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白刀

成白刀

戰國中期中山國所鑄,時在遷都靈壽至亡於趙間(前380—296年)。舊譜誤隸趙刀,然據1979年來對中山王墓及靈壽故都遺址大量考古發掘,終證為中山國刀。形制為鈍首,背稍凸而廓較高,柄上脊線或有或無,柄首為正圓環。刀體較厚實。通長14厘米左右,重16克上下。銘文書體多變,由繁至簡。除“成白”外,尚有單字“城”刀,極少數“成白”二字銘於刀背而正面無文,可視為齊莒刀之濫觴。另有一種面文“明”、背“成白”之圓折刀,俗稱“成白明刀”,可能系燕占期內所出,今甚罕見。

成白刀-特徵

白人刀 白人刀

三晉地區,主要是趙國,為了適應與齊燕接壤地區商業交往的需要,曾鑄行過刀幣。“趙刀”主要是“甘丹刀”。甘丹即邯鄲。趙刀首部稍圓鈍,背稍微曲,刃稍凹,柄有脊紋二道,環作橢圓形,環孔較小。一般可以分為大小兩種。大者通長13。8-14厘米,寬1。5厘米,重8。8克左右,背多無文平素,但也有“田”及數字等字,文字與外緣都比較細弱。材質為青銅,提煉精細,富有抗力,這種刀幣的數量不多,究其原因,可能是鑄行不久便停止了。小者較短、窄、薄,刀背直,刀刃稍凹、有廓,柄也有脊紋二道,柄底較平,孔呈橢圓形,通長12。5厘米,首部寬1。3厘米,重3。5克以上。邯鄲刀文有的是“甘丹化”,通長13。8厘米,首部寬1。6厘米,重8。2克。

按趙於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遷都邯鄲,成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53年)魏國攻占邯鄲。邯鄲刀的鑄造工廠可能在此後中被破壞,故改出“白人刀”。“白人刀”比邯鄲刀略微輕小,刀身直而不曲,環作橢圓形,正面幣名“白人”、“白人”、“白”等。

成白刀-識別

成白刀 成白刀

這種錢鑄於柏人邑,白人即柏人,在邯鄲以北,今河北唐山一帶,春秋屬晉,戰國時歸趙。這種刀有三種形式:一、刀柄有脊線二道,柄環呈橢圓形,平底,有廓,背多平素,也有一、五、六、十、廿一等紀數,也有化、丘等單字,長13。4厘米,刀首部寬1。5厘米,重7。5克。二、刀首平斜,刀柄刀環與前者相同,長13。1厘米,刀首部寬1。3厘米,重6。7克,鑄造整齊,只見白人即白人化兩種。三、長13厘米,首部寬1厘米,刀柄刀環呈三角狀,穿孔是一個等腰三角形,面文有“白”字,個別有“化”字,面背均無廓,有的白人刀背文有刀、廠、魚、文、田、乙及數字等,字與外緣平夷,鑄造、銅質都非常精美。但減重情況嚴重,故而大小不一,輕重參差不齊。實際上這種刀流通時間比較長,其減重是必然的,決非一次所為。

以上兩錢首部外凸為弧狀,所以又稱“圓首刀”。

成白刀-形制

圓首刀 其典型形制為刀身平直,圓首,柄間正面有兩直線或一直線,背面有一直紋或無紋,柄端環形,這種刀稱“直刀”或“圓首刀”。有大、小兩種,大者一般長約14厘米,重10至12克;小者減重至6。9克左右,長約10厘米。刀正面皆鑄地名。

魏國所鑄“陽新化”刀時間較晚,且較趙刀為小。陽在今陝西神木東,為魏地。也有人認為這種陽刀與趙直刀為同一直刀系統,應是趙國所鑄。戰國時期,地域所屬時而此國,時而彼國,所以這種刀是趙國占領後所鑄也是有可能的。

成白刀-鑑賞與注意

成白刀 成白刀

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的燕國、齊國、趙國、中山國所通行的刀類貨幣。其種類有:燕國的明字刀、尖首刀、針首刀;齊國的三字刀(齊法化刀)、四字刀(齊之法化刀)、五字刀(安陽之法化和即默之法化刀)、六字刀(齊建邦之法化刀)、還有齊明刀、博山刀等;越國的甘丹刀、白人刀、白人化刀、白化刀、王化刀等;中山國的城白直刀和白人直刀等。

收藏古幣初涉者須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價值。一般來說,宋、明、清的古幣價值較低,先秦、漢、隋、唐、元各代的古幣價值較高;黃銅、紅銅、鐵質古幣價值較低,金、銀幣價值較高;正式流通的錢幣價值較低,非正用錢,如壓勝錢、供養錢、春錢、秘戲錢、宮錢、打馬錢等價值較高;方孔圓錢價值較低,圓孔圓錢、刀幣、布幣價值較高;正統王朝的古幣價值較低,偏安王朝、區域政權的古幣價值較高;光背古幣價值較低,雙面均有錢文、雙面均為錢背、背星、月紋、背文字等古幣價值較高。

二、真偽。一般來講,偽幣常常有挖刻痕跡,無光澤與銅銹,經過有化學藥品腐蝕。真幣錢文流暢,做工自然。古幣表面一般呈黑褐色,有光澤,也有褐色、暗紅色、橙黃色等。出土古幣表面氧化嚴重,有銅銹和銀白色的氧化層。

三、布幣有空首布、平首布等。刀幣有針首恨、尖首刀、明刀、齊刀與圓首刀;圓錢有圓也圓錢與方孔圓錢,方孔圓錢最多,但是也不盡相同。搞清古幣類別十分重要。古幣收藏必須掌握中國古代的有關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等各類知識,掌握錢幣學的專業知識,注重歷代錢幣的研究。南宋洪遵的《泉志》,明益齋主人的《貨泉備考》、民國丁福保的《古錢大辭典》、《歷代古錢圖說》、《古錢學綱要》,現代孫促匯等人編者的《簡明錢幣辭典》等,都是古幣收藏者必備的參考書。

中山國刀

中山國刀 中山國刀

戰國中期中山國所鑄,時在遷都靈壽至亡於趙間(前380—296年)。舊譜誤隸趙刀,然據1979年來對中山王墓及靈壽故都遺址大量考古發掘,終證為中山國刀。形制為鈍首,背稍凸而廓較高,柄上脊線或有或無,柄首為正圓環。刀體較厚實。通長14厘米左右,重16克上下。銘文書體多變,由繁至簡。除“成白”外,尚有單字“城”刀,極少數“成白”二字銘於刀背而正面無文,可視為齊莒刀之濫觴。另有一種面文“明”、背“成白”之圓折刀,俗稱“成白明刀”,可能系燕占期內所出,今甚罕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