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生效應

愛迪生效應

愛迪生效應,是托馬斯·愛迪生1883年發現的,但卻要從1877年說起。這一年愛迪生髮明碳絲電燈之後,套用不久即出現了壽命太短的問題:因為碳絲難耐電火高溫,使用不久即告“蒸發”,燈泡的壽命也完結了。愛迪生千方百計設法改進,1883年他忽發奇想:在燈泡內另行封入一根銅線,也許可以阻止碳絲蒸發,延長燈泡壽命。

愛迪生效應愛迪生效應
.銅線與碳絲並不聯接,哪裡來的電流?難道電流會在真空中飛渡不成?在當時,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敏感的愛迪生肯定這是一項新的發現,並想到根據這一發現也許可以製成電流計、電壓計等實用電器。為此他申請了專利,命名為“愛迪生效應”,便不再去進行深入研究了。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卻根據“愛迪生效應”發明了電子管(即二極體)。隨後,人們又在弗萊明二極體的基礎上製成了三極體,促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無線電廣播電台於1921年在美國匹茲堡市建立,使無線電通訊野火春風般迅速出現在了世界各地。

相關詞條

美國科學科技效應愛迪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