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寅公墓

戊寅公墓

喬司戊寅公墓,俗稱“千人坑”。 解放以後,千人坑經過幾次修繕,墓碑“戊寅公墓”由直書改為橫書。 1983年,戊寅公墓”被列為為杭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概述

戊寅公墓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喬司街道保慶橋西北側,現為杭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喬司戊寅公墓,俗稱“千人坑”。

歷史背景

1938年2月17日(農曆戊寅年正月十八),國民黨62師一百多名愛國將士襲擊駐喬司鎮的日寇,打死四十多名日本鬼子。戰鬥約一個多小時就結束了。國民黨部隊撤離喬司。次日拂曉,日軍突增兵包圍喬司,進行報復,實施滅絕性的殺光、燒光、搶光“三光”政策,持續了3天,燒毀房屋7000多間,致使我同胞1360餘人遇難。
1941年,民間人士方壽僧(俗名方小和尚)老先生貼出告示,呼請逃難在外地的喬司人回鄉,清理廢墟,在廢墟上造房開店,復興喬司街道,重振家園。那個時候,人們在街頭腦巷尾,田邊地角,只要隨便一挖下去,就能挖出一塊塊一根根白骨來。面對死難親人的白骨,大夥覺得不能讓同胞的屍骨,就這樣暴露在荒野里、街面上、田畈中。這些白骨,可能是自己的親人,或者是鄰居,或者是到喬司做生意的外鄉人。 於是,方壽僧等人又發動大家把這些白骨收集起來。最後匯總時,整整裝滿了兩口大七石缸(一“石”重120斤)。
1942年後,日軍派遣日偽漢奸“杭建大隊”及“自衛大隊”(均系中國人)駐紮喬司。人心稍有穩定。 方壽僧、李厚耕、高懷孫、唐志鈍四人,又自己出錢,為這些屍骨建了一座公墓。因1938年系農曆“戊寅”年,遂起名為“戊寅公墓”。就建在保慶橋畔的當年的汽車站附近,俗稱“千人坑”。
日軍無條件投降後的1946年農曆正月十九,喬司人第一次自發舉行“悼念喬司遇難同胞八周年追悼大會”。參加追悼大會的有喬司的機關團體、學校師生和大批死難者的家屬子孫。讓和尚頌經念佛,道士拜懺放焰口(一種道教的祭奠儀式),以示超度亡魂。是日,墓地周圍,白燭熊熊,香菸繚繞,銀錠飄飄,人群綽綽,和尚頌經念佛聲琅琅,道士吹管鳴號樂嗚咽,甚為悲壯。來祭悼的人群,站滿了墓地,連四周的路口,附近的桑樹地里,也擠滿了手持香燭的祭悼人群。悼念活動由早上一直延續到深夜。 以後,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九,人們都來此千人坑前,自發地進行悼念活動。年年如此,從不間斷。

公墓現狀

解放以後,千人坑經過幾次修繕,墓碑“戊寅公墓”由直書改為橫書。現墓高一點八米,直徑四米。並修築石碑墓亭,刻碑題字,讓人們永遠弔唁,銘記歷史教訓。 1994年,在喬司鎮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在慘案中劫後餘生的老人發起,再度籌資修復公墓,重新樹碑,以餘杭市人民政府的名義重撰碑文。 碑前正文為:“戊寅慘案紀念碑”。
為了保存這一日寇暴虐的罪證,讓年輕的一代永遠銘記這可怕的黑暗的歷史一頁,牢記他們的父輩、祖輩所遭受的恥辱和殘殺,從而奮發圖強,半個多世紀以來,喬司鎮上的老人們十幾次地自發籌款維修公墓。從土墳到水泥墳,建碑築亭,直至加了圍牆。
1983年,戊寅公墓”被列為為杭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交通指南

戊寅公墓位於杭州市餘杭區喬司街道保慶橋西北側,面朝保慶街,免費向公眾開放。
附近公交站及停靠公交線路:
喬司醫院:770路;
喬司:309路、339路、509路、770路、781路
城隍中路保慶街路口:782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