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體周膿腫

扁桃體周膿腫

發生在扁桃體周圍間隙內的化膿性炎症,稱為扁桃體周膿腫。初起為蜂窩織炎(稱為扁桃體周炎),繼之形成膿腫。多見於青壯年。本病常繼發於急性扁桃體炎。本病常見的致病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甲型草綠色鏈球菌和厭氧菌屬等。本病多單側發病。按其發生的部位,臨床上分前上型和後上型兩種。

臨床表現

初起如急性扁桃體炎症狀,3~4日後,發熱仍持續或加重,一側咽痛加劇,吞咽時尤甚,疼痛常向同側耳部或牙齒放射。再經2~3日後,疼痛更劇,吞咽困難,唾液在口內瀦留,甚至外溢。

檢查所見:病人呈急性病容,早期可見一側舌齶弓顯著充血。若局部明顯隆起,甚至張口困難時,提示膿腫已形成。

症狀體徵

在扁桃體急性發炎3~4日後,發熱仍持續或又加重,一側咽痛加劇,吞咽時尤甚,疼痛常向同側耳部或牙齒放射。再經2~3日後,疼痛更劇,因不敢吞咽,致唾液瀦留口中。病人呈急性病容,表情痛苦,項僵直,頭部傾向病側,口微張,有唾液垂滴,語音含糊不清,似口中含物。喝水時,常向鼻腔反流。重症者因鼻內肌受累而有張口困難。同側下頜角淋巴結常腫大。

疾病病因

本病常繼發於慢性扁桃體炎之急性發作期。由於扁桃體隱窩,特別是扁桃體上隱窩被堵塞,引流不暢,感染向深層發展,穿透扁桃體包膜,進入扁桃體周圍隙。本病一般發生於一側。根據其發生部位,臨床上可分為前上型和後上型兩種。前者膿腫位於扁桃體上極與齶舌弓之間,此型臨床最常見;後者位於扁桃體與齶咽弓之間,較少見。常見致病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甲型草綠色鏈球菌等。

診斷檢查

在早期周圍炎時,可見一側齶舌弓顯著充血。若局部明顯隆起,甚至張口有障礙,表示膿腫已形成。如屬前上型者,可見病側軟齶及懸雍垂紅腫並向對側偏斜,齶弓上方隆起,扁桃體被遮蓋且被推向內下方。後上型者,齶咽弓腫起,扁桃體被推向前下方。

診斷

根據上述症狀及體片,診斷不難。通常根據下列各點,可判定膿腫已經形成:發病逾4~5日;局部隆起明顯及咽痛劇烈;穿刺抽膿可確定診斷。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應檢查血常規、血沉、尿常規、糞常規以明確有無急性發作和併發症的存在。
其他輔助檢查:
超音波檢查對扁桃體周炎還是膿腫的鑑別有一定作用,對正常扁桃體可顯示呈類似三角形或橢圓形的均勻低回聲反射區,對扁桃體周炎時,扁桃體常腫大而呈現不均勻低回聲反射區;扁桃體周膿腫時,膿腔的無回聲反射區可圍繞扁桃體呈現一清楚的邊緣。經臨床證實,超聲對扁桃體周膿腫診斷的準確率可達90.9%,而對此兩者的鑑別準確率達88.9%。

