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園

詞語信息

xì yuán ㄒㄧˋ ㄧㄨㄢˊ
戲園

詞語解釋

亦稱“ 戲園子 ”。舊時稱專供演出戲曲的場所。《兒女英雄傳》第三二回:“我見城外頭有好幾處戲園子呢。”《老殘遊記》第二回:“他就常到戲園裡看戲,所有什麼西皮、二簧、梆子腔等唱,一聽就會。” 巴金 《家》八:“收票的人告訴他們說這跟普通戲園不同,不買票就不能看戲。”

戲園歷史文化

中國古代歌舞藝人最初是利用自然地形演出,後來開始出現土台子,即無蓋頂的露天之台,稱為"露台",觀眾於四周圍觀。
到西漢時開始出現"看棚"。張衡《兩京賦》中就有觀看百戲而設有看棚的描繪。看棚是觀眾席建築,觀眾居高臨下觀看百戲,這是非固定的露天的演出場所。
唐代是中國戲曲形成時期,演員的表演區開始建築化,出現了"樂棚"。樂棚以磚石木材建造,舞台加了蓋頂.設計製造都十分精緻,但還不是固定演出場所。唐代寺廟中開始出現"戲場",這是後世"廟台"的前身。
宋元是中國戲曲日臻成熟時期,這時開始出現固定化的演出場所"勾欄"。固定的集中的演出場所稱"瓦舍勾欄"。勾欄是看棚、樂棚和露台三位一體,內有戲台、後台、看席和神樓。元初杜善天套
曲《莊家不識勾欄》中描述戲台上部像"鐘樓模樣"。為了便於觀賞,觀眾席前低後高,全部是木製結構,初具劇場形制。北京明初時就有兩條胡同以勾欄定名。
由於勾欄是木製結構,易於倒塌、著火,到明代開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內外城的"茶園"。最初,茶園並沒有特設的舞台,只是席前做場,後來較大的茶園開始特設舞台供演出之用,到清代最為盛行,稱之為"茶園"或"茶樓"。這與北京人愛喝茶的習慣有關,一邊品茗,一邊聽戲。
當時沒有"戲票"一詞,品茗聽戲只付"茶資",實際是戲價。
清中葉以後北京的茶園已頗具規模,隨著四大徽班進京和京戲的形成與發展,人們不以品茗為主,而是以聽戲為主了,茶園也隨之改稱××園,或稱戲園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