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風匣

打風匣

風匣,又稱風箱,一種壓縮空氣產生氣流的鼓風裝置。農家灶用風箱由木箱、活塞、風門等構成,以人力推拉,把風吹入灶底,使火旺盛。 古代,先人早已懂得利用風能為人類服務。過去的風車、風磨、風戽(用風力帶動的汲水工具)、帆船等,已把風利用到了生產生活中。現在的風鎬、風鏟、風鑽、氣槍、氣泵、真空泵、風力發電等,是對風更科學的利用。

風匣的由來

風匣,又稱風箱,一種壓縮空氣產生氣流的鼓風裝置。農家灶用風箱由木箱、活塞、風門等構成,以人力推拉,把風吹入灶底,使火旺盛。

古代,先人早已懂得利用風能為人類服務。過去的風車、風磨、風戽(用風力帶動的汲水工具)、帆船等,已把風利用到了生產生活中。現在的風鎬、風鏟、風鑽、氣槍、氣泵、真空泵、風力發電等,是對風更科學的利用。

民用風匣有一個發展變化過程。開始是單向成風,後發展為雙向成風,即推拉都可把風送入爐灶。家庭是風匣與柴灶配套,鐵匠、小爐匠是風匣與爐子配套。20世紀50年代末,“大躍進”時期,風匣又用於全民大煉鋼鐵。風匣與普通爐灶搭配,既可節煤省柴,又可增強火力,提高效率。

打風匣是技術性比較強的木工活,以雙向成風的風匣為例,介紹其生產工藝。

風匣為長方箱體(如圖),一般長3.3尺左右,寬1尺左右,高1.5尺左右。其幫、底、蓋,一般用5分厚的木板,二層底、隔風板一般用厚3分左右的木板。幫與幫之間以馬牙榫結合,底、二層底、蓋與幫之間以釘、膠結合。幫及二層底一般用紅松,底、蓋可用楊木,均用乾透的板材。

風匣,又稱風箱,一種壓縮空氣產生氣流的鼓風裝置。農家灶用風箱由木箱、活塞、風門等構成,以人力推拉,把風吹入灶底,使火旺盛。

古代,先人早已懂得利用風能為人類服務。過去的風車、風磨、風戽(用風力帶動的汲水工具)、帆船等,已把風利用到了生產生活中。現在的風鎬、風鏟、風鑽、氣槍、氣泵、真空泵、風力發電等,是對風更科學的利用。

民用風匣有一個發展變化過程。開始是單向成風,後發展為雙向成風,即推拉都可把風送入爐灶。家庭是風匣與柴灶配套,鐵匠、小爐匠是風匣與爐子配套。20世紀50年代末,“大躍進”時期,風匣又用於全民大煉鋼鐵。風匣與普通爐灶搭配,既可節煤省柴,又可增強火力,提高效率。

打風匣是技術性比較強的木工活,以雙向成風的風匣為例,介紹其生產工藝。

風匣示意圖 風匣示意圖

風匣為長方箱體,一般長3.3尺左右,寬1尺左右,高1.5尺左右。其幫、底、蓋,一般用5分厚的木板,二層底、隔風板一般用厚3分左右的木板。幫與幫之間以馬牙榫結合,底、二層底、蓋與幫之間以釘、膠結合。幫及二層底一般用紅松,底、蓋可用楊木,均用乾透的板材。

組裝箱幫

根據所需木板的長度橫斷、根據所需寬度黏合。拼接的木板,待膠乾黏合結實時,用刨子推平,淨面。在兩端板上各開兩個直徑9分左右,裝風匣桿的圓孔;各開一個邊長2.5寸左右的正方形進風孔。進風孔下邊距端板下沿3寸左右,先用鑽鑽孔,再用牛尾鋸(前端尖的手鋸)鋸成。進風孔有在二層底上面的,也有在下面的,以在上者為佳。圓孔是先用鑽,後用半圓鑿鑿成。兩孔間距和位置酌定,外固定一個圓心距相等、孔徑相同的護孔板。在一側幫板下邊中心開一個邊長2寸左右的正方形出風口。然後,將幫板開馬牙榫,帶膠組裝成長方形箱體。

裝二層底

二層底的長寬與箱體內的長寬同。板材淨面後按所需尺寸截斷,兩端分別開上底6寸、下底7寸、高1寸厘米左右的梯形進風口。開口後的二層底,從下面裝入幫內,板距下底2寸左右,以膠、釘固定在幫板上。此後安裝風門。風門,俗稱吊搭板,相當於單向閥,是上端兩側留木軸,邊長比進風孔略大的正方形薄木板。以兩個一側開多半圓孔的木條將風門固定在端板內側,使其活動自如,閉合時擋嚴進風孔。接著安裝引風板。引風板長1.4尺、寬2寸、厚3分,以膠固定在二層底和出風口對面箱幫上,與箱幫組成等腰三角形。三角形頂角在箱長的中點,距出風口一側箱幫2寸左右。略削去頂角,用圓鑿在角上開出凹槽,以備裝“小舌頭”。“小舌頭”是一個長2.5寸、寬2寸左右的楔形木片,厚的一端厚4分,兩側預留長2分、直徑2.5分的軸。二層底上鑽一個深2.5分、直徑2.6分左右的孔,孔的位置在頂角凹槽處。

