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風雨登虎丘

折桂令·風雨登虎丘

《折桂令·風雨登虎丘》是元代雜劇家、散曲作家喬吉所作的一首散曲。該曲描寫的是作者在風雨中登臨虎丘的所見、所聞,表達了作者撫今追昔的感慨。

作品原文

〔雙調〕折桂令·風雨登虎丘
半天風雨如秋。
怪石於菟②,老樹鉤婁③,苔繡禪階,塵黏詩壁,雲濕經樓。
琴調冷聲閒虎丘④,劍光寒影動龍湫⑤。
醉眼悠悠,千古恩仇。
浪卷胥魂⑥,山鎖吳愁⑦。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虎丘:在江蘇蘇州市西北,相傳春秋時有虎踞丘上三日,故名。
②於菟(wū tú):虎的別稱。
③鉤婁:枝幹屈曲傴僂的樣子。
④琴調冷聲閒虎丘:虎丘寺塔基,原為晉司徒王珣的琴台,故謂“琴調冷”。
⑤劍光寒影動龍湫:虎丘有劍池,相傳吳王闔廬以寶劍殉葬,後秦始皇開掘找尋,有神龍躍出而成池。湫,深潭。
⑥胥魂:相傳春秋時伍子胥為吳王夫差所殺,精魂不散,成了濤神。
⑦吳愁:春秋時吳國終為越國所滅,故言。

作品譯文

半空中風雨布生,給大地罩上了秋天般的氣氛。
怪石像猛虎或臥或蹲,古樹傴僂著屈曲的樹身。
寺院的台階上蒙著綠苔,兩旁的詩壁上沾滿了灰塵,藏經樓偎伴著浮雲,也顯得那樣的濕冷。
虎丘塔邊再聽不到古時的琴聲,龍潭水粼粼搖動,仿佛存留著寶劍的寒影。
我睜開悠悠的醉眼,回顧歷史上的虎鬥龍爭。
如今只見浪濤捲動著伍子胥的英魂,青山無語地鎖留著吳國滅亡的怨恨。

作品鑑賞

作者以自己的思想感情通過景物描繪傳達給讀者,是中國詩歌藝術表現的常法。該曲的特點,即是將虎丘的群景有意識地作為詩人懷古意緒的外化。所以在曲中,“半天風雨”雖頗具典型性,卻並非作者著力表現的主體,僅作為一種冷色調氛圍的構成因素。這種嚴冷的色調,正是作者撫今追昔、“千古恩仇”的內心情潮的折射。曲中寫怪石老樹,以及“苔繡”、“塵黏”、“雲濕”,並不著重於風雨的介入,而更多地體現出歲月風霜的影響;“琴調冷”、“劍光寒”兩句,更是老練地將古蹟的歷史與現狀溝通。這種取景傳象的手法,正是古人所說的“思接千載”,以及對待景物的“取其勢而不取其質”。
當然,作者也並非將“風雨登虎丘”的“風雨”完全置於一旁,結尾兩句“浪卷胥魂,山鎖吳愁”,便重又巧妙地轉回到了風雨的影響。須知虎丘旁只有一條叫山塘的小溪,無“浪”可言,而虎丘本身明秀佳麗,也很難與“鎖愁”的形象聯繫在一起。然而在“半天風雨如秋”的特定情景下就有所不同,風雨淒迷,天地山川足以為之改容。這兩句既是懷古意緒的延伸,又是對風雨虎丘峭冷景象的添寫,可謂虛實相兼。

作者簡介

喬吉像喬吉像
喬吉(1280~1345), 一作喬吉甫,字夢符,號笙鶴翁、惺惺道人,太原(今屬山西)人。終生不仕,窮困潦倒。中年後流落江湖,縱情詩酒,自稱江湖狀元、江湖醉仙,後居杭州。著有雜劇11種,現在僅存《兩世姻緣》、《金錢記》、《揚州夢》三種,均描寫男女愛情,思想內容庸俗無聊,但語言工麗,頗能投合封建文人口味。散曲與張可久齊名,存世小令210首,套數11套。多嘯傲山水、縱情詩酒、青樓遣興之作,抒發閒適頹放的情懷,間亦有不滿現實的曲作。其作品善於錘鍊字句,少用襯字,曲辭工麗,講究格律對仗,又繼承了前期曲作家質樸大膽的傳統,能雅俗並用,獨具特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