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 禧

慈 禧

慈禧,女,出生於1836年,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台惠征女,1851年以秀女被選入宮,號懿貴人,1856年生子載淳。次年進位為“儲秀宮懿貴妃”。

慈 禧慈 禧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1836-1908),乳名蘭兒,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台惠征女。1851年以秀女被選入宮,號懿貴人,因得鹹豐皇帝寵幸,1854年進封懿嬪。1856年生子載淳。次年進位為“儲秀宮懿貴妃”。1861年8月,鹹豐帝病死熱河,遺詔立載淳為皇太子,繼承皇位。並任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政。年號“祺祥”,尊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同年11月,那拉氏與恭親王奕欣發動政變,將八名“贊襄政務王大臣”分別革職或處死。改元同治,那拉氏實行垂簾聽政,實際控制了國家大權。

1873年,載淳成年,那拉氏宣布撤簾歸政,但仍陰持朝柄。次年,載淳病死,那拉氏立宗室載湉繼承皇位,年號“光緒”,復行垂簾聽政

1889年,載湉大婚成年,那拉氏宣布“歸政”,退居頤和園,但朝內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光緒帝實際居於傀儡地位。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是年,適逢那拉氏六十壽辰,擬“在頤和園受賀,仿康熙、乾隆年間成例,自大內至園, 路所經,設彩棚經壇,舉行慶典”。挪海軍經費,繕修頤和園,布置點景,廣收貢獻。故於“朝鮮事求速結”,支持李鴻章等對日採取妥協投降主張。

“六旬萬壽慶典”活動從年初即開始籌備,八月中日戰事愈烈,戶部上書“請停工程”,那拉氏大發雷霆。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翁同和被迫改口上奏:“查停工一條,系指以後尋常工程,其業經興辦之工,毋庸停止”。一些主戰派廷臣紛紛上疏,請求停辦“點景”,移作軍費。那拉氏怒不可遏,稱“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

9月,中國陸海軍先後敗績,那拉氏求和之心更切,9月27日強使主戰的軍機大臣翁同和到天津與李鴻章會商停戰求和之事。10月18日更下令王公大臣及外省封疆大吏,將“六旬萬壽貢品”統於10月23日星進。11月7日,日軍占領大連灣,這一天正是那拉氏生日,前方軍情急電雪片般飛來,那拉氏卻不為所動。在頤和園升殿受賀,大宴群臣,連續賞戲三天,公事皆延置不辦。

11月22日,北洋水師基地旅順淪陷,那拉氏仍不以為然,並反將矛頭指向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11月26日,那拉氏於儀鑾殿召見軍機大臣,時光緒帝不在座。突然宣布“瑾、珍二妃有祈請干預種種劣跡,即著繕旨降為貴人”。並將瑾、珍二妃之兄禮部右侍郎志銳遣戍烏里雅蘇台。珍妃為光緒寵妃,並支持光緒對日主戰。當時朝廷內一些主戰官員,不滿於那拉氏、李鴻章對日屈膝,於是結二妃之兄志銳“密通宮闈,使珍妃進言於上”,推動光緒對日抵抗。10月28日,文廷式又親自上奏:《倭夷入寇樞臣疆臣各懷異志但欲求和請交部嚴加議處折》,彈劾李鴻章等不思督軍應敵,“但欲求和”,“束手待攻”,“請旨將樞臣及北洋大臣交部嚴加議處,以存國法”。這時,正值那拉氏起用恭親王奕欣主持對日議和,主和空氣甚囂塵上。那拉氏選擇此時處罰光緒之二妃及其兄,目的在於打擊主和派及向光緒示威。12月4日同時下令授恭親王奕欣為軍機大臣和撤銷滿漢書房,進一步的加強了主和派勢力和剪除光緒周圍的主戰派力量。

1894年底,清廷在戰事上愈不可為,那拉氏求和之心更加急切。1895年1月,派張蔭桓、邵友濂為全權大臣,赴日求和。日本政府藉口中國使臣全權不足,拒絕開議。議和未成,使臣被拒,那拉氏萬分驚恐,曾命順天府準備車騾,擬逃往山西。

日本政府於廣島拒和後,立即向北洋水師另一基地威海衛進攻,27日攻陷威海衛,北洋水師覆滅。3月初又發動遼河下游作戰,六天之內,連陷牛莊、營口、田莊台。至此,以那拉氏為首的投降派下定決心向日本投降,3月,派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再次赴日乞和,4月17日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屈辱的條約《馬關條約》。訊息傳出後,舉國大嘩,憤怒聲討那拉氏、李鴻章等人的賣國行為。人們在北京城門貼出“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的對聯表示抗議。根據《馬關條約》規定,日軍於6月間開始派兵侵入台灣,遭到台灣人民的奮勇抵抗,那拉氏一面下令台灣大小官員內渡,並嚴厲禁止接濟台灣抗日軍民,同時又在頤和園搭起天棚,準備避暑。人們又題了“台灣省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的對聯,痛斥那拉氏的賣國罪行。

甲午戰爭失敗後,光緒帝憤於戰敗割台,欲思振作,決心變法,改革政治。1898年6月發布“明定國事上諭”,實行變法。9月,那拉氏發動政變,扼殺新政,囚禁光緒帝於瀛台,開始復出訓政。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那拉氏挾光緒出逃西安。第二年2月14日批准《議和大綱》,並頒布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無恥政策。9月7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1902年回到北京。自此之後,那拉氏“惕於外人之威,凡所要求,曲意徇之”。

慈 禧慈 禧

慈禧太后出殯

1908年11月15日,病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