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不到了

我等不到了

《我等不到了》內容簡介:寫下來才發現,真實,比文學還文學。從古典,到荒誕,從平靜,到高潮,應有盡有。但是,“真實”又是什麼?我重複地陷入了從莊子到西方現代哲學家都描述過的苦惱之中。這個世界需要真實嗎?如果需要,又需要到什麼程度?對這些問題,我都不清楚。經過層層篩選,我能夠肯定的真實只有一項:很多與我有關的人,都死去了。我很想與他們說活,不管他們能不能聽到。於是就有了眼前這《我等不到了》……直到今天,我還未曾使用電腦,這部書稿仍然是用筆一字一句寫出來的。不知道今後還會有多少人保持這種書寫方式,因此我十分珍惜地把這部書稱為“純手工寫作之記憶文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不用史詩的樣子寫出的真正的史詩。最平靜的敘述中蘊涵著最悲壯的集體掙扎,直到今天。今天,風光無限,又風雪瀰漫。

要領悟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和死亡美學,請讀這本書。

不玩耍象徵的象徵,是最大的象徵,這是從海明威開始的現代作家的至高目標。《我等不到了》是一部具有象徵意義的大作品。一個文明古國的近代坎坷,一種文化人格的寂寞悲劇,很難寫得比它更好了。

推薦年輕的讀者都能讀讀這本書。它會告訴你們,在你們出生之前,父輩們有過什麼樣的精神歷程,這種精神歷程又如何滲透到今天,成了你們的生存背景。這是一部深入靈魂的“中國讀本”。

這本書的後半部分,寫到了當今很多人都知道、都看到的一些事情。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把這些事情的邏輯關係一清理,竟然是那么震撼人心。

這是繼創作《借我一生》7年後,余秋雨的又一部力作。

書中,余秋雨以平靜的語調敘述了家族的歷史,從曾祖父、曾外祖父由浙江慈谿出發,闖蕩上海灘寫起,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親、母親、姨媽、叔叔、“我”以及妻子馬蘭,眾多家族人物的一生,在近一個世紀歷史光影中沉浮。這是一部具有象徵意義的作品,一部深入靈魂的“中國讀本”。

余秋雨在開篇說明創作初衷:“七年前,我寫了記憶文學《借我一生》,沒想到,這本書出版後在很多長輩、親友、同事、鄰居間引發了一場回憶熱潮。他們不斷向我指出需要補充和更正的地方。連一些以前並不認識的讀者,也拐彎抹角地為我提供各種參考資料。一位教授對《借我一生》提出了嚴厲批評。他說:‘什麼一生,你和妻子近十多年的經歷最為驚心動魄,但你顯然顧慮太多,寫得不清不楚。’他的批評很對,中國文學不應該迴避當下的切身磨難,因為這不僅僅是自己的遭遇。”對前景,余秋雨表示:“很多與我有關的人,都死去了。我很想與他們說話,不管他們能不能聽到。於是就有了眼前這本書。有了它,《借我一生》可以不再印刷,儘管新作在篇幅上還不到那本書的一半。”

余秋雨稱《我等不到了》是“純手工寫作之記憶文學”,是他用筆一字一句寫出來的,“寫作速度有點慢,因為右手壞了”。說起“純手工寫作之記憶文學”這個繞口的原創概念,余秋雨感性地說:“也許這個奇怪的名稱能夠引發讀者的一種想像:一個上了年紀的男人握筆支頤,想想,寫寫,塗塗,改改,抄抄,再把一頁頁手稿撕掉,又把一截截稿紙貼上……這種非常原始的“純手工寫作”,與“記憶”兩字連在一起,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余秋雨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日

作者簡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鎮(今屬慈谿)。大陸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曾任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院長、榮譽院長,國際知名的學者和作家。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編輯部等機構評為“中國十大藝術精英”、“中國文化傳播坐標人物”、“2007十大學術精英”之首,又被世界華人經濟測評體系授予“影響世界100年100位傑出華人獎”。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大陸最暢銷書籍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灣、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響。現任《書城》雜誌榮譽主編。

編輯推薦

《我等不到了》:霧靄散盡,余秋雨再書家庭歷史與個人遭際

一部具有象徵意義的大作品

一部深入靈魂的“中國讀本”

比現實還真實,比文學還文學……

作品目錄

作者說明

第一部

《余秋雨作品集》《余秋雨作品集》

一 歷史

二 還是歷史

三 還債

四 墓碑

五 朱家小姐

六 鄉下

七 那天下雨

余秋雨余秋雨

八 叔叔二十歲

第二部

一 無產地主

二 媽媽下樓了

三 夜晚

四 姨媽和表哥

五 上海的事

六 饑荒

我等不到了我等不到了

第三部

一 大民主

二 同一個省

三 那個冬天

四 裸體

五 稍稍打開的窗

六 老人和老屋

第四部

一 樓梯

二 齊華

三 祖母無名

四 在位和退位

五 歷險和逃跑

六 繼續逃跑

七 守護

八 我等不到了

九 這樣結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