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傳

愛因斯坦傳

本書為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漢譯傳記叢書”中的一部。作者阿爾布雷希特·弗爾辛(1940-),為德國傳記作家,大學時代攻讀物理學。在《愛因斯坦傳》中,他憑藉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向我們展示了愛因斯坦不平凡的一生。曾在伯爾尼專利局任職,在蘇黎世工業大學、布拉格德意志大學任教授。1913年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和柏林洪堡大學教授,並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33年因受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教授,從事理論物理研究。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愛因斯坦傳》內容簡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德裔美籍

物理學家(有瑞士國籍)、思想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工學院。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在伯爾尼專利局任職,在蘇黎世工業大學、布拉格德意志大學任教授。1913年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和柏林洪堡大學教授,並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2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33年因受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教授,從事理論物理研究。

《愛因斯坦傳》作者阿爾布雷希特·弗爾辛(1940-),德國傳記作家,大學時代攻讀物理學。1973年起任北德意志廣播電台和電視台“自然與科學”欄目主任。著有《伽利略傳》等。在《愛因斯坦傳》中,他憑藉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向我們展示了愛因斯坦不平凡的一生。

作者簡介

作者:(德國)阿爾布萊希特·弗爾辛

譯者:薛春志

目錄

第一部分 童年,青年,學生時代

第1章 家庭

第2章 在學校

第3章 少年天才

第4章 “流浪者與獨行者”:蘇黎世的學生時代

第5章 “上帝創造了驢,同時給了它一張厚厚的皮

第二部分 在“塵世修道院”

第6章 三級技術專家——“這裡需要很多思考

第7章 愛因斯坦博士和原子存在

第8章 “非常革命”的光量子

第9章 相對運動:生命中的七年時光

第10章 相對論:時空理論的變革

第11章 接受、反對和稱頌

第12章 二級技術專家

第三部分 新哥白尼

第13章 從“蹩腳的笑話”到教授先生

第14章 執教蘇黎世

第15章 時間短暫的布拉格正教授

第16章 通往廣義相對論之路

第17章 “我不知道,我還能不能下蛋”——從蘇黎世到柏林

第四部分 戰爭的喧囂和宇宙的大小

第18章 “在瘋人院普魯士”的和平主義者

第19章 “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廣義相對論的完成

第20章 戰爭中的柏林

第21章 戰後喧囂和革命

第22章 確認光的偏移:一夜揚名的愛因斯坦博士

第五部分 輝煌與名譽重負

第23章 聚光燈下的相對論

第24章 相對論遨遊者

第25章 猶太人、猶太復國運動和美國之行

第26章 更多的喧囂、漫長的道路、更多的政治、很少的物理

第六部分 分裂時代的統一理論

第27章 獲得諾貝爾獎同時成為普魯士人

第28章 “殘酷自然的冷笑”:探尋統一場理論

第29章 “寧願做個賭場裡的雇員”——量子理論問題

第30章 “不是真的雅各”——對量子力學的批評

第31章 政治、專利、疾病和“非常奇妙的蛋”

第32章 公共和私人事務

第33章 再見!柏林

第34章 自由的流亡生活——“我可能不會再見到我出生的國家”

第35章 在普林斯頓

第36章 物理現實與矛盾,相對性與統一理論

第37章 戰爭、一封信和核子彈

第38章 核子彈與方程:“方程是永恆的”

第39章 一份舊債

愛因斯坦年表

媒體推薦

科學研究好像鑽木板,有人喜歡鑽薄的,而我喜歡鑽厚的。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序言

愛因斯坦去世已經五十多年了,他的名字仍然激發人們的特殊興趣。他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可爭論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可以與艾薩克·牛頓並肩,但是在科學的歷史長河中,愛因斯坦不僅是一位專家。

愛因斯坦的傳奇貢獻直到今天還影響著我們,雖然因素很多,但是在很多方面都與物理有關。愛因斯坦的時空概念,四維空間,有界無限宇宙,光在其中沿著彎曲的路徑傳播等思想是革命性的,對人類思想的影響可以與哥白尼並駕齊驅。他對自然界深入思考的結果一直伴隨著傳奇公式E=mc2,它與核子彈的間接聯繫,以及其他有關破壞、恐慌和恐怖間接相關。對知識的純潔追求而誕生的理論最後變成了物質力量,這就是廣島上空的蘑菇雲。

