨安葬於威斯敏斯特教堂(英國知名人士國葬地點)。

7月12日,舉行葬禮,16日,安葬於紐斯台德附近的赫克諾爾。墓碑上的銘文是按照拜倫異母姊奧古斯塔的意見起草的,銘文說:“他在1824年4月19日死於希臘西部的邁索隆吉翁,當時他正在英勇奮鬥,企圖為希臘奪回她往日的自由和光榮。”

《堂·璜》第15章-16章和詩劇《天與地》均於是年出版

拜倫經典語錄

是快樂與悲傷之間的鐘擺。

一切悲劇以死亡結束,一切喜劇以結婚告終。

當這受苦的皮囊冷卻,那不滅的精魂漂泊何方?

一個有血氣的人,既不曲意求人重視,也不怕被人忽視。

人生好比一面鼓,一邊走著,一邊敲著,一步一步走向墳墓

一夜醒來,我發現自己已經成名了

天下女人一張嘴,從南吻到北。

我對你的愛,就是對人們的恨

因為愛上了人類,就不能專心地愛你

愛我的,我報以嘆息

恨我的,我付之一笑

任上天降下什麼運氣

這顆心全已準備好

等你賦予的血液已經流完,

等你所愛的聲音沉寂了

讓我留下的記憶使你心歡

別忘了我死的時候含著笑

假如人們嘰嘰喳喳議論著的一切全是真話,我就不配住在英國;

假如這些全是造謠中傷的話,英國就不配讓我居住

知識是悲苦:知道的最多的人,必定最深的悲嘆一條不詳的真理——

知識的樹不是生命的樹。

你身上仿佛包著一件屍衣,使你永遠不得安寧

在已知的毒素里,最毒的毒素就是你,你是你自己的地獄

我沒有愛過這世界,它對我也一樣;

我沒有阿諛過它腐臭的呼吸,也不曾

忍從地屈膝,膜拜它的各種偶像;

我沒有在臉上堆著笑,更沒有高聲

叫嚷著,崇拜一種回音;紛紜的世人

不能把我看作他們一夥;我站在人群中

卻不屬於他們;也沒有把頭腦放進

那並非而又算作他們的思想的屍衣中,

一齊列隊行進,因此才被壓抑而致溫順。

我沒有愛過這世界,它對我也一樣——

但是,儘管彼此敵視,讓我們方方便便

分手吧;雖然我自己不曾看到,在這世上

我相信或許有不騙人的希望,真實的語言,

也許還有些美德,它們的確懷有仁心,

並不給失敗的人安排陷阱;我還這樣想:

當人們傷心的時候,有些人真的在傷心,

有那么一兩個,幾乎就是所表現的那樣——

我還認為:善不只是說話,幸福並不只是夢想。

當陰霾暗影將四周籠罩,

“理性”悄然隱匿了光芒,

“希望”閃爍著垂危的火苗,

我在孤獨中迷失了方向。

他們該住在森林中,像夜鶯似的

歌唱自娛而隱居;他們原不宜

在所謂“社會”這繁華的孤寂中,

和“憎恨”、“罪惡”、“憂患”呼吸在一起;

凡心靈自由的人都落落寡合,

唱得最甜的鳥兒只成雙而棲,

雄鷹獨自高飛,而烏鴉和海鷗

像世人一樣,只圍著腐屍不走。

自由啊,自由!

你的旗幟雖破,而仍飄揚天空;

招展著,就象雷雨似的迎接狂風;

你的號角雖已中斷,餘音漸漸低沉,

依然是暴風雨後最嘹亮的聲音。

你的樹木失了花朵,樹幹遍體鱗傷,

受了斧鉞的摧殘,似乎沒有多大希望,

但樹漿保存著,而且種子已深深入土,

甚至已傳播到那北國的土地上,

一個較好的春天會帶來不那么苦的瓜果。

流逝吧,虛妄的歲月,你盡可不再憂愁,

因為時間已帶走了一切我心之所愛。

我寧願永遠孤獨

也不願用我的自由思想

去換一個國王的寶座

為自由而戰吧,在哪兒都可以。

我沒有對神的信仰

我的祭壇是山嶽、海洋、大地、天空和星光

唯有革命才能把地獄的污垢/從大地掃除乾淨

當我們自以為在領頭的時候,正是被人牽著走得最歡的時候。

這世界不是為我而設。

儘管沒有人愛我,我還是要愛!

(以上 劍舞飛花 輯)

無論如何,總不能敲已過去了的時鐘

逆境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通道

如有可能,我將教導這世上的石頭飛起來打擊世上的暴君

這個世界是一捆乾草,人類是驢子拖著它走

[]★部分作品★

我願做無憂無慮的小孩(楊德豫譯)

我願做無憂無慮的小孩,

仍然居住在高原的洞穴:

或是在微曛的曠野里徘徊,

或是在暗藍的海波上騰躍。

撒克遜浮華的繁文縟節,

不合我生來自由的意志。

我眷念坡道崎嶇的山地,

我嚮往狂濤扑打的巨石。

命運呵,請收回豐熟的田疇,

收回這響亮的尊榮稱號!

