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

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的前身是成都市公辦學校成都市第35中學。1997年,在成都市教育局的領導下,薄弱的35中學依託百年名校成都七中轉制為公辦民助的成都七中育才學校。

基本信息

學校的歷史沿革

2006年6月,按照《新義務教育法》的相關規定,由成都市教育局交錦江區教育局管理。2009年9月,學校在成都市教育局和錦江區教育局的直接指導下全面退回公辦。

學校的辦學效益

辦學十三年的七中育才學校,在成都七中的高位引領下,在各級行政的大力支持下,七中育才人勵精圖治、奮發有為,辦學效益獲得顯著提升,各項成績斐然,無論是學生的學科競賽、藝體成績、科創活動、中考都遙遙領先與全市各國中學校,將全市第一的金字品牌定格。同時,學校教師靈動發展,至此,教師獲得賽獻課全國一等獎的就有19人次,外出講座若干,優秀教師團隊的發展水平與規模具有高原之勢,全校師生髮展呈現出生動活潑的局面,充分體現出“為全省構築起了國中教育價值新高度”的態勢,學校辦學呈現出“管理精細、事業精進、生命精彩”的特色和樣態。2008年《人民教育》第五期以“讓學校成為收穫幸福的地方”為題對學校進行了辦學特色紀實的專題報導。2005年,學校通過多媒體教學示範班,將學校的優質教育輻射到薄弱的邊遠地區,近萬名學生與我校學子共享優質教育資源。2008年,學校與錦江區三聖分校、學道分校結成教育聯盟,七中育才教育鏈成功建成,我們通過精神共同體、學習共同體、課改共同體的建設,共同提升著三個學校的教育質量,2009年,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欄目對我們的鏈動發展方式進行了深入報導。

