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普拉斯星雲假說

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太陽系是由一塊星雲收縮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陽,然後剩餘的星雲物質進一步收縮演化形成行星。現代星雲說:形成太陽系的是銀河系裡的一團密度較大的星雲,這塊星雲繞銀河系的中心鏇轉著,當它通過鏇臂時受到壓縮,密度增大,達到一定密度時,星雲自身引力的作用下逐漸收縮。一方面使星雲中央部分內部增溫,最後形成原始太陽,當原始太陽中心溫度達到700萬攝氏度時,氫聚變為氦的熱核反應點火,於是,現代太陽便真正誕生了。由於星雲體積縮小,因而自轉加快,離心力增大,逐漸在赤道面附近形成一個星雲盤。星雲盤上的物質在凝聚和吞併過程中,最後演化為行星和其他小天體。康德星雲說否定了牛頓的神秘的“第一推動力”﹐第一次提出了自然界是不斷發展的辯證觀點﹐因而在形上學的僵化的自然觀上打開了第一個缺口﹐這是從哥白尼以來天文學取得的最大進步。康德的學說側重於哲理﹐而拉普拉斯則從數學和力學上進行論述。拉普拉斯的科學論述加上他在學術界的威望﹐使星雲說在十九世紀被人們普遍接受。由於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這兩種星雲學說也有不少缺點和錯誤﹐曾一度被人們摒簽目前不少天文學家認為﹐星雲說的基本思想還是正確的。

1796年法國數學家PS

概述

拉普拉斯在他的《宇宙體系論》中,獨立地 提出了關於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拉普拉斯認為,太陽系的原始物質是熾熱的呈球狀的星雲 ,直徑遠大於現今的太陽系直徑,並緩慢地轉動。因散熱冷卻,星雲逐漸收縮並變得緻密, 轉動速度也逐漸變快。

原理

由於赤道附近離心力的不斷增大,星雲逐漸變成星雲盤,當離心力超 過向心力時,赤道邊緣的物質便分離出來,形成一個鏇轉的環(拉普拉斯環),並相繼分離出 與行星數目相等的另一些環。星雲的中心部分最後形成太陽,各環在燒太陽鏇轉過程中,環 中的物質逐漸向一些凝塊聚集形成行星。行星又以同樣的方式分離出環,再凝結成衛星。這 一成因模式可概括為:熾熱的氣體雲—分離環—團塊—行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