我厭惡被人卑屈地迎候,

厭惡被奴僕躬身環繞!

把我放回我酷愛的山嶽,

聽巉岩應和咆哮的海洋;

我只求讓我重新領略我從小熟悉的故國風光。

我雖然年少,也能覺察出,

這世界決不是為我而設;

幽冥的暗影為何要冪復,

世人向塵寰告別的時刻?

我也曾瞥見輝煌的夢境----極樂之鄉的神奇的幻覺;

真理!為何你可憎的光明,

喚醒我面臨這么個世界?

我愛過----所愛的人們已離去,

有朋友----早年的友誼已終;

孤苦的心靈怎能不憂鬱,

當原有的希望黯然熄滅!

縱然宴會上歡謔的夥伴們,

把惡劣的情懷驅散了瞬息;

豪興能振奮痴狂的靈魂,

心兒啊,心兒卻永遠孤寂!

多無聊,去聽那些人談論:

那些人與我非敵非友,

是門第、權勢、財富或機運

使他們與我在筳前聚首。

把幾個忠誠的密友還給我!

還是原來的年紀和心情!

躲開那半夜的喧囂的一夥,

他們的歡樂不過是虛名。

美人,可愛的美人!你就是

我的希望、慰借,和一切?

連你那笑靨的魅力也消失,

我心中怎能不奇寒凜列!

又富麗又慘苦的繁囂俗境,

我毫不嘆惋,願從此告別,;

我只要怡然知足的恬靜——

“美德”熟識它,或似曾相識。

告別這熙來攘往的去處——

我不恨人類,只想想避開;

我痴心尋覓陰沉的峽谷,

那瞑色契合我晦暗的胸懷。

但願能給我一雙翅膀:

像斑鳩飛回它棲息的巢里,

我也要展翅飛越穹蒼,

飄然遠引,得享安息。

凱法利尼亞島日記

死者們全都驚醒了----我還能睡眠?

全世界都抗擊暴君----我怎能退縮?

豐熟的莊稼該收了----我還不開鐮?

枕席上布滿了荊棘----我豈能安臥?

進軍的號角天天鳴想在耳邊,

我心底發出回聲,同它應和.

雅 典 的 女 郎

趁我們還沒分手的時光,

還我的心來,雅典的女郎!

不必了,心既已離開我胸口,

你就留著吧,把別的也拿走!

我臨行立下了誓言,請聽:

我愛你呵,你是我生命!①

憑著你那些鬆散的髮辮——

愛琴海的清風將它們眷戀,

憑著你眼皮——那烏黑的眼睫

親吻你頰上嫣紅的光澤:

憑著你小鹿般迷人的眼睛,

我愛你呵,你是我生命!

憑著我痴情渴慕的紅唇,

憑著那絲帶緊束的腰身,

憑著定情花——它們的暗喻②

勝過了人間的千言萬語;

憑著愛情的歡樂和酸辛:

我愛你呵,你是我生命!

我可真走了,雅典的女郎!

懷念我吧,在孤寂的時光!

我身向伊斯坦堡飛奔,

雅典卻拘留了我的心魂,

我能夠不愛你嗎?不能!

我愛你呵,你是我生命!

1810年,雅典

楊德豫譯

I saw thee weep 我見過你哭 (拜倫)

I saw thee weep

我見過你哭

The big bright tear

晶瑩的淚珠

Came over that eve of blue

從藍眼睛滑落

And then I thought it did appear

像一朵夢中出現的紫羅蘭

A violet dropping dew

滴下清透的露珠

I saw thee' smile

我見過你笑

the sapphire's blaze

連藍寶石的光芒

Beside thee's ceased to shine

也因你而失色

It could not match the living rays

它怎能比得上在你凝視的眼神中

That filld that glance of thine

閃現的靈活光彩

As clouds from yonder sun receive

就如同夕陽為遠方的雲朵

A deep and mellow dye

染上絢爛的色彩

Which scarce the shade of coming eve

緩緩而來的暮色也不能

Can banish from the sky

將霞光逐出天外

Those smiles unto the moodiest mind

你的笑容讓沉悶的心靈

Their own pure joy impart

分享純真的歡樂

Their sunshine leaves a glow behind

這陽光留下了一道光芒

That lightens over the heart

照亮了心靈上空

<好吧,我們不在一起漫遊 >

好吧,我們不再一起漫遊,

消磨這幽深的夜晚,

儘管這顆心仍舊愛著,

儘管月光還那么燦爛。

因為利劍能夠磨破劍鞘,

靈魂也把胸膛磨得難以承受,

這顆心啊,它得停下來呼吸,

愛情也得有歇息的時候。

雖然這夜晚正好傾訴衷腸,

很快的,很快就要天亮,

但我們已不再一起漫遊,

踏著這燦爛的月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