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立枯病

扁豆立枯病

立枯絲核菌分為三大群,一群是多核的立枯絲核菌,具3個或以上的細胞核,菌絲較大型,直徑約6~10微米,其有性態為Thanatephorus cucumerls (Frank) Donk稱瓜亡革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層蠟質狀或白粉色網狀至網膜狀子實層,產生的擔子桶形至亞圓筒形,比支撐擔子的菌絲略寬一些,擔子具3~5個小梗,其上著生擔孢子;擔孢子橢圓形至寬棒狀,基部較寬,大小 7.5~12×4.5~5.5;微米,擔孢子能重複萌發,在擔子上形成2次擔子。

信息

中文學名:扁豆立枯病
..

病原中文名:立枯絲核菌
病原拉丁學名:Rhizoctoniasolanikühn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為害部位:莖

為害症狀

扁豆立枯病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病。苗期染病莖基部產生褐色至棕褐色水漬狀斑,後擴展至把整個莖部包圍,病部縊縮,致病苗萎蔫。成株染病在根莖部產生灰褐色壞死斑,後向四周蔓延,致根莖腐爛,濕度大時,病部長出淺褐色蛛絲狀霉。

病原形態特徵

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dcucumeris(Frank)Donk),屬擔子菌亞門真菌。菌絲在融合前常相互誘引,形成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及接觸融合三種融合狀態,中國已發現並建立了十多個菌絲融合群,其中AG-4是引起黃瓜、冬瓜等立枯病和玉米紋枯病的優勢菌群,是個重要菌群。寄主廣泛,引致多種作物病害。AG-4菌絲融合群的菌株根據菌核形態及去氧核糖核酸的氮鹽基序列同源性又分為AG-4HG-I、AG-4HG-Ⅱ兩亞群,前者在PDA培養基上形成菌核為暗褐色,後者有1/3~1/2形成灰色至白棕色菌核。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該菌能在土壤中存活2~3年,也可在病殘體或其他作物、雜草上越冬,成為該病初侵染源。在土壤中的菌絲體可通過農田操作、耕作及灌溉水、昆蟲傳播,進行再侵染。植株生長不良或遇有長期低溫陰雨天氣易發病,多年連作田塊、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發病重。

防治方法

基本方法
(1)實行2~3年以上輪作,不能輪作的重病地應進行深耕改土,以減少該病發生。
(2)種植密度適當,及時摘除下部老葉片,注意通風透光,低洼地應實行高畦栽培,雨後及時排水,收穫後及時清園。

藥劑方法

(1)發病初期開始噴灑50%敵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600倍液。此外用30%倍生乳油200×10-6~375×10-6灌根也有一定防治效果。也可施用移栽靈混劑。
(2)發病初期開始噴灑15%惡霉靈水劑450倍液或95%綠亨1號精品30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