這個理論的創立者不是生活在象牙塔里,而是生活在戰爭和衝突之中,並且出於強烈的人道主義責任感和干預政治的需要而去面對這種境遇。他的人道主義更多強調的是人們的共性,而不是他們的分歧,使他有“左翼”的特徵。他雖然不屬於任何黨派,但卻情系耶路撒冷,包括同情受迫害者。四十歲時,愛因斯坦就已經成為傳奇人物了,他用他的聲譽為社會公正、民主自由、和平主義、猶太人命運、國際主義等服務,雖然很少成功,並且經常引發爭議。

愛因斯坦像聖人一樣,他的熱心經常得到讚譽,他的率直經常得到尊敬。這是有些理由的,但是他也會粗暴和攻擊,在他謙讓的外表下是深不可測的複雜矛盾。雖然他對出生國的態度是複雜的,但是他對納粹德國的態度是不含混的,並因此給羅斯福總統寫信建議研究核子彈,儘管他是熱心的和平主義者。廣島慘劇後,愛因斯坦警告提防核競賽,很多人認為他是一位明智的老人,世界良知的化身。

但是愛因斯坦自稱的“政治短旅”只是短途旅行,它們的重要性絕對不能與物理對他的重要性相比,物理是他的激情和生活。在1905年至1925年的二十年間,在自然科學中沒有人能像他那樣極大地豐富了物理學。如果問及誰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答案是創立相對論的愛因斯坦。誰是當代第二位物理學家,答案應該還是愛因斯坦,因為他在其它方面的貢獻。在他一生的最後三十年,他探索物理的基礎。這條路沒有盡頭,但是他沒有放棄;直到最後,他一直沉浸在物理中。

此外,愛因斯坦是位丈夫(兩次)、情人和父親(至少三次)。他是猶太人,獲得四個國籍,並且應邀做第五國以色列的總統,但是他拒絕了,雖然他對所稱的“部落兄弟”無比忠誠。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德語是他的母語,是他唯一可以書寫和自如表達情感和思想的語言。納粹對猶太人大屠殺之後,他稱德語是“繼母語言”,在一定距離上顯示對這個語言的微妙感受。他永遠不能原諒德國人。

愛因斯坦認識自然界的深度和廣度、生活範圍的廣闊和多彩以及複雜的性格,一直受到傳記作家的追捧,事實上,這本書比我預想的內容要多。我的寫作儘可能基於愛因斯坦自己的證明和陳述:他發表的文章,沒有發表的手稿,無數的信件,斷斷續續的日記等可以得到的資料。此外,我還採納了對我來說比較可靠的第一手資料。一些關於愛因斯坦的廣為流傳的故事沒有提及,因為對改造的或沒有驗證的斷言的討論是沒有意義的。同時,我希望提供更多新的,並且對已知事件的新見解。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方面是愛因斯坦的物理。物理才是他的真諦,只有通過物理,才能真正再現這位百年不遇的追求真理的巨人。

名人推薦

于爾根·奈佛的這部書是科普性人物傳記的一座里程碑,通俗易懂,探察人微,既扣人心弦,又讓人耳目一新!

——哈拉爾德·舒曼(《全球化陷阱》一書的作者)

這本傳記具有堅實的科學基礎,具有現實意義,讀來輕鬆愉快,且又引人人勝,似乎活生生的愛因斯坦就在眼前!

