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托爾斯泰,1882年12月29日生於薩馬拉一貴族家庭。1901年入彼得堡工學院,後中途離校,都描寫俄羅斯貴族地主的經濟破產和精神墮落。由於作者尚未完全擺脫象徵主義的影響,這些作品寫得並不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以戰地記者身份上前線,到過英國和法國(1916),寫了一些有關戰爭的隨筆、特寫以及小說和戲劇,如特寫《途中寄語》(1915),短篇小說《美麗的夫人》(1916),和劇本《燕子》(1916)、《苦命的花》(1917)等。這些作品表明他的思想感情開始接近人民。
托爾斯泰熱情地迎接了1917年的二月革命,但對接著發生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卻不理解;出於困惑和恐懼,於1918年秋離開祖國,流亡巴黎,1921年又移居柏林。流亡期間對祖國的懷念使他寫出自傳體中篇小說《尼基塔的童年》(1920-1922)。他還寫了後來作為《苦難歷程》三部曲第一部的《兩姊妹》(1922),完成了長篇科學幻想小說《艾里達》(1922-1923)。從1923年起,托爾斯泰的創作生活開始了新的階段,他首先寫出一系列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優秀作品,如短篇小說《海市蜃樓》(1924)、《五人同盟》(1925),長篇諷刺小說《涅夫佐羅夫的奇遇或伊比庫斯》(1924),科學幻想小說《加林工程師的雙曲線體》(1925-1927),反映現代生活的小說《藍色的城》(1925)等。代表作三部曲《苦難歷程》的後兩部《一九一八年》(1927-1928)、《陰暗的早晨》(1940-1941)也在這個時期完成。後來,他還寫了一些著名作品,如《糧食》等。
1945年2月23日病逝。
主要作品
第一本詩集《抒情詩》(1907),作者自認是“頹廢派”的作品。
第二本詩集《藍色河流後面》(1911)和童話集《喜鵲的故事》(1910),表明作者努力擺脫象徵主義的影響,繼承了俄羅斯民間文學和現實主義的傳統。
短篇小說集《伏爾加河左岸》(1910)、長篇小說《怪人》(1911)和《跛老爺》(1912),都描寫俄羅斯貴族地主的經濟破產和精神墮落。 由於作者尚未完全擺脫象徵主義的影響,這些作品寫得並不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以戰地記者身份上前線,到過英國和法國(1916),寫了一些有關戰爭的隨筆、特寫以及小說和戲劇,如特寫《途中寄語》(1915),短篇小說《美麗的夫人》(1916),和劇本《燕子》(1916)、《魔鬼》(1916)《苦命的花》(1917)等。這些作品表明他的思想感情開始接近人民。
作品特點
1918年,阿·托爾斯泰出國,僑居巴黎和柏林,寫了自傳體小說《尼基塔的童年》 (1920-1922),並開始寫《苦難歷程》第一部《兩姐妹》。1922年他與白俄決裂,次年返回莫斯科。
此後,他先後完成了《糧食》 ( 1937)、 《伊凡雷帝》 (1942-1943)、《苦難歷程》 的後兩部《一九一八年》(1928)和《陰暗的早晨》 (1941)、長篇小說《彼得大帝》(1929-1945,未完成)。在衛國戰爭期間,他還寫有政論集《祖國》 (1941)、歷史劇 《伊凡雷帝》(1942-1943)、短篇小說集《伊凡·蘇達廖夫的故事》( 1942-1944)等作品。
代表作
《苦難歷程》
是阿·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從構思到完成,歷時20載。三部曲的第一部《兩姊妹》側重描寫的是主人公個人的命運,反映的是個人對時代的感受,帶有“家庭生活”小說的特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到十月革命前夕的俄國社會動盪不安,但是作為俄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典型的4個主人公卻都沉湎於個人的愛情而置身於社會鬥爭之外,生活十分空虛。小說第二部《一九一八年》則開始轉向了史詩式的描寫。作者在國內戰爭的巨大歷史畫面上展示人物的命運。在暴風驟雨的年代裡,4個主人公的個人生活都遇到了不幸,但在鬥爭中有的找到了革命的真理,有的仍在進行艱苦的探索。小說最後一部《陰暗的早晨》在同樣廣闊的背景上描寫了1919年前後蘇聯人民抗擊外國干涉者和白匪軍的英勇鬥爭,4個主人公也在經歷了洗鍊之後,先後走向了革命。他們在莫斯科重逢,並一起傾聽了列寧關於電氣化計畫的報告。小說預示著“陰暗的早晨”以後將迎來幸福的、陽光明媚的白天。
小說書名取自俄國古經《聖母的苦難的歷程》,點出了這部史詩的主題:通過卡嘉、達莎和她們所愛的人捷列金和羅欣所經歷的彷徨、苦悶、探索、追求,最後走向革命的苦難歷程,揭示了知識分子只有與蘇維埃俄羅斯相結合才會有出路和幸福的真理,用作者的話來說,他的《苦難的歷程》也就是知識分子“失去了祖國而又重新得到了她”的歷程。小說廣泛地描寫了在舊世界崩潰和新世界誕生這一歷史轉折時期俄羅斯的生活,真實地展現了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俄國人民取得的歷史性勝利,並且著重展現了俄國知識分子在大時代的血與火的考驗中,逐步走向革命的曲折道路。小說也是作者本人所經歷的長期而又複雜的精神探索的藝術反映。小說語言樸素,情節生動,心理刻畫細膩,結構具有史詩風範。
《彼得大帝》
本書為長篇小說,主要描寫彼得大帝一生的業績及其對俄國的貢獻,展現了俄國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宏偉壯闊的生活圖景和歷史事件 。
小說共分三卷,第一捲髮表於1930年,主要描寫了彼得為爭取權力而進行的鬥爭,描寫了宮廷貴族之間的
傾軋,描寫了彼得為促進國家西歐化而採取的最初一些措施。第二卷出版於一九三四年,描寫了彼得為奪取水域而進行的鬥爭,描寫了西歐各國之間的衝突,描寫了彼得為準備“北方戰爭”而從事的外交和軍事活動。
第一、二卷僅僅是第三卷的一支序曲,而第三卷才是長篇小說最主要的部分。它將描寫彼得大帝的立法工作和改革活動,描寫俄國軍隊保衛尤里耶夫和納爾瓦城的英勇鬥爭,還將描繪國際上的叱吒風雲和西方一些國家──法國、波蘭和荷蘭的絢麗多姿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