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石經寺

成都石經寺

成都石經寺系川西五大佛教林之一,藏黃教法王宗喀巴大是由嫡傳漢區第一個密宗道場即設於此。石經寺地處龍泉山泉中段東麓之天成山,在成都市龍泉驛區茶店鄉石經村境內。

地理位置

向西翻越龍泉山脊,至龍泉鎮十八公里,至成都市區三十七公里;東距旅遊勝地龍泉湖四公里,南至三貧湖二十一公里,緊臨成渝高速公路,老成渝公路橫貫本寺山門前。

歷史沿革

石經寺始建於東漢末年(220年)前後。初系官宦家朝。蜀漢時期(221―263),蜀將趙子龍承此產,以“靈音”之名存世。唐時建大殿。明正統年間(1436-1449),湖北籍名僧楚山法師應蜀王之邀駐錫靈音寺並出金增修寺朝寶相,使大寶殿等建築壯麗、金碧輝煌,並增修了羅漢堂、東嶽殿、觀音殿、燃燈殿、娘娘殿等上下殿宇,更名天成寺。楚山法師駐錫天成寺期間,曾自錦江泛舟,出峽雲遊楚、吳等地,得荊王江夏王等厚遇,名聲大震。振興臣濟,成為一代高僧,並被朝遷岫封為荊壁禪師。天成寺亦隋之名揚巴蜀,飲譽海內。楚山本人更被天成寺尊為祖師。我國古典名蓍《聊齋志異》、功代文人墨客及近你大作家李吉+力人的《死水微瀾》里,對石經寺的名聲及香火盛況均有描述。楚山法師圓寂後,又於寺後丹崖就地修建了祖師殿,內奉“肉身菩薩”。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簡州牧宋思仁游寺有感,贈石刻《金剛經》一部,天成寺因之更名石經寺。經乾隆嘉慶年間數次大修繕,形成了寺院今之規模。石經寺依山立,院落林蔭掩映,素有“萬木蔽天”、“遙望石經半天紫”的神奇景觀。大雄寶殿前有午年羅漢松一株,系後周顯德年間(954-959)植,大友鄰殿北側有古銀杏兩株,系唐貞觀年間(627-649)植,至今枝繁葉茂,果實纍纍。石經寺經歷代變遷,現占地200餘畝。朝宇建築坐西向東,順應山勢由東向西逐層上升。主要建築有照壁山門、天王殿、馱殿、塔林、大雄寶殿、三聖殿、昆靈殿、祖師殿、方丈院、大師殿藏經樓及五觀堂等建築。1983、1984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政協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趙朴初,兩次親臨石經寺,並按班禪額雨德尼.卻吉堅贊之意,將能海法師從西藏學成後回漢區開創的第一個西密根本道場由近慈寺還於此,設密壇。1981年,石經寺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