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海拾珠:圖說中華帝王

先秦時期的帝王 大秦帝國與兩漢時期的帝王 大明帝國輝煌時期的帝王

內容簡介

《慧海拾珠:圖說中華帝王》以嶄新的視角,多層面、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中華歷代帝王的政治風采。把握歷史脈搏,與古人對話,感悟博大精深的中華五千年文明。引領讀者跨越千年時光,全面領略中華帝王風采。

目錄

第一章 先秦時期的帝王
第一節 傳說時代帝王
第二節 夏商西周帝王
第三節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第二章 大秦帝國與兩漢時期的帝王
第一節 曇花一現的大秦帝國
第二節 定都西安的西漢帝王
第三節 定都洛陽的東漢帝王
第三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帝王
第一節 三足鼎立的征伐三國
第二節 執掌天下的司馬
第三節 虎狼勢成的十六國皇帝
第四節 隔江對立的南北兩朝帝王
第四章 隋唐盛世與五-代兵-戈時期的帝王
第一節 誕生了科舉的隋朝帝王
第二節 恢弘壯闊的大唐帝王
第三節 政權頻迭的五代十國
第五章 宋遼金西夏元五朝時期的帝王
第一節 黃袍加身的北宋王朝
第二節 苟且偷安的南宋王朝
第三節 縱橫北方的契丹帝王
第四節 創造靖康之恥的女真帝王
第五節 西部華夏的王侯
第六節 將中國領土推至最大的元代帝王
第六章 平民建立的大明王朝的帝王
第一節 大明王朝初期的帝王
第二節 大明帝國輝煌時期的帝王
第三節 江河日下時期的大明帝王
第七章 滿清帝國的帝王
第一節 馳騁關外時期的八旗君王
第二節 康乾盛世時期的盛世明君
第三節 窮途末路時期的大清帝王

精彩書摘

漢字產生後,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至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的動盪和急劇變化,各地文字的形體和讀音都有所不同,出現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現象。當時,同樣的字,不同的國家往往寫法不同。典型的例子是“馬”的諸多字形:在齊國有三種寫法;在楚、燕國有另外兩種寫法;在韓、趙、魏還有兩種不同的寫法。這不但不利於文化的發展和各地人民間的交流,而且給秦朝的各種文書、檔案的書寫、閱覽和傳播造成巨大困難。
面對這種情況,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於公元前221年發布“書同文”的詔令,規定以秦國小篆為統一書體,與小篆不同者全都廢掉。為了在其他六國推廣小篆字,秦始皇命李斯、趙高、胡毋敬分別用小篆書寫《乏頡》、《爰歷》、《博學》三篇,作為文字範本。
李斯等人所書的小篆字范,其實是對中國幾千年來文字自然發展的一次總結,儘管上述三篇範本早已失傳,但是小篆被大量使用在秦始皇出巡時的紀事石刻中。據記載,這些石刻大多是李斯的手筆,其中《泰山刻石》存有九字。《嶧山刻石》有南唐的摹本,《台刻石》尚存八十六字。這些小篆字形結構有較大的變化:字型整齊劃一,布局緊湊,筆劃勻稱,很明顯地糾正了六國文字結構繁雜、難寫難認的缺點。
在秦朝,除了小篆以外,還流行一種比小篆更為簡易的隸書。這種字型,以前認為是程邈創造的,但是實際上是人們在抄寫公文獄訟時,倉促中用不規則的草書篆體,漸漸創造出來的。這種“草篆”最初主要由獄吏使用於德隸,所以叫隸書。秦始皇對隸書也進行了整理,經過整理後的隸書,筆劃直線方折、結構平整、書寫方便,不僅民間使用甚廣,而且各級政府的官方文體也多用隸書,只有少數重要詔書除外。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