——托馬斯·逖曼(波茨坦戈爾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加拿大多倫多滑鐵盧迴環研究所)

文摘

第一章 光束騎士

“我答應給你四篇論文作為回報,”年輕的專利審查員在給朋友的信中這樣寫道。事實證明,這封信包含了科學史上最重要的一些信息,不過,作者所特有的那種俏皮式的口吻掩蓋了這種重要性。在信中,他徑直稱自己的朋友為“你這頭冷凍的鯨魚(frozen whale)”,並為寫下這些“無足輕重的廢話”表示道歉。只是在轉而敘述那些在閒暇時寫就的論文時,他才暗示自己完全懂得它們的重要性。

“第一篇論文講的是輻射和光的能量特性,是非常革命性的,”他解釋說。是的,它的確是革命性的。它主張光不僅可以看成一種波,而且還可以看成一束微小的粒子,即所謂的量子。由這一理論將會導出一個不具有嚴格因果性或確定性的宇宙。在愛因斯坦的一生中,這一結果將如幽靈一般,時不時地糾纏於他。

“第二篇論文是測定原子的實際大小。”雖然當時關於原子是否真實存在的爭論仍然懸而未決,但這些論文顯然傾向於得出肯定的結論。正因為此,他最近寫博士論文時才將其當作最可靠的前提。他正在掀起一場物理學革命,但在獲得學術職位和博士學位的過程中卻一再受挫。他本想憑藉這一學位將專利審查員的級別由三級升至二級。

第三篇論文是通過對隨機碰撞進行統計分析來解釋液體中微觀粒子的不規則運動,原子和分子的存在由此得以確立。

“第四篇論文還處於草創階段,它把對時空理論的一種修正用於動體的電動力學。”這當然絕非“無足輕重的廢話”。僅僅憑藉著在頭腦中進行的思想實驗,他決定拋棄牛頓的絕對時空概念。這便是後來眾所周知的狹義相對論。

事實上,在這一年,他還會產出第五篇論文,這一點他當時並不知曉,當然也沒有告訴他的朋友。這篇論文將是對第四篇的一則補遺,它確定了質量與能量之間的關係,導出了物理學中最著名的方程:E=mc2。

剛剛過去的一個世紀將會因其力圖打破與古典的聯繫而為歷史銘記,而下一個時代將會著力培養創造性,這是科學創新所不可或缺的。每當我們回想和展望這一切時,我們這個時代最引人注目的偶像便會突顯出來:這是一個從壓迫中掙脫出來的流亡者,和藹而親切。其散亂的頭髮,閃爍的目光,迷人的個性,超凡的才智,所有這些都使他的面孔成為一個象徵,他的名字成為天才的同義語。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這位富有非凡想像力的探索者,對自然界中所蘊含的和諧篤信不疑。由他令人著迷的經歷可以清楚地證明創造性與自由的息息相關,亦可折射出現時代的勝利與喧囂。

愛因斯坦的檔案現已完全公開,我們有機會研究他的個人方面——其不屈服的個性、叛逆的天性、好奇心、激情和超然於世——如何與他的公眾事務、政治活動和科學工作交織在一起。了解一個人有助於我們理解他的科學,反之亦然。性格、想像力和創造性天賦就像統一場的各個部分,彼此有著密切的關聯。

儘管有著冷漠的名聲,但實際上,無論是個人追求還是科學探索,愛因斯坦都很有激情。在大學裡,他瘋狂地愛上了班裡唯一一個女生米列娃•瑪里奇。她是塞爾維亞人,性情憂鬱,對生活很認真。他們先是有了一個私生女兒,然後結婚,生了兩個兒子。愛因斯坦會就科學上的想法同米列娃探討,米列娃也會幫助愛因斯坦檢查他論文中用到的數學。不過最終,他們的關係還是解體了。愛因斯坦與米列娃達成了一項協定:愛因斯坦說他有一天會得到諾貝爾獎,如果她同意離婚,就把得到的獎金給她。經過一周的考慮,米列娃同意了。由於愛因斯坦的理論十分激進,從他在專利局奇蹟般地產出那些論文,再到獲得諾貝爾獎並交給米列娃,時間已經過去了17年。

20世紀初,現代主義盛行一時,愛因斯坦的生活和工作可以折射出在那種氣氛之下社會必然性和道德絕對性的瓦解。不墨守成規是當時思想領域最鮮明的特色:畢卡索、喬伊斯、弗洛伊德、斯特拉文斯基、勛伯格等人正在衝破傳統的枷鎖。空氣中隱隱潛伏著一種奇特的宇宙觀念,在這個宇宙中,時間、空間和粒子性質似乎都顯得有些異常。