安裝底蓋

先裝底,底與二層底對應的位置也鑽一個深2.5分、直徑2.6分左右的孔。用釘、膠把底固定在箱幫的下面,固定底的同時把“小舌頭”裝在底與二層底之間。為防止受潮爛底,底的四角各固定一小塊三角形木板墊底。蓋分兩塊板,各橫向開燕尾槽以備穿帶,中間留出梯形孔,以膠、釘固定在箱幫的上面。梯形孔上下底差3分左右即可,尺寸以伸進手為度。固定後的蓋板比箱體橫斷面略大,前後各長1寸,左右各長3分即可。另做一梯形板,長度比蓋板寬略長,寬度和預留梯形孔配套,達到安裝後密封且能卸下。梯形板和預留孔與穿帶一樣,均對應倒角,呈燕尾形。

制裝風板

風板即鼓風之活塞。風板厚6分,寬比風匣內寬短1.5分,高比二層底至蓋板的高度矮1.5分。風板上鑿兩個半圓孔或方孔,孔距與風箱端板圓孔對應,大小以風匣桿能做出的卯為度。風板端面和側面均開深3分左右的凹槽,從凹槽的一側向風板的一面鑽孔,孔距8分左右,直徑1分左右,端面、側面鑽滿。把一根線繩栓在兩個孔中,繩的活頭留在板面鑽孔的一側,由凹槽內用鉤錐穿孔而過,鉤住線繩拉回形成一個套兒,幾根雞毛塞入套兒中,把繩拉緊;再用鉤錐穿過第二孔,把繩鉤回形成套兒,塞入幾根雞毛後,將繩拉回。如此,直到把所有孔做完為止。此稱絮風匣,雞毛相當於活塞環。雞毛磨損嚴重,可以換新雞毛。風匣桿端面多為圓形,直徑比端板孔徑略小,使其推拉自如。風匣桿一端鋸出端面為長方形的榫卯,手柄鑿同樣尺寸的透眼,與風匣桿連線,膠楔固定;另一端鋸出半圓或正方形的榫卯,與風板連線。與風板連線的一端,榫卯要比風板厚度長一些,並各鑽一孔,以備穿釘固定風板。風匣桿裝好後,從端板二孔插入風箱內,風板從蓋上梯形孔插入風箱內,桿另一端的榫卯插入風板孔中,用竹釘插入固定。箱體和風匣桿打蠟以減小摩擦力,推拉輕巧,減小磨損。

安風匣嘴

風匣嘴是用長5寸、寬2.5寸、厚3寸左右的濕楊柳木塊鑿做而成。在大面上始鑿與出風口對應的方孔,逐漸變成圓孔,透到另一面時,直徑1.2寸左右。從方孔一邊預留厚4分的板,從圓孔一邊用鑿子剔除孔外部分,大體形成一個中空的圓台。把做好的風匣嘴對準出風口,用4個小鐵釘固定在風箱上。後有的為省時省力,用薄鐵板製作風匣嘴,但易鏽蝕腐爛。風匣組裝完畢,清漆照面。

風匣桿有用一根的,有用兩根的,兩根為佳;有做圓形的,有做方形的,圓形為佳。通用風匣(左右灶均可用),在兩面端板開孔,根據需要堵一面用一面。

打風匣是專業性強的木工活,技術含量比較高,一般木匠都懂其結構原理,也能做,但往往因不知竅門,缺少經驗,打出的風匣風力小,效果差。所以,一般木匠多不打風匣,打風匣的成為專業木匠。灤南縣劉廟村曾為打風匣專業村,該村木匠基本均善此活,男女都會做。他們打的風匣經久耐用,風力大,受到用戶青睞。

隨著城鄉用電的普及,工業、手工業生產中,風匣早已絕跡;隨著單相小型鼓風機逐步進入家庭,農村使用風匣的也漸漸少了。打風匣的木匠多已轉行,風匣在市場上已不多見。

組裝箱幫

根據所需木板的長度橫斷、根據所需寬度黏合。拼接的木板,待膠乾黏合結實時,用刨子推平,淨面。在兩端板上各開兩個直徑9分左右,裝風匣桿的圓孔;各開一個邊長2.5寸左右的正方形進風孔。進風孔下邊距端板下沿3寸左右,先用鑽鑽孔,再用牛尾鋸(前端尖的手鋸)鋸成。進風孔有在二層底上面的,也有在下面的,以在上者為佳。圓孔是先用鑽,後用半圓鑿鑿成。兩孔間距和位置酌定,外固定一個圓心距相等、孔徑相同的護孔板。在一側幫板下邊中心開一個邊長2寸左右的正方形出風口。然後,將幫板開馬牙榫,帶膠組裝成長方形箱體。

