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時憂世

《感時憂世》,是資中筠編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感時憂世感時憂世
作者:資中筠(作者)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10月1日)
精裝: 233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549507962
條形碼: 9787549507962
商品尺寸: 21.6 x 15.2 x 2 cm
商品重量: 358 g

內容簡介

資中筠自選集:感時猶世》所收內容涉及中國發展道路、新聞媒體自由、公民教育、高等教育科研、文化建設方向等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作者直接針對社會生活情況展開討論,最大的特點是,從深層次的歷史、思想觀念、文化心理諸因素展開分析,結合理論談現實,或挖掘歷史淵源,或作中外對比。

編輯推薦

《資中筠自選集:感時猶世》十三億鮮活生命要的是安居樂業、過“有尊嚴的”生活,享受平等的公民權利……與其高唱“中國模式”,不如低頭尋找“中國道路”,因為中國在行走,而不是固定在一處,只是要前進不要倒退。
——資中筠

媒體推薦

我和資中筠是三十多年的至交,有通家之好。她學貫古今中外,胸懷天下黎民,勤奮好學,與時俱進,筆耕不輟,思想常新,很值得我們學習。她對屬於正業的國際問題研究,造詣很深,特別在美國某些專題的研究和中美關係上,有不少突破。近些年來,她進一步拓寬了視野,擴大了境界,更加憂國憂民,憤世嫉俗,寫了大量針砭時弊、捍衛正義的文章,受到廣大讀者歡迎和諸多名人激賞,在社會上和輿論界引起很大反響。借自選集出版首發之際,衷心祝願資中筠健康長壽,繼續言說。這將是讀者之福,中國學術思想之福。
——何方
資中筠先生是總讓我產生自卑的長輩之一。在她面前,我從來都有一種惶恐如影隨形;有一種做錯了什麼和什麼做得不夠徹底的感覺始終籠罩著我。她的學識,她的人格,常常像鏡子照出我的一些醜態來。讀她的文章,我知道自己的文字有多么的華而不實;和她談論文化、文學、歷史和現實與時弊,她又常常讓我啞然失語,覺得自己不僅是沒有讀過幾本書的人,而且是一個連精神上都有腰間盤突出症的嚴重患者,是一代“腰痛作家”中的一個。每一次和她的文字與她本人交流之後,我都對自己說:回家多讀幾本書吧,把你的腰挺得再直一些吧!
——閻連科
一句“學而優則仕”,一個科舉制度,把讀書人趕上“做官”的單行道,一趕就是兩千多年。讀書人希望“致君堯舜”,君主們則得意於“入吾彀中”。結果,一旦為臣,從此失去了話語權,想說什麼,都得看上頭的顏色。強項者多半掉了腦袋。“臣”,其造字的本原意思,就是繩索牽著的奴才。社會進入“現代”,必須有一批獨立的自由思想者,其責任不在迎合上意,而在批判現實,構想未來。資中筠先生是其中一員。當為政者開始懂得獨立思想者的重要並學會從他們的思想創造中汲取理念時,中國才有可能走出“中世紀”。
——陳四益
每回我讀資中筠先生的文章,聽她的發言,總是十分驚訝她如何從一堆亂麻中,一堆似是而非的說法中,迅速找出事情的本質,切中要害。她舉重若輕的文字,引導著我們對幾乎所有重要問題的基本方向。
——崔衛平
資中筠先生是我的清華學長,也是我參與編輯《炎黃春秋》雜誌的編委和主要作者。她不阿世、不迎俗,以獨立的人格,自立於天地之間。她的風骨一直為我景仰。資先生學貫中西,思想深刻,文筆清新典雅。聽先生的演講,讀先生的文章,或醍醐灌頂,或如沐春風。她對世界和國事的洞察,常給我以啟迪。先生的著作集結出版,是對我國文化事業的一大貢獻。
——楊繼繩
祝賀資中筠自選集的出版!資中筠先生是我們當代中國幾代學人中的異數,她的學養深厚而健全。新文化運動以來的開放心態,中西文化並重的薰陶,無形中成全了她這樣一個文化意義上真正的“富家子”:雖曾失落仍能高貴,雖然峻急仍能優裕,尤其是能立足道統而能教訓教化。她晚近的寫作,是一種回歸自我和文明常識的人生示範,是對當代漢語中暴發心態、投機心態、造論心態的校正。她對“獨立”的珍愛,她的文字和人格尊嚴,傳承了我們中國文化的立法者們稱道的文明精神:自作元命。
——余世存

作者簡介

資中筠,資深學者,國際政治及美國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退休研究員、原所長。參與創辦《美國研究》雜誌與中華美國學會,曾任雜誌主編與美國學會常務理事,創辦中美關係史研究會並任第一、二屆會長。1996年從社科院美國所退休,仍繼續著述,並應邀參加各種學術活動。除有關國際政治和美國研究的專業著述外,撰有大量隨筆、雜文,並翻譯英、法文學著作多種。
主要著作:《追根溯源:戰後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與發展,1945-1950》、《戰後美國外交史:從杜魯門到里根》、《冷眼向洋:百年風雲啟示錄》(2007年修訂版改為“冷眼向洋書系”單行本,資中筠撰寫部分更名為《二十世紀的美國》)、《散財之道——美國現代公益基金會述評》(2006年修訂版更名《財富的歸宿》)、《資中筠集》(學術論文選集)等。
隨筆集:《斗室中的天下》、《錦瑟無端》、《讀書人的出世與人世》、《學海岸邊》(與陳樂民合著)等。
譯著:(法)巴爾扎克《公務員》、《浪蕩王孫》、《農民》,(美)薇拉·凱瑟《啊,拓荒者!》,(英)阿蘭·德波頓《哲學的慰藉》等。

目錄

也談“中國模式”
歲末雜感致友人
斷想數則
“三反”運動值得給予積極肯定嗎?
千條萬條,反腐敗是第一條
公民社會離我們有多遠?
叫停“形象工程”此其時矣!
可否慢一點奏凱歌?
我的困惑
災後感言
言論自由是民主的必要條件
問題關鍵在哪裡?——也談收容制
關於企業的社會責任
優生還是怪胎?
“小罵大幫忙”新解
什麼人“經罵”,什麼人“不經罵”
“非典”與“五四”精神
痛定思痛話“非典”:再反思
為實現“為民喉舌”的神聖職責而努力——作為客群對我國新聞媒體的企盼
中國現代化的後發困境
我們的“文化”怎么啦?
唯有思想是不能用錢買的
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合格的公民
大學“評估”之弊
中國人還是應學好中文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也談學術腐敗
大學文科向何處去?
從“社會達爾文主義”說起,兼及中國國情
人格與國格孰先?
一定要“團圓”到皇帝身邊嗎?
男子中心社會的“語境”
跨世紀中國人將何以自處?
有感於馮友蘭先生的“反芻”
由宋朝汪藻文章想起大學生辯論競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