但事實上,愛因斯坦並不是一個相對主義者,即使許多人(包括某些因反猶而詆毀他的人)對他做這樣的解釋。在他所有的理論背後,包括相對論在內,都潛藏著一種對不變性、確定性和絕對性的追求。愛因斯坦認為,宇宙定律背後是一種和諧的實在,科學的目標就是去發現這種實在。

他的探索始於1895年,那時他還是一個16歲的少年。他想像自己如果與一束光並肩前行會發生什麼情況。十年之後,他前面信中描述的奇蹟年降臨了,這為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進展——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奠定了基礎。

又過了十年,即1915年,他終於從自然中獲取了至高的榮耀,這便是廣義相對論——所有科學中最美的理論之一。和狹義相對論一樣,他的思考也是通過思想實驗進行的。假如你正處於一個正在加速向上運動的封閉的升降機中,那么你所感受到的效應將無法區別於對引力的體驗。

愛因斯坦的結論是,引力是時空彎曲所產生的一種效應,這種彎曲如何由物質、運動和能量所決定可以用方程來表示。我們可以藉助另一個思想實驗來解釋。試想將一個保齡球置於一個二維的蹦床表面,然後在蹦床上滾動一些彈子球。這些彈子球會朝著保齡球運動,之所以如此,並不是因為保齡球對它們施加了某種神秘的吸引力,而是因為保齡球使蹦床的結構發生了彎曲。現在想像這發生於四維的時空結構當中。當然,這並不容易,愛因斯坦畢竟是愛因斯坦。

十年後的1925年,是愛因斯坦職業生涯的轉折點。他所促成的量子革命正在變成一門建立在不確定性和隨機性之上的新的力學。在那一年,他對量子力學做出了最後的貢獻,但同時也開始抵制它。在接下來的30年裡,他執拗地批判他所認為的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試圖將其納入某種統一場論。直到1955年臨終之時,他還在塗寫著一些方程。

無論是作為革新者的30年,還是接下來作為抵抗者的30年,愛因斯坦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他內心沉靜,決不墨守成規,思考起來不受外界影響,想像力的驅策使他能夠從傳統觀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他是個怪人,一個可敬的叛逆者。他秉持著一種信念,這種信念閃現在他炯炯的目光中,體現為那個不會通過擲骰子讓事情隨機發生的上帝。

愛因斯坦不墨守成規的個性也顯見於他的人格和政治思想。儘管他贊同社會主義理想,但過度的個人主義使他不可能忍受過分的國家控制或中央集權。其我行我素的天性不僅成就了一位年輕的科學家,也使他對民族主義、軍國主義以及任何帶有從眾心理的事情都特別厭惡。在希特勒迫使其改變自己的地緣政治學說之前,他是一個天生的和平主義者,倡導抵制戰爭。

從無限小到無限大,從光子發射到宇宙膨脹,愛因斯坦的理論在現代科學中無處不在。在他取得偉大成功的一個世紀之後,我們仍然生活在愛因斯坦的宇宙中,這個宇宙在巨觀尺度上受相對論制約,在微觀尺度上受量子力學制約。儘管一些人對量子力學仍不滿意,但事實證明,量子力學運用起來是沒有問題的。

今天的各項技術也離不開愛因斯坦的理論。光電電池、雷射、原子能、光纖、太空旅遊、半導體,所有這些都要追溯到他的理論。他在給羅斯福總統的信上籤了字,提出製造核子彈的可能性。當我們頭腦中浮現出蘑菇雲時,他著名的質能方程會立即縈繞在我們心頭。

1919年日食期間,愛因斯坦關於引力使光線彎曲的預言被觀測結果證實,他由此聲名大振,一個新的名人時代正在來臨。他成為科學新星和人道主義的偶像,那張面孔成了地球上最著名的面孔之一。民眾對他的理論感到迷惑不解,將他歸入天才的行列,將其奉為塵世中的聖徒。

