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慈善

關愛社會,關愛公益,關愛慈善活動,請積極參與,支持公益慈善事業,我們都生活在有愛的世界上,把我們的愛心繼續宣傳下去。

慈善

是指:富於同情心。
cishan
(alms offering●almsgiving●benefaction●beneficence●benevolence)
中國現有的《辭源》、《辭海》、《現代漢語辭典》中都沒有“慈善家”的詞條。前些年出版的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有相關的“慈善事業”的詞條,釋義是:“從同情、憐憫或宗教信仰出發對貧弱者以金錢或物品相助,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實際援助的社會事業……帶有濃重的宗教和迷信,其目的是為了做好事求善報;慈善者通常把慈善事業看作是一種施捨……它只是對少數人的一種暫時的、消極的救濟……它的社會效果存有爭議。” 而《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慈善基金會”條目的釋義是:“ 一種民間非營利性組織,由捐贈人提供財產 文字並由它自己的職員進行管理,以其收入服務於對社會有益的目的 。”《大美百科全書》“慈善事業”條目的釋義是:“ 最悠久的社會傳統之一 ,它藉由金錢的捐助和其他服務,來提升人類的福祉 。” 關於“慈善事業”的理念,褒貶相差如此之大!事實上,我國已有了“中華慈善總會” 之類組織,所以,看來很有必要重新定義“慈善事業”、“慈善家”等詞語。
世界史述寫著從古希臘、羅馬時代起社會救助的傳統;美國史述說著這種傳統隨移民帶到美洲的史實。美國的慈善事業於獨立戰爭後空前興盛,如組織美國反奴協會,提供紐約勞工受教育的機會,創立兒童救助協會,成立全美收容所、醫院、文化組織等;二戰後,個人捐贈免稅入法,富豪紛紛熱心於慈善事業。如洛克菲勒家族四代連續捐款超10億美元; 比爾·蓋茨為慈善事業已投入 260 億美元,占全部財產的 54% ,甚至早早立下遺囑:死後 99% 的財富捐獻給慈善事業。
中國的慈善事業,同樣有著自己悠久的傳統。漢唐寺院濟貧、賑災醫療、戒殘殺的長盛不衰;宋代養老扶幼事業的勃興;元醫療救助的興起;明清民間慈善群體在中國慈善史上首屈一指 。更有當今國門開放以來,湧現出一批批社會賢達、名流、企業家、離退休幹部為水災、為貧困大中小學生、為愛滋病、白內障的貧困患者,默默從事的慈善救助。統計表明,至少一半的富豪要求對其捐款事實及數額“保密”。
只是眼下先富起來的人們對社會的回報難如人意。中華慈善總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其獲捐贈的 70% 都是來自國外和港台,國內富豪的捐贈 15% 還不到。 去年被選入各種“慈善家排行榜”的 135 名個人,共捐款 9.85 億元人民幣,約合 1 億多美元,資產總額超過千萬美元的中國企業有過捐贈行為的比例卻不到 1% 。而 2000 至 2004 年美國 50 名最大的慈善家捐款總額 650 億美元,平均每年約 130 億美元。兩國雖無多大可比性,但是否也反映出其社會責任感與公益心方面的差距呢?眼下國內慈善組織數量的缺少,動員社會資源能力的有限,政府稅收鼓勵政策的滯後,慈善法律法規的不健全,慈善組織的公信力的缺乏, 已成為制約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障礙,這些問題是否與《中國大百科全書》中所反映的“慈善觀”,有著某種關聯呢?
慈善事業既是經濟事業發展的晴雨表,也是調節貧富差別的平衡器。通過市場實現收入的第一次分配;通過政府調節實行收入的第二次分配;在習慣與道德的影響下,個人出於自願將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贈社會,乃是不可小覷的第三次收入分配。它有助於縮小兩極分化,減弱“仇富”心理,有利於社會的和諧。
我們是否應當像看重勞模、看重各類專家一樣看重“慈善家”?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情仁愛,樂善好施的民族,關於慈善的概念,古已有之。在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中,“慈”是“愛”的意思。孔穎達疏《左傳》有云:“慈者愛,出於心,恩被於業”;又曰:“慈為愛之深也”。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也有解釋道:“慈,愛也”。它尤指長輩對晚輩的愛撫,即所謂“上愛下曰慈”。《國語·吳》中“老其老,慈其幼,長其孤”的“慈”即為此意。“善”的本義是“吉祥,美好”,即《說文解字》中所解釋的"善,吉",後引申為和善、親善、友好,如《管子.心術下》中所說的:“善氣”二字合用,則是“仁善”,“善良”,“富於同情心”的意思,如《北史.崔光傳》中所講:“光寬和慈善”。
中國的慈善思想源遠流長,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對此都曾有過精闢的論述。譬如: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孔子和孟子也曾說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以及人之幼;出入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對於什麼是慈善,中華慈善總會創始人崔乃夫有極為精闢的概括:什麼叫慈呢?父母對子女的愛為慈。講的是縱向關係。如“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什麼是善呢?人與人之間的關愛為善。講的是橫向的關係。什麼是慈善呢?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們之間的互助行為。崔乃夫會長以縱橫的關係,深刻地勾畫出了慈善事業的全部活動和真諦。
慈善一詞翻譯成英文為“FHILANTHROPY”,源於古希臘語,本意為“人的愛”,大約從公元十八世紀開始使用。還有一詞“CHARITY”也是慈善的意思,該詞出現的歷史較為久遠,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其本意為“愛”的意思。
也有近代人給慈善下了如此的定義:懷有仁愛之心謂之慈;廣行濟困之舉為之善,慈善是仁德與善行的統一。
在老舍筆下濟南的冬天中,慈善"通常是指人的神態,慈祥、謙遜。在這裡,用於形容濟南的冬天,表現了濟南的冬天給人的感受,洋溢著人們對濟南的冬天的喜愛和感激之情。使人感到親切,真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