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姆勒·克萊斯勒

美國第三大汽車製造企業。公司總部設在密西根州海蘭德帕克。1925年,沃爾特·P.克萊斯勒脫離通用汽車公司,自行創設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同年,該公司買下馬克斯韋爾汽車公司。1928年又買下道奇兄弟汽車公司。1936~1949年,曾一度超過福特汽車公司,成為美國第二大汽車公司,但50~60年代初,生產處於滑坡,60年代中期,公司經過改組穩住陣腳。1974年以後,克萊斯勒公司的業務又走下坡路,1978年出現嚴重的虧損,1980年瀕臨破產。最後,由於政府給予15億美元的聯邦貸款保證,才使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免於倒閉。1982年開始扭虧為盈。1994年,公司共有雇員11.59萬人,純利潤37億美元,占美國汽車市場14.7%的份額。

戴姆勒集團董事長於爾根·施倫普1998年1月12日隻身來到克萊斯勒公司董事長羅伯特·伊頓的辦公室,17分鐘後施倫普就離開了那裡,伊頓甚至沒有請施倫普喝一杯咖啡。但這次匆忙見面,只是一個漫長故事的開端。在那之後,他們敲定了一樁360億美元的天價合併,也是商業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跨文化合併實驗。這樁曾被廣泛喻為“天作之合”的聯姻,並沒有兌現那些紙面上顯而易見的協同效應。恰恰相反,它成了一部MBA教材上不會出現的莎士比亞戲劇。這個故事裡充滿了欺騙、爭奪和貪婪,也有懦弱、自私與失控,而且這出人性的悲劇直到今天都還沒有謝幕。根本而言,一切商業活動都是人性驅動的。但很少有哪個商業行為像戴姆勒-克萊斯勒這樁災難性併購一樣,充分顯示了人性的失敗一面。

恐懼的種子在伊頓心裡生根

今天克萊斯勒命運的肇始者是羅伯特·伊頓(Robert Eaton)。1992年3月他成為克萊斯勒的接班人。1990年代初,克萊斯勒一舉超越了底特律城裡的對手們。但鼎盛之時,克萊斯勒也成為了一些獵人的目標。其中,前拳擊手、飛行員,後因涉獵航空、地產和影視等生意而成為億萬富翁的柯克瑞恩高調宣布,將會以每股55美元現金的價格收購普通持股人手中的股份。

面對總價高達228億美元的收購,伊頓的態度是回絕,但柯克瑞恩不僅讓伊頓意識到克萊斯勒並非是不可收購的,更在這個工程師的內心埋下了一顆恐懼的種子。對未來的恐懼,把伊頓打敗了,他需要有人跟他站在一起。於是,那個宣布“沒有想過和其他人或企業聯合或者是被收購”的伊頓,要求其副手尋找可接洽的對象。

施倫普:從卡車修理工到曼德拉的朋友

在伊頓的構想里,地球上最適合合併對象是德國的戴姆勒-賓士。而在大西洋對岸,戴姆勒-賓士也在全球搜尋著可能的合作對象,其答案也很明確:克萊斯勒。於是,戴姆勒-賓士的董事長於爾根?施倫普走進了伊頓的辦公室。

即將在底特律會面的兩個人,可能是全世界最不一樣的兩種生物。如果說伊頓冷淡、木訥,施倫普就像一部永遠燃燒著的發動機。他高大、粗壯、精力無比旺盛。他曾經和第一位不帶氧氣翻越伊烏斯特山的登山家邁斯納共同登上了義大利的阿爾卑斯山;他從每天清晨起就開始瘋狂的工作,整天一根接一根的抽著萬寶路香菸,到了深夜也並不著急休息,而是大吃大喝一頓。

無所畏懼與過人的精力,讓施倫普從一個卡車修理工(美其名曰“卡車售後服務員”)成為了這家德國工業巨子的領導者。而其在南非工作期間,由於公開反對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且與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成了好友。

17分鐘敲定商業史上最重要的合併

面對伊頓,施倫普像與人談一次5塊錢的交易一樣開門見山:“你沒有多少時間,我也一樣。所以讓我們直奔主題。我對克萊斯勒進行了評估,也對自己的公司進行了評估。我們兩家公司有很多人都在談論1995-1996年全球的汽車工業。我已經得出結論,那就是如果我們兩家公司合併在一起,將會是非常合適的。產品、地理條件,所有一切都很匹配。對不對?”

停頓了一下,施倫普看到伊頓並沒有任何表示,他繼續了下去:“當然,如果你覺得我有些操之過急就告訴我。如果你覺得這種方式並不好,我會覺得很遺憾但其實也沒什麼。我只是需要一個回答,你看如何?”

恐懼,以及施倫普直接的表達方式,讓一向沉默的伊頓沒有太多猶豫。僅用了17分鐘,會談就結束了。出門後,施倫普對自己的人大笑著說:“這實在是太快了,他甚至沒來得及請我喝杯咖啡。這太棒了!”十天后,伊頓打電話給施倫普表示這值得雙方坐下來談談。

包括律師、法律顧問和銀行家在內的談判雙方用八天時間,才得出一個清晰的結論:保證股東獲得免稅的最佳方案是組建一家新的德國公司。但“免稅”不能解決另外一個問題——戴姆勒和克萊斯勒的名字誰放在新公司的名字前面呢?

