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樂大戲院

[2]1920年代,楊韻譜創辦的以坤角為主的“奎德社”在慶樂戲園演出。 1939年後,由李萬春主辦的京劇“鳴春社”科班在慶樂戲園演出。 [4][1]1990年代,慶樂戲院改為遊戲廳和商場,後來又改為桑拿浴室。

慶樂大戲院,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大柵欄街7號。

簡介

《亞谷叢書》記載:“京師戲館惟太平園、四宜園最久,其次則查家樓、月明樓,此康熙末年酒園也。查樓木榜尚存,改名廣和。余皆改名,大約在前門左右,慶樂、中和似其故址。”由此可見,慶樂戲園歷史悠久。[1]
慶樂最初是京劇武生楊瑞亭家的祖產。[2]清朝宣統元年(1909年),朱少峰、楊韻譜(工青衣花旦,綽號“還香草”,在同治、光緒年間的知名河北梆子班坐科)集資將慶樂改建成“慶樂戲園”。當時,慶樂戲園比廣德樓、三慶園、同樂軒等戲園高一個“檔次”,起初也是方形戲台,不久便改建為圓形戲台,觀眾座位也改成單人座椅。樓上三面,呈圓形,前排為包廂,後面為散座,樓上、樓下共可容納1200名觀眾。《夢華瑣簿》記載,慶樂戲園建成後,台柱上曾掛有一副木刻長聯:上聯是“大千秋色在眉頭,看遍翠暖珠香,重遊瞻部”,下聯是“十萬春華如夢裡,記得丁歌甲舞,曾醉崑崙”。此對聯“相傳為吳梅村祭酒手筆”。該文還介紹當時北京戲園情況稱:[1]
戲園客座,分樓上樓下。樓上最後近臨戲台者(原文如此),左右各以屏風隔為三、四間,曰官座,豪客所集也。官座以下場門第二座為最貴……。官座而前,短几鱗次,曰桌子。漸遠戲台,價亦遞殺。惟正樓不橫桌,蓋舊例也。樓下周圍設長案,觀者比肩環坐,曰散座。其後亦設高座,倚牆矯足,可以俯視中庭。設案如樓下而坐者,率皆市井駔儈仆隸輿台,名之曰池子。余嘗謂此“萬人海”,真乃眾為魚矣。從樓上憑欄俯臨下界,長几列如方罫,大似白袍鵠立。橐筆試有司時,特不能銜枚靜無嘩耳。
清朝末年之前,北京尚無現代的“警察”,巡城御史對戲園的態度對戲園的營業關係很大,如果戲園一時“照顧不周”,巡城御史動輒便可用“枷號”、“對門”等等威脅戲園,所以戲園對巡城御史“特殊照顧”。戲園內座位的設定也是當時的風尚,那時北京人到戲園都講究“聽戲”,所以戲園中的最佳位置是樓上或者樓下靠大牆之處。到中華民國時期,情況大變,觀眾講究“看戲”,都喜歡前幾排座位。[1]
北京的京劇名家楊小樓、王鳳卿、余玉琴、楊寶忠、劉硯芳等人,都曾經在慶樂戲園演出。[1]名震京城的坤角碧雲霞來北京演出的首個地點,便是慶樂戲園。[2]1920年代,楊韻譜創辦的以坤角為主的“奎德社”在慶樂戲園演出。奎德社上場的全部主角、配角一律由女性扮演,主要演員包括坤旦李桂雲、武生蓋月樵、花臉小奎官(兼演丑角)、一斗醜,京劇文、武、坤、旦全能演,以演出折子戲為主,也排演了新戲《茶花女》、《血海深仇》等等。奎德社開創了坤角唱武生、花臉、丑角之先河,迅即名動京城,觀眾極盛。[1][2]
慶樂戲園之所以這樣興盛,除了演出的戲班在各方面推陳出新之外,也有客觀因素。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北京開始有電,為娛樂業帶來很大好處,而且隨著封建制度被推翻,新觀念及新事物迅速發展,如“準演夜戲”、“男女同座”等等,演出條件日益改善,觀眾欣賞演出的條件、時間、交通等方面也較之前為優。不過數年,北京的戲園便從主要在白天演戲改為主要演夜戲。[1]