辦學的探索與實踐

七中育才的品牌固化於各項師生的成績,源自於學校沉靜、大氣、科學的辦學實踐和初步形成的學校人才培養體系。
2005年,學校全體教師認真梳理學校的傳統與經驗,明確提出了“文化養校”的辦學思考,明晰了“為師生髮展拓展廣闊空間,追求最適宜學生的教育”的辦學理念,圍繞“努力培養身心健康、基礎紮實、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富於個性特長的可持續發展的優秀畢業生。”的培養目標和“素質教育的實驗校、優質教育的示範校”的辦學追求,學校積極實踐,在以下三方面著力,成效顯著。
1、學校選修課、活動課課程體系相對完善,開闊了學生的發展空間。
優質而富於選擇的學校課程是實現差異的、“最適宜學生的教育”的基礎。我校充分發揮學校自主辦學的優勢,以課程改革為突破口,不斷提升著學校的課程領導力和實踐力。
其一,課程門類豐富與開放程度較大。學校充分挖掘資源潛力,將開放的資源更加充分地整合到學校課程中,確保了課程項目視野更加開放,課程內容更加貼近生活,並凸顯實踐性的特質。目前,學校73個門類的選修課與活動課,包含自然科學、人文科學、體育運動、繽紛生活等,學生的實踐天地進一步拓寬,選擇發展空間進一步增大。其二,管理過程規範與科學性較強。學校加大了課堂質量跟蹤考核的力度,在學校“選修課、活動課管理辦法”的基礎上,通過制度化的學生調查以及選課鞏固率的考核等強化對教師管理過程的制度與規範。並通過學生多元作業選擇的方式加強了對學生的考核與管理,確保了學生選擇發展的基本質量。此外,學校初步建立起網上選課系統,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益。其三,機制建設凸顯人本導向。2009年9月,學校推出《選修課、活動課指南》,寄託了學校教師對學生全面、個性化發展的深切厚望。2009年6月,學校啟動《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合格證書》的發放工作,使前期對學分制管理的探索進一步走向成熟,學生髮展導向功能進一步凸顯,學生雙證畢業的機制建設初見成效。
2、學校德育活動體系日漸成熟,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管理、自主發展。
近年來,學校積極最佳化德育體系,學校教育活動呈現出活動豐富、參與廣泛、實踐體驗的特質。其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長足進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長足進步已形成點面結合、措施到位、運轉自如的良好工作格局。特別是09年,學校建成了占地兩百餘平方米的心理成長中心。完善、先進的設施為心育工作的科學、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其二,學生多元評價體系不斷完善。學校加快了對原有的評價機制的最佳化,“個人素質單項最佳獎評選辦法”、 “班級單項最佳獎評選辦法”、“第二課堂優秀學生評選辦法”,“年級之星評選辦法”“校園形象大使評選辦法”等等實效性進一步增強。其三,學校系列教育活動持續最佳化。學校繼續以系列專題教育活動為載體,在持續最佳化完善的基礎上,還大力拓寬富有學校特色的德育自主實踐活動。如“校園形象大使”評選活動、“班級綜合才藝大比拼” 等活動,以及學校青年志願者管理學院的建設,學生少年科學院的建設等,學校傳統教育活動不斷完善,新開闢的教育天地價值充分顯現,各項凸顯自主實踐活動特色的活動更好地實現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提高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力地保障了學生自主發展。其四,學校班級建設能動空間不斷擴大。班級發展追求空間充分體現出自主能動的特點,班級個性充分彰顯。
3、深化課堂研究,追求“生本課堂”。
課堂作為學生生命成長、素質提升的主渠道,作為學校課程改革的核心所在,作為離教師專業發展最近的點,作為教師立業之基本,是學校辦學質量評價的重要指針。多年來,七中育才學校聚焦課堂,結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習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思考,確立了“生本課堂”的思考,明確了“立足有效課堂教學,彰顯課堂生命活力”的價值追求,確定了“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的課改目標和“優情感體驗、大思維空間、高學業成績”的具體要求,提出了“以學為基點”的課堂教學范型,確立了教師有效的教與學生有效的學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改革之路。學校課堂教學進一步導向於“活躍、合作、和諧”的特色追求,由此來最大程度地解放學生,發展學生的思維與智慧,涵養起學生對課堂與學科學習的嚮往眷念與熱愛之情,促進學生的學業成長、精神成長與人格品質的提升。
三年來,我們加大專家引領、專題研討、外出學習、實踐探索的力度,結合學校發展實際,確定了四項基本策略:基於教師原有經驗的提升和最佳化;基於“四制宜”(因校制宜、因學科制宜、因教師和學生的特點制宜、因教學內容的特點制宜)的原則審慎推進;基於在常態課中強化新因素的滲入與積累;基於邊實踐、邊思考、邊調整、邊完善的思路,在漸進中醞釀飛躍。同時,明確了四大關注重點: “四基”(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態度)並重的課堂教學價值追求; 基於學生活動的學科教學設計與反思;“學會學習”的學習方式轉變引導;資源整合和信息技術平台上的教學策略方法創新。
當前,學校課堂教學的總結與改革思考如語文學科梯度教學、“悅讀課堂,躍動生命”的閱讀研究,數學學科“學—究—講—用”模式研究,英語學科“30+10”等學科課堂教學最佳化與改革研究正在積極推進,學校課型研究進一步深入,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的追求正在得到更好地體現。
2009年11月,七中育才學校承接了由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和成都市教育局主辦,錦江區教育局承辦的“全國國中教育發展論壇”活動。2010年5月,學校再次成功承辦“全國國中歷史課堂教學大賽”。兩次活動的成功舉辦展示了學校教師的學術力,教師團隊的合作力,多方配合與安排的組織力,很好地拓展了教師交流學習的空間,更好地開闊了學校教師的視野,強化了課堂教學改革與最佳化的意識,學校教師在更高的平台上獲得鍛鍊與展示,學校的品牌在全國這個更大的範圍內得到擴展,有力地助推了學校向全國一流學校邁進的步伐。

