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與移情

抽象與移情

《抽象與移情》被奉為現代藝術經典的名著,自1907年誕生起,從未失落各國學界和創作界的關注。不僅藝術研究界,就連專門培養創作人才的院校,都將該書定為啟開現代藝術奧秘的經典讀本。甚至一些綜合院校,至今也一直將該書視為藝術學科的必修經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沃林格的這部早期著作是從情致的反命題出發的,抽象與移情的對峙構成了全書的結構,全書的論點和框架均由這個對峙而來。抽象是一個至上的藝術律令,沃林格首先是單純作為移情的對立面而否定性地去界定這個概念的。至於移情這個概念,沃林格則是從立普斯的美學中吸收而來的,但他與立普斯不同 ,他不認為移情是我們面對對象的審美態度以之為前提條件並始終以其為特徵的普遍原則,他更多地是把移情描述為這樣一種審美態度,這種審美態度僅僅適用於古希臘羅馬時期、文藝復興時期,以及一切以之為傳統的藝術作品和面對這種藝術作品的觀賞者的態度,因而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斷,這種極具人性意味的向自然的移情並不是天生自在的,而是一種歷史的產物,而且,尤其是由藝術所催發出的東西。

◎通過本書,讀者可以觸及到一個綱領性的核心,這不僅是藝術學和美學方面的核心,而且也是藝術史和藝術批評方面的核心。

◎出版之後短短十幾年內,該書不斷得到重新再版和修訂,這本著作成了表現主義時代最傑出的藝術學文獻。

作者簡介

威廉·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1881—1965),德國藝術史家。代表作有《抽象與移情》和《哥特藝術的形式》,前者完成於1907年,是作者申請博士學位的學位論文,1908年正式出版,後者出版於1911年。兩部著作一經面世,就在德國當時的先鋒派藝術家,尤其是表現主義藝術家圈子中引起強烈反響。

本書自出版時起,一再重版,影響範圍超出德國,波及整個歐洲,被學術界公認為德國表現主義運動時期最重要的藝術學文獻和理論指南。沃林格後來談及這兩部著作對他學術生涯的影響時說,對於一般讀者而言,他基本仍是《抽象與移情》和《哥特藝術的形式》的作者,他早期著作中年輕人特有的生機與活力似乎淹沒了其成熟期所做的堅持不懈的努力。

王才勇,上海人。法蘭克福大學藝術學碩士和博士,卡爾斯魯厄設計學院博士後,在歐洲德語國家留學,工作十年有餘,深諳德語文化。除國內外出版的有關專著外,在國內出版有譯著《抽象與移情》《解釋的有效性》《愛之誘惑》《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攝影小史》等。

目錄

001 第一部分 理論篇
第一章 抽象與移情 002
第二章 自然主義與風格 021
039 第二部分 實踐篇
第三章 裝飾藝術 040
第四章 抽象與移情在建築藝術 059
和雕塑藝術中的例選
第五章 北方早起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 080
093 附錄 論藝術的超驗性和內在性
1981年德語版跋 094

叢書信息

美學經典 (共16冊), 這套叢書還有 《印象之光》,《托爾斯泰論文藝》,《浪漫豐碑》,《文明的憂思》,《視覺與設計》 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