1939年後,由李萬春主辦的京劇“鳴春社”科班在慶樂戲園演出。[1][3]“嗚春社”在此演出機關布景劇目《天河配》和《濟公傳》等等,舞台上的燈光變幻多姿,觀眾耳目一新,上座率非常高。李萬春又從上海請來武生,在慶樂戲園演出了《三本鐵公雞》等武戲,從始至終一直開打,最後由李洪春出演《走麥城》等紅生大軸戲,受到觀眾熱烈歡迎。[3]當時知名的“武生大會”便是在慶樂戲園演出,從開場到大軸全部是武戲,北京的武生、武行大半參加了演出,包括梁慧超、米玉文、鐘鳴岐、姜鐵麟等等。[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吳素秋、梁益鳴、姜鐵麟等人組成“北京新興京劇團”,在慶樂戲院長期演出。[1]常演劇目是《明清八俠》、《鶴驚崑崙》等連台本戲。1960年底,北京新興京劇團整團調往新疆,1961年成立了新疆京劇團。1960年代初,梁益鳴、張寶華領銜的鳴華京劇團從天橋天樂戲院移至慶樂戲院演出。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慶樂戲院被誣衊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表演的舞台。[2]慶樂戲院改成由河北梆子劇團演出現代戲。[1]
1973年,“北京宣武雜技團”的團址由天橋市場遷到原慶樂戲院,將其改為“北京雜技團排演場”。1978年,該團恢復了“北京雜技團”的名稱。1993年,該團遷至鮮魚口街內原“大眾劇場”作為排練場。[4][1]1990年代,慶樂戲院改為遊戲廳和商場,後來又改為桑拿浴室。[2]
2007年5月19日,林中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人,2007年35歲,在北京的一家中央級媒體下屬雜誌任職)在其租賃的“慶樂大戲院”掛牌成立了北京龍在天皮影文化俱樂部和博物館,這是一家私人皮影文化俱樂部和博物館,林中華擔任總經理。林中華從內蒙古、河北、遼寧、北京招徠各路皮影藝人,準備通過文化公司打造皮影藝術的文化品牌。林中華在慶樂大戲院360平方米的場地內,陸續投入將近50萬元人民幣用於裝修舞台、購買中英文字幕機,並且建立了研發、製作、表演、公關、後勤隊伍,布置皮影藝術博物館。無論是否有人觀看,龍在天每天都舉辦三場皮影演出;無論是否有演出收入,龍在天的藝人們都會拿到固定工資。林中華認為,應該全方位開發皮影,他準備和旅行社合作,將龍在天的皮影表演作為風俗旅遊項目;他還準備讓皮影出現在服裝、時尚裝飾品、禮品等方面;他還開發了《趙本山小品》、奧運主題劇《五福娃傳奇》等等獨創的新劇目。[5]
2010年,位於大柵欄街7號(即“慶樂大戲院”)的商業項目“Magic7造街新運動”進入招商階段,該項目的開發商為吉龍集團。經過規劃改造,髒亂而狹窄的建築已煥然一新,慶樂大戲院變身為200米長的商業街區,成為總面積3500平方米的三層商城。吉龍集團董事長張衛東表示,Magic7的目標是透過商業集成創新模式,建成集吃喝玩樂、購物、非遺文化產業於一體的商城。Magic7將在一層主打小店鋪,二層將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書畫的集散之地,三層將入駐東來順火鍋。遊客站在胡同外,還可觀看二層戲台上的傳統文藝表演。[6]
2012年時,大門上方的“慶樂大戲院”的招牌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東來順飯莊的招牌。走進東來順飯莊,登樓梯上到二層,還能依稀看出老戲園的模樣。二層一處不太顯眼的牆壁上,嵌有一方壁刻,是1935年楊韻譜等人重修慶樂園時留下。[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