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墒溝

打墒溝

山東沂水鄉下種莊稼講究 ,為了不影響別人地里莊稼的生長,也是相互留出一條溝來,這條溝又叫“墒溝”,種第一壟莊稼,又叫“打墒溝”,如果張三家與李四家的地連在一起,也不叫連在一起,叫“挨墒地”。在漢語裡,墒通商,“打墒溝”也是兩家商量著種地的意思。

打墒溝

墒溝定義

在漢語裡,墒通商,“打墒溝”也是兩家商量著種地的意思。

打墒溝的意義

而對於如何打墒溝也是農村人主要的矛盾點之一。有的人種地比較謙讓,墒溝也留得寬,但有的人就比較摳,甚至種到了墒溝中央。對於這種特別摳的人,鄉人往往會給起個外號叫“種地饞”。

在農忙時節,我就曾親眼見過種地饞的人相互爭敬:“哪是墒溝?!哪是墒溝?!”那勁頭,鼓得脖子筋老粗,連頭也一梗一梗往前躥,一旁的人有看熱鬧的,也有看不下去扔掉鋤頭上前拉架的。

當然, “打墒溝”的範例還有很多,一般種地的農民提到“打墒溝”的事,也都顯得特別嚴肅。因為這對他們來說,如何打好墒溝,不僅關係到地種得是否漂亮,還牽扯到為人處世的大學問。

打墒溝的現實意義

不僅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對農耕文化傳承的一部分,還是一種流傳已久的傳統美德,是如何待人接物的一門學問,更是睦鄰友好中一塊不倒的奠基石。它的這種精神,有點類似我們國家“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外交策略,不但能夠適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就算國家間的外交生活,也是很適用的。

可惜時至今日,類似如何 “打墒溝”的簡單問題,還是有很多人搞不明白,甚至為了一己私利,比如為讓自己的房子蓋得再大一點,或者多種一壟菜,進而與朝夕相處的鄰里大動干戈,甚至弄得四下里雞犬不寧。

居家過日子,沒有勺子碰不到鍋沿的,鄰里糾紛或許不可避免,但如果商河這兩家人能夠彼此禮讓,秉承我們祖先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在“留滴水”、“打墒溝”的問題上相互謙讓一些,也不至於鬧到上法院這種地步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