併發症

扁桃體周膿腫,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可發生的併發症如下。
1.頸淋巴結炎多發生於頸上深淋巴結,局部有壓痛,化膿者少見。
2.咽旁膿腫如扁桃體周膿腫未見潰破出膿,出現張口困難減輕,下頜角部腫脹,全身症狀加重,應考慮到膿腫已穿透咽上縮肌進入咽旁隙。
3.喉水腫有喉阻塞症狀。
4.敗血症或膿毒血症膿毒血栓由扁桃體靜脈,經翼內靜脈和面靜脈至頸內靜脈,引起頸內靜脈血栓性靜脈炎,傳布全身,可致肺梗死、轉移性肝膿腫等。
5.海綿竇栓塞膿毒血栓由面靜脈進入海綿竇而引起。沈平江(1964)曾報告1例,經搶救治癒。
6.病灶感染如腎炎、縱隔炎、心內膜炎、腹膜炎、口底蜂窩織炎、甲狀軟骨膜炎以及吸入性肺炎等。
7.腐蝕性大出血多因咽旁膿腫蝕爛頸內動脈所致,頸外動脈進入扁桃體的任何分支亦可被蝕爛出血。多在扁桃體周膿腫潰破或切開排膿後,傷口發生嚴重出血。可用紗布或止血海綿塞入止血,或分離扁桃體窩,找出血管蝕破處結紮,危急情況下可結紮頸外動脈,甚至結紮頸總動脈。姚廣修等(1964)報導1例扁桃體周膿腫吃乾飯後,並發頸部大血管破裂,致扁桃體上窩處呈紫紅色腫脹,超過中線,隆起表面見有搏動,觸之有明顯波動。入院後正準備頸動脈結紮,術中突然大出血死亡。這種情況雖屬罕見,但後果嚴重,應引起注意。
8.頸部壞死性筋膜炎甚罕見,是厭氧菌和需氧菌混合感染的一種嚴重的軟組織感染,系來自扁桃體周膿腫的炎症,沿筋膜擴散至頸動脈鞘而致。臨床表現為發熱、廣泛的皮下組織、脂肪和筋膜壞死,並有氣體產生而觸及捻發音,皮膚、肌肉膨脹、膿液惡臭、病死率極高。治療的關鍵在於早期徹底擴創,充分切開潛行皮緣,切除壞死的皮下組織及淺筋膜,創口用3%過氧化氫或1∶5000高錳酸鉀液或0.5%甲硝唑液沖洗,每日換藥2~3次。全身應選用2~3種對厭氧菌及需氧菌均有作用的藥物聯合用藥。如林可黴素、氯黴素、甲硝唑或第三代頭孢菌素。頸部腫脹嚴重者,應行氣管切開術。

治療方案

1、膿腫未形成前,按急性扁桃體炎治療,選用抗生素控制炎症。

2、穿刺抽膿 用以明確膿腫是否形成及膿腔部位。穿刺部位可用2%地卡因塗抹,或用1%普魯卡因浸潤黏膜麻醉。穿刺時,應注意方位,不可刺入太深,以免誤傷咽旁隙內大血管。針進入膿腔,即有膿液抽出。

3、切開排膿 對前上型者,可在穿刺處作一弧形小切口切開黏膜,用長彎血管鉗插入切口,沿扁桃體包膜外方進入膿腔,充分排膿。對後上型者,則在齶咽弓處排膿。術後第2天複查傷口,必要時可用血管鉗再次撐開排膿。

4、對多次膿腫發作者,應在炎症消退2周后,將扁桃體切除。由於抗生素對炎症的有效控制,也可在確診後,切除病側扁桃體,其優點為排膿通暢,恢復快,能一次治癒本病。

發病機制

本病多為單側發病,兩側同時發病極少。按其發生部位,臨床上分為前上型和後上型兩種。前者膿腫位於扁桃體上極與齶舌弓之間,此型最常見;後者位於扁桃體與齶咽弓之間,較少見。鏡下見扁桃體周圍疏鬆結締組織中大量炎性細胞浸潤,繼之組織細胞壞死液化,融合形成膿腫。炎症浸潤和組織水腫影響局部血液循環,常可導致患側扁桃體上方軟齶充血腫脹,懸雍垂水腫,偏向健側。

飲食保健

根據醫生的建議合理飲食。

預防護理

預防感冒,加強鍛鍊,增強全身抵抗力。積極治療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咽炎、扁桃體炎、鼻及鼻竇炎等,以及化膿性中耳炎、咽鼓管炎等疾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