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山古塔

戴山古塔的歷史紀傳

戴山古塔為湖州現存的六塔之一。由於殘損嚴重,現成為危塔。
戴山出名與戴公有關,《戴公卒於劉守文帝元嘉十八年,公元441年,明代徐獻忠拱“吳興掌故集”云:戴山烏程東北十八里、譙郡戴 游居三吳、衣冠之士與之游者、隨其所至即築室居之、太守張邵素與之善,為築於此,因名為顏魯公《抒山三癸亭詩》旁瞻戴 路,蓋指此山也。
元未明初著名詩人張羽有詩詠戴山,詩中提到了戴山塔,詩曰:譙回有高土,寄志在絲琴;
一聞王門召,破琴絕其音;
傳昔居斯山,井灶邈難尋;
至今草木閒,清風肅虛襟
予家依古蹟,結屋當東林;
擇里得所安,懷賢思難任;
浮屠巧眩世,廟廊冠其岑;
台殿紛青紅,僅足供登臨;
誰能拘茅宇,頻藻薦所欽;
相望孺子廟,千古同此心。
詩中的“高土”是指戴 ,“浮屠”便是戴山塔。由此可見,當時的戴山已是寶塔高聳,廟宇環臥十分氣派。
詩人張羽生於元至順四年《1333年》卒於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據考證塔磚字跡“洪四”二字。由此確定戴山塔建於公元1371年洪武四年間。
戴山塔位於九龍山山頂東側,塔為磚身木檐閣式,原為七層上有塔剎。據傳塔頂原型是圓型頂,由於被雷擊而毀塔剎,故通天,便稱戴山塔為“煙囪”。據傳該塔所建的磚瓦是就地取材,在該山的北邊約100公尺左右,自設磚窯,挖泥燒磚,用人工扛挑上山建成此塔。窯址現被稱為大魚池,大魚池型狀為葫蘆型,故被傳為戴山享有財運之稱。

戴山塔據有二種傳說

一、 ??據傳說:明朝初期朱元璋登帝後,軍師劉佰溫為了永保朱家世代稱帝,到處跋山涉水,破去帝皇之相的風水。故劉佰溫來到戴山山頂,觀看地勢風水,他看到在山後有一座小山峰,形似一條鯽魚,劉佰溫見了大吃一驚;“此乃帝皇之風水”,為了能破掉其風水,於是就在山頂建了一座塔,此塔好象一把魚叉戳在鯽魚山上,以此破了帝皇之風水。
二、 ??據傳說:當時財主沈萬山,生有一女許配於太湖洞庭山柳家為媳。由於沈小姐覺得遠離父母和家鄉,且來回探望要過太湖甚不方便,故終日未開笑顏。沈萬山得知女兒之心事後,便在戴山山上建起一座塔,此塔影正好倒映在女婿家廚房的水缸里,減去女兒遠離故鄉的思念之苦。
據本村西泮柳家柳成林在1937年為古塔全景照片一張,此古塔共有五層,當時的塔身保持較好。
在1964年,由於本村村民王田仁(精神病患者)飲酒後爬上塔頂,用手拆掉了半層塔,後被民眾勸說下塔,才被制止。
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戴山人民公社為了建造醫院,在建築材料緊張的情況下,就地取材(向古塔要磚),拆掉古塔一層半。當時吳興縣革命委員會領導,抵止了拆塔行為,由於行政干涉古塔才得於倖免一難。
戴山塔是當地國防的重要航空標註;也是太湖的重要航行標註。如今戴山塔是湖州市級重要文物保護(至今保留三層)。
戴山塔雖然殘損嚴重,所存實物不及其半,但它所保留下來的價值是十分豐富的,在建築工藝上有獨到之處,顯示了明代磚結構建築技術和風格。具有高度的歷史研究考察價值。戴山是獨峰獨峙,天生奇石,古塔絕頂,相映成輝。面對鎮貌,背倚太湖,是戴山古鎮得天獨厚的風景名勝古蹟。有著開發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
戴山古塔的保護和維修是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是對改善八里店鎮投資環境,樹立戴山形象,還其戴山歷史古鎮的原貌。保護歷史古蹟至關重要,刻不容緩。

詳細信息

為湖州現存的六塔之一。由於殘損嚴重,現成為危塔。戴山出名與戴公有關,《戴公卒於劉守文帝元嘉十八年,公元441年,明代徐獻忠拱“吳興掌故集”云:戴山烏程東北十八里、譙郡戴 游居三吳、衣冠之士與之游者、隨其所至即築室居之、太守張邵素與之善,為築於此,因名為顏魯公《抒山三癸亭詩》旁瞻戴路,蓋指此山也。
詩人張羽生於元至順四年《1333年》卒於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據考證塔磚字跡“洪四”二字。由此確定戴山塔建於公元1371年洪武四年間。
戴山塔位於九龍山山頂東側,塔為磚身木檐閣式,原為七層上有塔剎。據傳塔頂原型是圓型頂,由於被雷擊而毀塔剎,故通天,便稱戴山塔為“煙囪”。據傳該塔所建的磚瓦是就地取材,在該山的北邊約100公尺左右,自設磚窯,挖泥燒磚,用人工扛挑上山建成此塔。窯址現被稱為大魚池,大魚池型狀為葫蘆型,故被傳為戴山享有財運之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