如果愛因斯坦沒有亂蓬蓬的頭髮,沒有洞穿一切的目光,他還能成為科學形象最典型的代表嗎?我們不妨做一個思想實驗,假定他長得像馬克斯•普朗克或者尼爾斯•玻爾,他還能永葆科學天才的聲名不減嗎?他是否仍然有資格進入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頓等人居住的萬神殿?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愛因斯坦的著作帶有一種非常強的個人特徵,好比畢卡索之為畢卡索,一篇文章是否出自他之手很容易辨認出來。憑藉著想像中的飛躍,而不是基於對實驗數據的歸納,他通過思想實驗洞悉了偉大的原理。他的理論往往令人驚訝,充滿神秘感,且有悖於直覺,但它們所包含的思想卻能牢牢抓住公眾的想像力:空間與時間的相對性,E=mc2,光線的偏折,空間的彎曲等等。

他的光環里閃現的還有他那單純質樸的人性,其內心的安寧源於對大自然的敬畏和謙卑。他也許會令那些與之親近的人感到冷漠,但對於整個人類,他的心底卻流露出真正的慈愛和悲憫。

但也正是由於愛因斯坦的魅力及其外表的和藹可親,他也成就了這樣一種觀念,即現代物理學是常人無法理解的。用哈佛大學教授赫施巴赫的話說,這是“祭司般的(priest-like)專家才能涉足的領地”。但在歷史上,情況卻並非如此。伽利略和牛頓都是偉大的天才,但他們對世界的機械因果解釋可以為大多數勤于思考的民眾所理解。無論是18世紀的班傑明•富蘭克林還是19世紀的托馬斯•愛迪生,任何一個有教養的人都會感受到科學的親和力,他們甚至可以以業餘愛好者的身份涉足其中。

21世紀要求儘可能地重新喚起大眾對科學事業的感受。這並不意味著所有文學專業都要開一門質量平平的物理課,也不意味著企業律師應當及時地了解量子力學的最新進展,而是指,對於一位能夠明辨是非的公民而言,重視科學方法將會帶來豐厚的回報。科學告訴我們,事實證據是如何與一般的理論關聯起來的。在愛因斯坦的一生中,這一點得到了很好地說明。

此外,對於好的社會而言,能夠對科學的榮耀引以為豪,這是令人欣慰的。它有助於我們保持那種孩童般的好奇心,對蘋果落地、升降機起落等日常事件也能心懷驚異,這是愛因斯坦等大理論物理學家所共有的特徵。

正因為此,研究愛因斯坦定會帶來豐厚的回報。科學事業鼓舞人心,是一件崇高而偉大的工作,就像科學家的傳奇故事告訴我們的那樣,這項使命令人心醉。愛因斯坦在晚年曾被紐約州教育廳問起,學校應當重視哪些東西。他回答說,“在講授歷史的時候,應當多講述那些憑藉性格和判斷的獨立性對人類有所貢獻的人。”愛因斯坦當然亦屬此列。

在一個全球競爭日趨激烈,重新開始強調科學和數學教育的時代,我們也應當注意愛因斯坦所給出的另一部分回答。他說,“學生們的批評意見應當友好地加以斟酌。資料的積累不應扼殺學生的獨立性。”一個社會的競爭優勢不在於學校將乘法表和周期表講得有多么好,而在於它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激發起想像力和創造力。

在我看來,如果能夠懂得這些話,那么愛因斯坦的卓爾不群和獨特的人生道路也就不難理解了。他在做學生的時候,對機械的死記硬背從不感興趣。後來能夠成為一個成功的理論家,也並非是由於他的頭腦有處理問題的一股子蠻力,而是得益於其非凡的想像和創造力。他能夠構造出複雜的方程,但更為重要的是,他知道數學是大自然用來描述奇蹟的語言,所以他會想像方程是如何在實在中得到表達的,比如在一個追光的孩子眼中,麥克斯韋發現的電磁場方程會是什麼樣。正如他所說,“想像遠比知識更重要。”

當然,這就要求他不墨守成規。“放肆無禮萬歲!”他曾對未來的妻子這樣說,“這是我在這個世界上的守護天使。”許多年以後,人們認為他不願接受量子力學,表明他已經失去了優勢,對此他悲嘆道,“為了懲罰我對權威的不敬,命運使我自己成了一個權威。”