辦學的思考與經驗

學校人才培養基本模式的形成,主要奠基於學校辦學的三點思考與經驗:
1、拓展文化建設思路,探索“文化養校”。
學校文化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主要是指“學校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其核心要素包括:學校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價值追求、學校精神、團隊心理傾向等,他表達的是學校的辦學追求、辦學特色、學校校風、學風、校貌等。其核心在於學校的價值與精神。,我校的學校文化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內涵:其一,學校先進的辦學理念與思想;其二,學校教師科學的教育理念與教育行為;其三,我校積極進取的奮鬥精神;其四,我校和悅、共享的團隊氛圍。其具體體現如下:
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近年來,學校圍繞“素質教育的實驗校、優質教育的示範校”的辦學追求,圍繞“努力培養身心健康、基礎紮實、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富於個性特長的可持續發展的優秀畢業生。”的培養目標,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積極行走於“文化養校”的辦學之路,使“重德育才,面向未來”的辦學思想,“為師生髮展拓展廣闊空間,追求最適宜學生的教育”的辦學理念,通過“志存高遠,追求卓越” 育才人的勵精圖治,定格為七中育才的教育發展宏篇。辦學實踐中,我們形成了幫助學生“享受學習,選擇發展,快樂成長”,促進教師 “勤奮工作,享受成功,精彩生活”的價值追求,明確了學校“卓爾不群、大器天下”的辦學訴求,升華了“敬業合作、德高藝精”的教師文化和“健康、高雅、聰慧、大氣”的學生文化,在“共同創造、共同承擔、共同分享”的團隊管理文化的培育之時叩問著“學生學業優質、綜合發展優質、教師團隊優質、學校學風優質、學校辦學特色鮮明”的優質教育的境界,“生命課堂”、“選擇課程”、“多元評價”等學校文化特色日益強化,學校在我們共同的精神與價值追求中充滿發展活力。
2、創新教師成長模式,探索“教師發展學苑”建設。
學校,應該是師生共同經歷生命成長的場所,而教師是學校發展的關鍵,是今天七中育才學校勃發出發展活力的可持續推動力,同時教師更是學校發展的目標,為教師的成長保駕護航,讓學校成為教師的精神家園,確保教師們能收穫事業與生活的精彩是七中育才學校的基本責任。特別是,我們期盼的教師不僅僅是一個有著豐富學科知識的教書匠,更應該是一個有著豐厚人文內涵,一個舉手投足浸透著文化芳香,能在課堂上遊刃有餘、開合自如、揮灑靈動、讓人如沐春風的教師,是一個能通過自己優良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的教育者。
為此,我們一方面,強化制度建設,精心精細地呵護教師在課堂教學和班主任工作上獲得的專業成長。學校建立了較完善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通過該體系建設既確保了學生近期目標的順利實現,又通過嚴格教師管理、嚴格教研管理、嚴格督導考評等措施,保障了教研組、年級組、備課組、結對組等各類教師專業團組實現合作共進,為創造成都市突出的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基本保證。另一方面,完善激勵機制,煥發出教師最大的創造潛能與自主發展的激情。學校在形成“共同創造,共同承擔,共同分享”的管理價值取向和學校“和悅”文化建設上狠下功夫,加大培訓力度,極大地促進了教師解放。教師的精神品質、人文情懷、眼界修養以及成功感和幸福感等獲得極大的改變,有力地保障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
2007年,七中育才學校“教師發展學苑”正式成立。“教師發展學苑”設定了 “教育百草苑” “教育科研苑” “網路空間苑” “人文陽光生活苑” 四個“分苑”,對不同層次教師分層設標,由教師自主進行選修與必修的安排。作為學校行政推進教師實踐共同體管理建設的有力補充,“教師發展學苑”則更突出了教師自主開發、全員參與、自主管理的特質。
“教師發展學苑”的建成,標誌著學校教師實踐共同體建設進入新時期,標誌著學校的教師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快車道:即由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成就學校基本的教學質量保障平台,到對教師進行生命關懷,成就教師專業提升與眼界、修為、情趣、精神世界的豐富的人的價值的共同體現;從學校要教師發展到教師發展進入自覺、自願、自主的選擇發展新時期。
2、最佳化學校管理,探索科學人本的管理機制。
學校大力開展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在嚴密制度、嚴格執行的規範化科學管理之中積極探索師生髮展的激勵機制,從人文與文化之中尋求突破,現已經初步構建起科學、開放、富於人文的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和運行機制。它從一個方面保障著我們基本的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精心的呵護著我們師生共同的生命成長。兩一方面則通過教育處、年級組、班主任,以及學生組織校團委、校學生會、學生社團、學生科協等聯繫的團支部、少先隊中隊、年級學生分會等,形成了學生縱橫相連的管理關係,學生管理自動自覺
學校精細、自動的管理運轉狀態為學校的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而學校文化與教師團隊的保駕護航,則強大了七中育才學校發展的內在力量。

學校發展願景

2010年,學校啟動了新三年的規劃,確立了“全國一流的示範性學校”的追求。這幅“全國一流的示範性學校”的願景和圖畫定格為:一個讓師生、社會共同嚮往、熱愛、眷念的學校。在校園裡,學生“享受學習,選擇發展,快樂成長”,教師“勤奮工作、享受成功、精彩生活”。七中育才的校園文化涵蘊的是師生內心更加舒暢、心靈更加舒展的成長、成功、成才的美好畫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