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爾諾—阿爾泰斯克

戈爾諾—阿爾泰斯克:是阿爾泰共和國首府,也是阿爾泰共和國的教育科技和文化中心。是從烏拉拉村發展起來的一座城市,該村自1922年起是奧羅特自治州的中心。1928年烏拉拉村獲得了城市地位,1932年改名為奧羅特,1948年改名為戈爾諾——阿爾泰斯克。該市現在的市徽是1997年確定的。始建於1920年的阿爾泰方誌博物館陳列多種多樣的歷史文物和繪畫,全面反映出阿爾泰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發展沿革。

戈爾諾—阿爾泰斯克阿爾泰共和國首府,距俄聯邦首都莫斯科3641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84°55’、北緯51°55’。
戈爾諾—阿爾泰斯克位於阿爾泰山前地帶邁馬河匯入卡通河的河口附近,距阿爾泰邊疆區主要城比斯克約96公里,距喬亞公路幹線7.5公里。
19世紀初葉,在烏拉拉河河口處,有一個阿爾泰人居民點,後來隨著俄國人的湧入變成了烏拉拉村。從1922年6月1日起烏拉拉村成了奧羅特自治州中心;從1928年2月27日起烏拉拉村發展成為城市;從1932年6月23日起易名為奧伊羅特—圖拉;1948年1月7日更名為戈爾諾—阿爾泰斯克至今。
戈爾諾—阿爾泰斯克被海拔400—650米的約爾多山脈環抱,北面是海拔641米的圖加亞山,南面是隔城與之相望的海拔427水的共青團山。山上林木叢生,枝繁葉茂,既有高大的松樹,也有多姿多彩的樺樹,還有低矮的灌木。1月平均氣溫為零下12°C,7月份平均溫度為零上18℃,平均降水量約100毫米。
戈爾諾—阿爾泰斯克是該共和國的政治中心,該共和國的立法行政管理機構以及俄聯邦駐該共和國的代辦機構就設在這裡。
戈爾諾—阿爾泰斯克是阿爾泰共和國的經濟中心。現有常住人口5.06萬人。該市與西伯利亞許多城市的主要區別是,從蘇聯解體後人口一直在穩定增長,1993—1997年曆年人口分別是4.63萬、4.7萬、4.79萬、4.81萬和4.90萬。人口數量成正增長為該市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目前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就業人數為1.55萬人。
據1998年統計,該市共有工業企業10家,按現行實際價格計算,1998年實現工業產值2870萬盧布,是1997年的143%,主要工業企業有:針織廠、製鞋廠、服裝廠、混凝土構件廠、肉聯廠、磚廠、茶炊廠和新西伯利亞“電力信號”廠分廠。
該市的建築工業近年不太景氣。1997年交付使用的社會文化類建築項目共0.88萬平方米,大大低於1991年的1.6萬平方米;1998年雖突破1.1萬平方米,但僅相當於1992年2.2萬平方米的50%。
戈爾諾—阿爾泰斯克與西伯利亞地區許多城市相比是較為落後的,距該市12公里處有戈爾諾—阿爾泰斯克機場,從這裡可飛往巴爾瑙爾,也可包租直升飛機運送人員和貨物。該市還沒有鐵路,最近的火車站是阿爾泰邊疆區的比斯克車站,距離96公里,有公路相聯。該市與共和國內其他村鎮之間的聯繫主要靠汽車運輸。市區內共有5條公共汽車線路,年乘客量為580萬人次(1998年統計)。電話是市內主要的通訊工具,1998年電話機總量0.39萬台,其中家庭電話0.6萬台。
戈爾諾—阿爾泰斯克居民生活水平高於共和國平均水平,1997—1998年月均票面工資分別為1027和1163盧布,同一時期。共和國平均指標分別為622和755盧布;1998年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16.2平方米,高於共和國人均15.1平方指標。醫療衛生條件也明顯優於共和國其他鎮和村,該市每萬人擁有中等醫務人員237.7人,大大高於全共和國127人的平均指標;每萬人擁有病床27R張,超出全共和國平均指標131張l倍以上。
戈爾諾—阿爾泰斯克也是阿爾泰共和國的教育科技和文化中心。學前兒童(1—6歲)教育機構的覆蓋率為39%。國立全日制學校共15所,其中主要有阿爾泰師範學院、農業專科學校、醫學專科學校、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等;阿爾泰歷史、語言和文學研究所也設在該市。戈爾諾—阿爾泰斯克市的的文化娛樂場所集中在市區中心。如國家圖書館、兒童圖書館和市圖書館。在共產主義大街有劇院和青年宮;在社會主義路有文化宮。始建於1920年的阿爾泰方誌博物館陳列多種多樣的歷史文物和繪畫,全面反映出阿爾泰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發展沿革。
戈爾諾—阿爾泰斯克建築物既保留著傳統的建築風格,又體現出現代建築的特點。市內仍然以木製平房為主,但在企業區主要是3—5層的樓房。此外,還有多處賓館、飯店、影院、咖啡屋、桑拿浴室,其中阿爾泰飯店和旅遊者飯店設備比較齊備,常有外國客人光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