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指

扳指

扳指是用象牙、獸骨或玉石、翡翠、瑪瑙等製成的圓環,套在右拇指上以利射箭時勾弦。扳指是一種護手的工具,帶於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同時,在放箭時,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傷手指。古人亦稱為“機”,意義類似於“扳機”,表示扳指的作用相當於扳機。韘初見於商代(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在春秋、戰國(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

基本信息

概述

11

扳指的前身叫做韘(音射)《說文》曰“韘,射也”,說明此器為騎射之具。

扳指:

1)韘shè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五】【韋部】韘

射決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韋系,著右巨指。從韋枼聲。《詩》曰:“童子佩韘。”弽,韘或從弓。失涉切

2)摧決cuījué

扣斷扳指。決,骨製品。射者用以鉤弦之器,即扳指。喻勇猛。漢陳琳《武軍賦》:“當鋒摧決,貫遐洞堅。”南朝宋袁淑《御虜議》:“重幣甘辭,招摧決之將。

3)抉jué

扳指古代射箭時套在右手拇指上,用以鉤弦。

4)射決shèjué

即佩韘。俗稱扳指或搬指。《說文·韋部》:“韘,射決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韋系,箸右巨指。”

用法詳解

扳指用法示意圖扳指用法示意圖

右圖所示的拉弦法,是中國古代的較為主流的一種勾弦放箭方法。根據歐洲人的分類方式,被稱為“蒙古式拉弦法(Mongolian release)”。根據宋代中國官方分類,則叫“漢法”。現代人可以稱為“中國式拉弓法”。這種勾弦法主要流行於普遍使用複合弓的東方世界。按照這一方法,拉弦主要使用拇指,因而只需要在拇指上佩戴扳指。

這種方式也叫做“拇指勾弦法”。

此外,還有一種比較主流的勾弦放箭方式,即歐洲人所說的“地中海式方式(Mediterranean release)”,宋代亦稱為“胡法”,主要流行於西方使用單體弓的區域。其特點是: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相併勾弦,箭在弓左(以左手持弓為準),現代射箭運動由歐洲開始,因而也採用此種方式。這種方法也叫做“三指勾弦法”。

不同的張弦方式,主要根源於弓的不同特性。歐洲長期使用單體弓(一直使用到被火槍淘汰),體長而彈性差,因此必須使用較長的弓體才可以獲得較好的威力;而中國的傳統複合弓(現代複合弓與中國古代複合弓的形制差別巨大,不過他們確實都是複合的……)正好相反,弓體較短,但弓的彈性好。於是,使用中國弓時,當拉滿弓時,手指拉弓處與弓弦形成銳角,不能使用太多手指。

中國複合弓的製造與使用,在世界兵器史上有著出類拔箤弓弩貢獻,工藝先進且複雜,製作精良美觀。中國和蒙古在騎射方面比西方要先進得多,複合弓短小、彈力大,騎兵也可以使用。而以英國長弓為代表的單體弓由於弓體太大(在威力相近的情況下,單體弓長度可達兩米,而複合弓的長度可以限制在一米左右),只適合步兵使用,所以西方中世紀的騎兵多採用重甲衝撞的戰鬥方式,而在騎射方面鮮有發展。

爭議

關於扳指到底如何使用,也存在另一種爭議——有一部分人認為,它是用來保護掌握弓箭那一隻手的拇指(托箭的拇指,而非拉弦的拇指)。如果右手控弦,左手持弓,扳指應該是戴在左手拇指,用扳指來托住箭桿。有人提出:“因為親身體驗可知,箭飛出時,快如子彈,雖是柔軟箭翎、光滑箭桿,也極易擦傷皮肉!”但是,在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中,世界各國所發現的射箭護具,主要都是用來保護拉弦手的(其他有用來保護手臂不被弓弦打傷的,或者其他作用)。如果箭枝會傷害到托箭的手指,不可能古今中外幾千年都無人注意。在實戰中也可以發現,箭枝從來不會擦傷手指。

關於爭議的辨析

考慮到箭在射擊時的實際形態,我們知道,這是不必要的擔憂。

首先,射箭瞬間,弓體急劇伸展,弓弦急速回彈,弓弦提供了巨大的力量推動箭前進,這一力量是向前而不是向下的,因此,箭不會形成太大的壓力損害手指。

其次,箭本身是有彈性的。稍微深入弓箭領域就會知道,選箭時一般要考慮箭的撓度和直度。所謂撓度,簡單說,就是指箭的軟硬。箭在發射時承受巨大的壓力,越軟的箭彎曲得越厲害,在回彈的時候就會產生更大的擺動。射箭時,箭一般是左右擺動的,上下擺動說明箭不合適。左右擺動表明力量主要是左右方向而不是上下方向的。一般來說,箭要選硬一些的。在硬箭之中,可以選一些稍軟一些,所謂“寧硬勿軟,硬中挑軟”。