美國人再次屈服了。1998年5月7日上午10點,伊頓和施倫普在倫敦簽署了克萊斯勒和戴姆勒-賓士正式合併的協定.

扛著女秘書的施倫普與選擇淡出的伊頓

當年12月戴姆勒-克萊斯勒舉辦德美高層的首次大聚會,所有的人在一起吃飯、喝酒、比賽,以此增進相互了解。因為時差,伊頓早早回舊點休息了,但施倫普帶著人們狂歡。他和人們唱遍了所能想起來的流行歌曲,到了凌晨,他把自己的女秘書扛到肩膀上,另一隻手抄起一瓶香檳,回到了自己的房間。就像它們的領導人一樣,兩家公司太不一樣了——所有這些問題不僅難以形成互補,甚至是不可彌合的。

在一次公開演講時,伊頓講起了犧牲。他先是雙眼迷離、臉漲得通紅、聲音哽咽,不久後就當著300名公司高層抽泣起來。當人們為伊頓的自我袒露而鼓掌時,施倫普問坐在身邊的克萊斯勒總裁斯特坎普:“你知道他在幹嗎?我知道,他在說Goodbye。”

是的,從此之後,伊頓逐漸淡出了公司決策層。

1999年8月,克萊斯勒市場和銷售主管霍爾登(Jim Holden)收到了一份工作邀請——他被邀請成為擁有400多家銷售店的連鎖汽車銷售公司,汽車世界公司的總裁。為留住霍爾登,伊頓命令公司總裁斯特坎普離職,目瞪口呆的斯特坎普最終為了保全自己的退休補償接受了這一荒唐要求。

2000年下半年克萊斯勒出現了驚人的18億美元的虧損,這是九年來克萊斯勒首次出現營業虧損。施倫普辭退了克萊斯勒總裁霍爾登的決議,並決定立刻由自己的親信蔡澈(Dieter Zetsche)——當時47歲的商用車部門主管去接管這家美國公司。

在當時13人的公司管理委員會中,已經只剩2名美國人了,而在這兩人中,負責產品研發、設計的湯姆?加爾將在年底契約到期告老還鄉。

強悍的蔡澈為克萊斯勒注入生機

走馬上任的蔡澈帶著小圓眼鏡、留著濃密八字鬍,看起來和藹可親。在很多次克萊斯勒的新車發布會上,他都會帶一把吉他從冰塊築成的牆後衝進會場。這在德國人中實屬罕見。但如果論述蔡澈與伊頓的最大區別,用其前同事的說法最為恰當:“在需要的時候,他能夠變的非常強悍。” 蔡澈到達底特律克萊斯勒總部後僅幾個小時,就開除了包括市場和銷售負責人、首席行政官及公關主管等三名公司高管。而他做過的最聰明的決策是他接連讓公司開發出兩款熱賣車型:300C和道奇Charger。在300C和道奇Charger熱銷的幫助下,克萊斯勒在2005年獲得18億美元的盈利,與此同時,通用汽車和福特都遭受了數十億美元的虧損。

克萊斯勒被賣傳聞再次出現

正當克萊斯勒逐漸顯露出一些生氣的時候,2005年7月份60歲的施倫普突然宣布將會在年底退休,離開這家已經工作了44年的公司。他的工作契約原本一直持續到2008年。

施倫普的確遇到了麻煩,他勾勒的全球商業帝國藍圖中,與日本三菱汽車的結盟完全失敗;克萊斯勒情況好轉時,賓士業務卻又陷入了近10年來的首次虧損。最終,董事會對施倫普喪失了耐心,請他選擇了退休。而在克萊斯勒擁有著出色業績的蔡澈成為了施倫普的繼任者。

但壞訊息是,克萊斯勒的銷售出了問題。2006年9月克萊斯勒宣布將會把下半年的計畫產量削減16%。但似乎,德國人並不認為自己有義務,或有能力再一次拯救克萊斯勒。於是,那個關於克萊斯勒可供出售的傳聞,開始迴蕩在汽車業內了。

關鍵人物:

——伊頓,合併發起人。他因為克萊斯勒高層公司政治而陰差陽錯地成為了這家美國標誌公司的最高領導人,但這個工程師因為一場敵意收購而長期生活在恐懼中。他願意為解脫自己付出一切代價,包括自己的職位,與克萊斯勒的靈魂。

——施倫普,合併主導者。這個西洋棋手精心策劃了一場棋局,從而將“平等”的合併變成嚴重傾斜的收購。但這個自稱擁有九條命的人,最終也成為了糟糕業績的替罪羊,被董事會趕下了台。

——斯特坎普,克萊斯勒總裁。為數不多敢於與施倫普直接對抗的美國高管,並多次拒絕施倫普發出的共同逼迫伊頓儘早退休的邀請,但最終他被伊頓以難以明述的方式趕下了台。

——霍爾登,斯特坎普的繼任者。與前任不同,他積極與施倫普合作,但在他治下,克萊斯勒九年來首次虧損,並因此被施倫普辭退。

——蔡澈,收拾殘局的人。一個最難被定義的主角,這個德國人挽救了滑落中的克萊斯勒,但現在,又是他試圖賣掉它。這一次,克萊斯勒被估值為80億美元,是當初購買價格的2/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