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車漢畫像磚

戲車漢畫像磚

《戲車圖》漢畫磚上的圖畫(如圖)被文物專家稱之中國最早的車上雜技圖(又名雙索戲車圖),1988年在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現身,漢畫磚61×32厘米,畫面上兩輛飛馬賓士的戲車,還有幾個雜耍的人。

簡介

前車桿上伎人兩手各握一索,左手握索的另一端由另一伎右手力挽,這位伎人的左手拽著前面的奔馬之尾,使繩索成直線狀態,兩索下有伎人或倒掛、或雙手抓索作翻滾表演。後車桿上頂部蹲一伎人,與前車輿內之人共抓一索,一伎人做走索表演。這是在雙車聯索戲車上所表演的驚人的技藝,絕妙的表演,可說是中國古代雜技的精華所在。史料記載的履索都為地上固定設索,而這些畫像說明其已由平地上升到空中,由固定的形式變為飛動的形態,是研究中國藝術史不可多得的材料。

聞名於世

南陽不但出土過兩千多塊漢代畫像石,也相繼出土了近千塊漢代畫像磚,以其數量的豐富、內容的獨特、藝術的成熟而聞名於世。

畫像磚中豐富多彩的舞樂百戲,由於民間匠師的精心雕琢設計,使靜止畫面上的伎人的表演姿態無不充滿著動感,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戲車畫像磚為車上表演走索和尋僮,動作驚險、演技精湛;拂袖舞伎,羅衣從風,長袖交橫,若竦若傾,神態生動;跳丸者,揮弄丸劍,循環往復,上下飛舞;弄壺者,置壺臂上,或滾或拋,或旋或止,踏躍雀跳,技藝嫻熟;蹴鞠者,邊踢邊舞,體態輕盈,優美瀟灑;倒立者,或樽上,或樽下,或頂碗,或塌腰,表演無不柔和嫵媚。磚畫像中這些舞樂百戲,原為漢代貴族們幻想死後到了另一個世界後,繼續驅使歌舞伎人供他們享受生前之樂。但它也給我們再現了漢代偉大的藝術成就。它仿佛使我們身臨其境,看到漢時“臨迥望之廣場,呈角牴之妙戲”的繁鬧景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