裝二層底

二層底的長寬與箱體內的長寬同。板材淨面後按所需尺寸截斷,兩端分別開上底6寸、下底7寸、高1寸厘米左右的梯形進風口。開口後的二層底,從下面裝入幫內,板距下底2寸左右,以膠、釘固定在幫板上。此後安裝風門。風門,俗稱吊搭板,相當於單向閥,是上端兩側留木軸,邊長比進風孔略大的正方形薄木板。以兩個一側開多半圓孔的木條將風門固定在端板內側,使其活動自如,閉合時擋嚴進風孔。接著安裝引風板。引風板長1.4尺、寬2寸、厚3分,以膠固定在二層底和出風口對面箱幫上,與箱幫組成等腰三角形。三角形頂角在箱長的中點,距出風口一側箱幫2寸左右。略削去頂角,用圓鑿在角上開出凹槽,以備裝“小舌頭”。“小舌頭”是一個長2.5寸、寬2寸左右的楔形木片,厚的一端厚4分,兩側預留長2分、直徑2.5分的軸。二層底上鑽一個深2.5分、直徑2.6分左右的孔,孔的位置在頂角凹槽處。

安裝底蓋

先裝底,底與二層底對應的位置也鑽一個深2.5分、直徑2.6分左右的孔。用釘、膠把底固定在箱幫的下面,固定底的同時把“小舌頭”裝在底與二層底之間。為防止受潮爛底,底的四角各固定一小塊三角形木板墊底。蓋分兩塊板,各橫向開燕尾槽以備穿帶,中間留出梯形孔,以膠、釘固定在箱幫的上面。梯形孔上下底差3分左右即可,尺寸以伸進手為度。固定後的蓋板比箱體橫斷面略大,前後各長1寸,左右各長3分即可。另做一梯形板,長度比蓋板寬略長,寬度和預留梯形孔配套,達到安裝後密封且能卸下。梯形板和預留孔與穿帶一樣,均對應倒角,呈燕尾形。

制裝風板

風板即鼓風之活塞。風板厚6分,寬比風匣內寬短1.5分,高比二層底至蓋板的高度矮1.5分。風板上鑿兩個半圓孔或方孔,孔距與風箱端板圓孔對應,大小以風匣桿能做出的卯為度。風板端面和側面均開深3分左右的凹槽,從凹槽的一側向風板的一面鑽孔,孔距8分左右,直徑1分左右,端面、側面鑽滿。把一根線繩栓在兩個孔中,繩的活頭留在板面鑽孔的一側,由凹槽內用鉤錐穿孔而過,鉤住線繩拉回形成一個套兒,幾根雞毛塞入套兒中,把繩拉緊;再用鉤錐穿過第二孔,把繩鉤回形成套兒,塞入幾根雞毛後,將繩拉回。如此,直到把所有孔做完為止。此稱絮風匣,雞毛相當於活塞環。雞毛磨損嚴重,可以換新雞毛。風匣桿端面多為圓形,直徑比端板孔徑略小,使其推拉自如。風匣桿一端鋸出端面為長方形的榫卯,手柄鑿同樣尺寸的透眼,與風匣桿連線,膠楔固定;另一端鋸出半圓或正方形的榫卯,與風板連線。與風板連線的一端,榫卯要比風板厚度長一些,並各鑽一孔,以備穿釘固定風板。風匣桿裝好後,從端板二孔插入風箱內,風板從蓋上梯形孔插入風箱內,桿另一端的榫卯插入風板孔中,用竹釘插入固定。箱體和風匣桿打蠟以減小摩擦力,推拉輕巧,減小磨損。

安風匣嘴

風匣嘴是用長5寸、寬2.5寸、厚3寸左右的濕楊柳木塊鑿做而成。在大面上始鑿與出風口對應的方孔,逐漸變成圓孔,透到另一面時,直徑1.2寸左右。從方孔一邊預留厚4分的板,從圓孔一邊用鑿子剔除孔外部分,大體形成一個中空的圓台。把做好的風匣嘴對準出風口,用4個小鐵釘固定在風箱上。後有的為省時省力,用薄鐵板製作風匣嘴,但易鏽蝕腐爛。風匣組裝完畢,清漆照面。

風匣桿有用一根的,有用兩根的,兩根為佳;有做圓形的,有做方形的,圓形為佳。通用風匣(左右灶均可用),在兩面端板開孔,根據需要堵一面用一面。

打風匣是專業性強的木工活,技術含量比較高,一般木匠都懂其結構原理,也能做,但往往因不知竅門,缺少經驗,打出的風匣風力小,效果差。所以,一般木匠多不打風匣,打風匣的成為專業木匠。灤南縣劉廟村曾為打風匣專業村,該村木匠基本均善此活,男女都會做。他們打的風匣經久耐用,風力大,受到用戶青睞。

隨著城鄉用電的普及,工業、手工業生產中,風匣早已絕跡;隨著單相小型鼓風機逐步進入家庭,農村使用風匣的也漸漸少了。打風匣的木匠多已轉行,風匣在市場上已不多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