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格里格

此後他便刻苦地鑽研挪威民族音樂,創作出多部具有北歐獨特風格的優秀音樂作品。 在格里格的創作題材中,最突出的是以音樂表現了北國挪威壯麗、俊秀的自然風貌,農村山區的民間生活和童話傳說中的奇幻形象。 愛德華.格里格的目標是創造一種民族的音樂形式,充分表達挪威人民的個性,就這一點而言,他對其他的作曲家是個極大的激勵。

人物簡介

愛德華•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紀下半葉挪威民族樂派代表人物,同時也是一位頗有聲望的鋼琴演奏家1843年6月15日格里格生於卑爾根的商人家庭,1907年9月4日卒於同地。6歲隨母學鋼琴,得到音樂啟蒙教育。經著名小提琴家O.布爾推薦,1858~1862年在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畢業後,在卑爾根舉行首次作品音樂會。1863~1866年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活動,與挪威民族音樂的倡導者音樂家R.諾拉克等人共創“尤特皮”音樂社,創作並介紹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民族音樂。回國後,為建立挪威民族樂派積極展開音樂活動。1871年創立克里斯蒂安尼亞(今挪威首都奧斯陸)音樂協會,曾任該協會愛樂樂團和卑爾根“和諧”合唱團指揮,並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國舉行作品音樂會。1874年被政府授予終身年俸,1890年被選為法蘭西藝術院院士,曾先後獲英國劍橋大學和牛律大學授予的音樂名譽博士銜。逝世時,挪威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

創作經歷

格里格一生經歷了挪威民族獨立運動高漲的年代,具有進步的民主愛國思想。他沿著布爾、諾拉克等人開創的道路,努力鑽研民間音樂,作曲家L.M.林德曼蒐集出版的《挪威山區民間曲調》 《挪威民間敘事曲曲調》等集子,成為他創作的音調源泉。在創作實踐中,他借鑑歐洲各國音樂傳統,特別是19世紀以來浪漫主義音樂發展的成果,通過對民族歷史的歌頌,對祖國大自然和民間生活的藝術感受,創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濃厚鄉土氣息的音樂。
他的創作主要是鋼琴抒情小品和聲樂作品(包括百餘首抒情獨唱曲)。如歌曲《來自祖國》(1894),以淳樸的民間曲調,表達了對祖國真摯的感情,鋼琴曲《祖國之歌》(1868),以古挪威民間敘事歌的莊嚴風格,讚頌了民族歷史的光榮,詩人比昂松特為此曲配上《前進!這是我們先輩們的戰鬥呼喚》的詩篇,借頌揚祖先的業績,為現實的民族獨立鬥爭吶喊。在合唱《水手之歌》(1868)、《鄉土在望》(1870)和許多民族題材的作品裡,都以鮮明的民族情調錶達了維護民族尊嚴和爭取獨立的願望,適應了當時挪威歷史發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
格里格的早期創作風格受孟德爾頌和舒曼的影響很深,但自從他與挪威國歌作者、作曲家諾爾德拉克結識後,便逐漸對挪威民族音樂產生了新的認識。諾爾德拉克鼓勵他鑽研民族音樂,從挪威民歌中挖掘素材去創作富有那威民族風格的音樂作品,格里格對諾爾德拉克的觀點十分贊同。此後他便刻苦地鑽研挪威民族音樂,創作出多部具有北歐獨特風格的優秀音樂作品。在格里格一生最成功的作品中,都能夠感覺到那清新動人淡雅恬美的北歐特色,其美麗的鏇律和別致的色彩令人感嘆不已。他的創作主要是鋼琴抒情小品和聲樂作品(包括百餘首抒情獨唱曲)。如歌曲《來自祖國》(1894),以淳樸的民間曲調,表達了對祖國真摯的感情,鋼琴曲《祖國之歌》(1868),以古挪威民間敘事歌的莊嚴風格,讚頌了民族歷史的光榮,詩人比昂松特為此曲配上《前進!這是我們先輩們的戰鬥呼喚》的詩篇,借頌揚祖先的業績,為現實的民族獨立鬥爭吶喊。在合唱《水手之歌》(1868)、《鄉土在望》(1870)和許多民族題材的作品裡,都以鮮明的民族情調錶達了維護民族尊嚴和爭取獨立的願望,適應了當時挪威歷史發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
在格里格的創作題材中,最突出的是以音樂表現了北國挪威壯麗、俊秀的自然風貌,農村山區的民間生活和童話傳說中的奇幻形象。如以民間歌曲、舞曲為素材寫的鋼琴曲《挪威民間生活素描》(1871)、《挪威農民舞曲》(1903)等,特別是最能代表他的創作特點的鋼琴抒情小品(共66首,分別編為10集發表)。在這些作品裡,通過民間音調和精雕細刻的藝術提煉,借景物抒情,把挪威的大自然和民間生活乃至神話世界,都描繪成一幅幅色彩瑰麗、風格質樸的音樂水彩畫。其中,出色地再現了挪威民間節日和農村婚禮的歡樂場面,響徹著典型的挪威民間舞曲哈林、斯普林的熱情奔放和活潑的鏇律,藝術地模擬出西部峽灣地區民間提琴手拉奏的五度和弦音響和山區牧民的牧牛歌調,也生動地刻劃了民間童話里山妖、風精、侏儒等奇幻形象。在民族風格的探索上(如民間樂匯、調式的運用、民族色彩性的和聲配置、民間舞曲特定的節奏音型等),都取得了豐富的經驗。
在許多以個人精神生活為題材的抒情歌曲里,格里格表達了人生的悲歡離合之情,歌頌了愛情、母愛和友誼,為“消逝的日子”寫過嘆惜的哀調,為“孤獨的流浪漢”唱出了同情的短歌。如在《我愛你》(1864)、《茅舍》(1869)、《游吟藝人之歌》(1876)《母親的憂傷》(1868)等形象單一併具有隨筆性的浪漫抒情歌曲里,他著力於細膩的心理刻劃和獨具一格的藝術意境,筆調簡潔,形象真切,滲透著強烈的挪威民族的浪漫主義感情色彩,具有動人的藝術魅力。
1874~1875年間,格里格為H.易卜生的幻想詩劇《彼爾•金特》寫過2段音樂,後來選出8首重新配器,分別編為兩部管弦樂組曲,成為膾炙人口的世界名曲。戲劇原著採用挪威民間傳說,通過青年農民彼爾所經歷的光怪陸離的冒險生活(如戰勝山魔、掠財致富、異國漫遊等),嘲諷了追求權力與金錢的私慾,謳歌了淳樸、自然的生活理想。格里格還為戲劇寫了一系列充滿詩情畫意、色調豐富的配樂。如《晨景》中音樂如一股涼爽的清泉,在一片安謚的田園氣氛中,襯托著太陽破雲而出的晨曦美景,顫動著生機勃勃的大自然脈動;《山魔的大廳》中那種狂暴粗野、咄咄逼人的音樂給人難忘的怪誕印象;《奧塞之死》是彼爾在彌留的母親床前的輓歌,憂傷的鏇律如長眠前最後的呼吸和生命的慢慢衰亡;而《索爾維格之歌》則是全部配樂中的傑作,它以晶瑩透徹婀娜多姿的民歌風格,刻劃了索爾維格溫順、純潔的性格和心靈。此外,在一些充滿異國情調的音樂片斷里,如具有典型東方特色的《阿拉伯舞曲》,既文雅輕盈又熱情奔放的《阿尼特拉舞曲》,都由於絢麗多彩的配器色調而獨具魅力。
他的具有卓越藝術成就和民族特點的作品,還有早期創作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1868),弦樂曲《兩首悲調》(《創傷》和《晚春》,1881_)、G大調《第二小提琴奏鳴曲》(1867)、c小調《第三小提琴奏鳴曲》(1887)、《g小調弦樂四重奏》(1877~1878)、《e小調鋼琴奏鳴曲》(1865)。為紀念丹麥民族戲劇奠基者、戲劇家L.H.B.霍爾堡寫的《霍爾堡康塔塔》和鋼琴組曲《霍爾堡時代》(1884,曾改編成弦樂組曲);以民歌主題寫成的標題幻想性小品《g小調鋼琴敘事曲》(1876)等,這些作品都體現了格里格在鋼琴抒情小品里的思想情趣和清新的格調。