第三,箭的位置也要不斷調整。出現擦手時就要抬高或降低搭箭點。這樣做的基本原理是,動物具有趨利避害的本能。

弓箭製作商祥某坊對爭議的解答

(第一,為避免廣告嫌疑,對商家名稱做技術處理,隱一字為某;第二,弓箭領域製造大師很多,權威程度各有不同,建議初學者擦亮眼睛,注意甄別):

1,扳指主要為控弦的手使用,托箭的手當然也可以使用類似扳指的物體,也可以不使用(為什麼這么說,祥弓坊射箭方法有一條就是箭搭在弦上的點要高於出箭點多半個小手指肚的高度,這樣箭出去的一瞬箭是在搭箭點的上方出去、是高出搭箭點出去、不是貼著搭建點出去,這樣就防止了箭羽傷手的問題,關於這點大家可以親自試驗;托箭的手如果也使用類似扳指的東西也是可以減少摩擦並給搭箭的手第二道保護)

2,扳指主要為古代射禮用具(一,如果你帶著扳指是很難抓牢其他的兵器的這在以力角逐的戰場是吃虧的;二,古代的弓弦普遍比現在粗很多本人收藏的古代牛皮弦有的都在5.1毫米)弦比較粗單位面積的受力就相對較少;三,古代人氣力不是現代人能比的)。

關於解答的解答:

第一,百科應以成熟、準確、公認的內容為主,不宜草率編輯。爭論儘量不要在百科詞條進行。上文解答錯誤甚多,在此予以澄清,以正視聽,且為後來者戒。

第二,所謂“扳指主要為古代射禮用具”是沒有理由的。上文所舉出的三個理由——帶扳指影響使用其他武器、弓弦粗、古人力氣大——都不足以證實扳指只是禮器的觀點。這三個觀點只不過暴露了觀點持有者缺乏基本社會常識和力學知識的弱點。

因為:

首先,禮器幾乎毫無例外都是由實用器發展而來的。如果這是禮器,那么之前幾乎必然有實用器。事實也是如此。以清代為例,清代扳指本是實用器,後來承平日久,八旗子弟奢靡成風,競相誇耀,轉為飾品,變成“文扳指”。然而“文扳指”依然有傳承尚武精神的含義。

其次,中學物理就清楚明白地講述了“壓強”概念。面積越小,壓強也就越大。5.1毫米仍然是非常細的,只不過是普通超市塑膠袋提手捲起以後的寬度。古代戰弓的力量大約等於200磅或71公斤物體所受重力,這么大的力量作用到弓弦上,壓強依然巨大。提過重物的人都知道,即便是直徑一厘米的提手,哪怕是用五指同時握住,在提起超過五十公斤的重物時依然是十分割手的。古人甚至要用一個手指拉動弓弦,壓強更加巨大。何況一般的弓弦還不到5.1毫米。普通愛好者所使用的40磅上下的弓,弓弦寬度從兩毫米到三毫米不等,壓強比戰弓要小,依然難以徒手使用。新手沒有老繭,十發左右,指肚必然淤血,很多人甚至不能支撐三發。

最後,弓弦與手指的接觸面積有限,導致弓弦與手指接觸面的壓強很大,古人力氣再大也無法解決壓強的問題。相反,力氣越大,只會製造更大的壓強,皮膚會更容易被割傷。力氣大不會減弱壓強過大的危害,只有皮厚才可以抵消壓強過大的危害。人不是犀牛,沒有超厚的皮膚,硬質的扳指卻可以代替皮膚承受危害。

第三,所謂搭箭點高於出箭點會造成擦手,顯然是不可能的,祥某坊顯然寫錯了。

因為:

第一,搭箭點高於出箭點,箭尾高於箭頭,弓弦推動箭枝移動時,力量向上,箭尾會向上鏇轉,箭就從持弓手上方飛走了。箭與持弓手之間沒有壓力,不會造成擦傷。只有箭尾低於箭頭,才會存在向下的力量,箭枝壓迫持弓手,二者之間有壓力,又有相對運動,才會導致擦傷。

正確的搭箭方式應該是,平射時令搭箭點與出箭點平齊。如果需要射近或射遠,保持這一狀態,然後降低或抬高前手。

注意!絕對不允許移動後手。後手——即勾弦手——要固定在一個點,作為瞄準的基準點。因此在發射之前是絕對不允許移動的。而箭枝與勾弦手的位置關係是固定的,勾弦手位置固定,箭尾位置自然也固定。

新手在缺乏經驗時,為了射遠,會嘗試讓箭枝前高后低,卻不知道這樣做一定會擦傷持弓手。

所謂搭箭點高於出箭點云云,只能證明祥某坊的搭箭方式不對。

消亡首飾

扳指作為首飾,一度接近消亡。一個重要原因是它不方便。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清代晚期以後,熱兵器逐漸取代冷兵器。懼怕異族民眾掌握先進武器影響統治、堅持“滿語騎射”的清王朝最終沒有能夠擋住歷史潮流,於是,作為滿蒙八旗首飾的扳指僅僅存在了百年左右。由於作為首飾時,扳指僅僅是一種玩物,因此常被以輕蔑的語氣稱作“扳指兒”。

保養心得

現如今,即便有人買到了可心的扳指兒,也沒有幾個人懂得如何去把玩、呵護。用慣了腕錶和領帶的時尚先生們未必懂得老物件兒中養護的道理。

扳指原本使用犀牛角、獸骨製作。但是,八旗子弟使用扳指大多只是用來炫富,這些較硬的材料十分“克手”(據稱系“北京土語”。中國至少在公元前5世紀的戰國時代就已經有了“五行相剋”的說法,“克”字作為動詞早就有克制、壓迫的意義,不知何時淪為公元17世紀才通過驅逐北京原有居民而入居北京城、隨後經過百年努力才學會流利的漢語的滿蒙八旗子弟的北京土語。),有明顯的磨手感覺,因此,八旗子弟便對扳指兒的製作工藝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扳指表面必須十分光滑,筒狀內部接觸手指部分以不“克手”(即“光滑柔順”)為準。不使用時,常要雙手反覆搓磨,使製作時肉眼不可見的“毛刺”通過手的“摸”、“搓”逐漸達到光滑,即類似現代製作工藝的打磨拋光工序。

養護方法

根據不同的材質,就有不同的扳指兒護養方法。比如象牙扳指一般有槽痕,所以要經常擦拭槽痕中的污漬,但多用上好的皮毛。象牙製品一般會在五六十年後開裂,所以很少用水來清洗,而是多用胭脂(純天然製作)和酒糟來清洗,不僅有很好的清潔消毒功效,而且還也不會出現水中雜質浸入象牙內形成漬斑的情況。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為象牙扳指兒製作一個紫檀木的內膽,因紫檀木略有淡香且能吸水分,與象牙可以達到互為護養的功效。玉質、翡翠扳指兒的保養基本就和玉鐲的保養差不多,在把玩時用指肚之肉來打磨扳指,

價值分類

作為從半奴隸制部落起家建立的王朝,有清一代,等級制度極其森嚴。扳指兒雖小,卻也受到森嚴等級的制約。翡翠、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作的扳指兒,非王公貴族,一般人是不能隨意佩戴的。漢族貴族扳指兒以翡翠材料製作者為首選,其色澤澄渾不一,而且花飾斑紋各異,比率而清澈如水者價值連城,非皇室貴胄不敢輕易佩戴。普通人佩戴的扳指兒以象牙、瓷質為多。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兒,以白玉磨製者為最多。這種種分別,在當年是判定等級身份的標誌,在如今則是衡量市場價格和收藏價值的尺度。

扳指兒的大小厚薄,依使用者文武身份定奪,武扳指兒多素麵,文扳指兒多於外壁精鑄詩句或花紋。

御用之物

既然等級森嚴,那么,扳指兒中的極品,自然是皇帝的御用之物。無論身份、材質、工藝、紋飾,均登峰造極。從多爾袞進關到順治皇帝初步立足中原,再到康雍乾三朝,皇帝御用的扳指兒都是有著嚴格的慣例和規定。清宮造辦處先是依皇帝諭旨讓玉作、牙作等專業機構按照皇帝的意願和喜好做出上用紋樣,再經皇帝本人修改確認後方可製作。為製造一個合用的扳指,乾隆皇帝可以在外出避暑之時,連續七次來回傳遞命令以及扳指實物,要求工匠修改。御用扳指兒上面,經常有御題詩、詩意畫和宮廷專用紋飾等帶有濃厚人文氣象的雕刻。這類扳指兒是當時技藝最高工匠的傾心之作,也是當時宮廷文化和皇帝本人氣質愛好、文化理想和審美品位的集中表現。不過,這一類的扳指兒兒數量十分有限。

御賜扳指

其次是御賜扳指。對於很多各地高級官員、附屬國進貢或宮廷在江南定做的扳指,皇帝往往不是自己戴,而是賞賜給高官、寵臣、皇室宗親,比如乾隆皇帝就會把此類扳指兒賞賜給在平定回部和大小金川等戰役中得勝回朝的將領。

其他扳指

除了御用和御賜扳指兒外,扳指兒中的“探花”要數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皇家宗室為自己定做的,其上往往會刻有宗室本人的私印。親王賞賜家奴、下屬或饋贈親友的扳指兒,也屬此等之列。清代等級極其森嚴,即便是親王也不能逾制,所以也就很少在上面題詩刻畫,其工藝和材質也不敢擅越皇帝的喜好,價值自然也就略遜一籌。接下來,則依次是大將軍王、撫遠大將軍及其同僚下屬諸將軍扳指兒、賀壽用扳指兒、嫁妝扳指兒、紀念或占卜扳指兒、商用扳指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