作品影響

格里格的音樂很快流行起來。一個世紀以來,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上演。而且不僅在正規的大音樂廳里演奏,在咖啡廳和餐廳里也同樣聽得到。如此轟動的公眾應與人們對一名在貧困中苦苦拼搏的藝術家的傳統想像大相逕庭,而後來的輕音樂演奏者們又濫用了格里格和聲方面的創意,這種作法對格里格的形象產生了不利的影響。1957年,就在紀念格里格逝世五十周年之際,評論家們宣稱,格里格的名字已經確定無疑地在古典音樂圈中失去了其重要作用。然而歷史又再一次出現了轉折,這一轉折對格里格來說是個良機。許多浪漫派音樂作品開始追求復古,格里格的音樂正屬於這一範疇。他的作品仍在世界各地的音樂廳里上演,他的唱片發行量還在直線上升。新一代音樂家們已經重新認識到對其作品的無休止的爭論是毫無意義的。
在法國印象派新世界之聲研討會上,許多音樂研究者們指出了格里格晚期作品的重要意義。1926年2月,墨里斯.拉維爾訪問奧斯陸時說:“我所在的法國作曲家階層已經強烈地被他的音樂所吸引。除了德彪西還沒有一個作曲家象格里格這樣能引起我的共鳴。”貝拉.巴托克,這位曾試圖在民樂基礎上革新二十世紀音樂形式的作曲家,也同樣感受到了格里格鋼琴改編曲的巨大衝擊力。
愛德華.格里格的目標是創造一種民族的音樂形式,充分表達挪威人民的個性,就這一點而言,他對其他的作曲家是個極大的激勵。然而,他的作品的重大意義不僅僅限於此,事實上他成功地運用音樂這一形式表達了一種眾所認同的思想和激情。格里格的音樂早已超越了國界,這充分表明他決不僅僅是一位民族作曲家。他的作品已成為挪威乃至世界音樂寶庫中的珍品,因而他被人們譽為“北歐音樂的巨星”。
1907年9月3日,格里格在自己的家鄉卑爾根逝世,終年六十四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