他的成功源於對傳統觀念的質疑,對權威的挑戰,以及善於在他人不以為然的尋常事物中發現秘密。於是,他所倡導的德行和政治見解的前提必然是,尊重自由的思想、自由的精神和自由的個體。專制統治令他厭惡,在他看來,寬容不僅是一種美德,而且也是社會富於創造性的必要條件。“培養個性很重要,因為只有個人才能提出新的思想,”他這樣說。

愛因斯坦就是這樣一位對自然和諧充滿敬畏的叛逆者,他將想像和智慧有機地結合起來,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理解。20世紀初,愛因斯坦等人開創了一個新時代。現在這個以全球化為特徵的新的世紀也是如此,我們的成功將同樣有賴於創造性。

後記

這是一本愛因斯坦的生活傳記,也是愛因斯坦的所有文稿於2006年公開後出版的第一本傳記。作者艾薩克森是《時代》周刊前主編,其《基辛格傳》和《富蘭克林傳》早已廣為人知。本書2007年出版後好評如潮,首版印數高達50萬冊。作者高超的敘事技巧和駕馭材料的能力令人驚嘆,他能將浩如煙海的材料相當巧妙地揉合在一起,使這本傳記的可讀性極強。尤其可貴的是,作者並不刻意美化或醜化愛因斯坦的某個方面,而是能客觀公允地看問題,用事實材料說話。愛因斯坦偉大的科學成就和非凡的人格魅力在書中得到完美結合。愛因斯坦當數20世紀思想最透徹的科學家,對什麼是基本問題有著異常敏銳的直覺。他能很自然地把握事物的根本,而把其他細枝末節統統拋掉。在這個意義上,他又是極少數有深刻哲學思想的科學家。他可以用非常平實的語言把一個複雜的問題分析得清清楚楚,這不僅體現在他對科學的理解上,而且體現在他對人生和社會的看法上。他的著作總是樸實無華,自然親切,所涉主題重大而高遠,對人類懷有深切的悲憫,字裡行間滲透著思想的偉力,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這也與愛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感情密切相關。斯賓諾莎那個決定論的上帝使他相信宇宙中存在著一種恆常不變的美妙秩序,也使他在哲學上自始至終無法認同量子力學。這種古典情懷加上幽默自嘲的氣質使愛因斯坦能夠超然物外,對世間紛擾有很強的禁止能力。科學與藝術的寧靜世界是他心靈的避風港,真可謂“大隱隱於心”,冷漠與熱情在他那裡奇特地交織在一起。“我有強烈的社會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但我又明顯地缺乏與別人和社會直接接觸的需求,這兩者總是形成鮮明的對比,”愛因斯坦說,“我實在是一個‘孤獨的過客’,我從未全心全意地屬於我的國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親近的人。在所有這些關係面前,我從未失去距離感和保持孤獨的需要。”用英菲爾德的話說:“我不知道還有誰像愛因斯坦那樣孤獨和超然。他不會真正受到傷害,他的生活充滿了淡淡的愉快和冷冷的情感。其溫文友善完全是不帶感情的,這些東西似乎來自另一個星球。”這一點愈到晚年表現得愈明顯。這也許是愛因斯坦最令人著迷之處。那些超越自我、達於神性的偉大人物,都會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這種悖論色彩,迫使每個人回歸自己的內心。正因為此,提起愛因斯坦,就像提起他最喜歡的莫扎特一樣,我們多少會有一種複雜的感覺,那種感覺既親切又遙遠,既令人興奮,又讓人孤獨。

隨著時光的流逝,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已經得到很好的繼承,其人性的一面會更加受人重視。了解愛因斯坦的一生不應只是出於歷史的獵奇。在21世紀的今天,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獨立思考,秉持理想;如何才能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人,泰然接受命運的各種安排,在最大程度上從自我之中解放出來,已經成為更加緊迫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愛因斯坦對我們每個人都有永恆的意義。

書中的部分內容已有譯文,譯者參考了《愛因斯坦全集》(1—5卷)、《愛因斯坦文集》(1—3卷)、《愛因斯坦論和平》等國內已經出版的著作,並在個別地方作了調整。在此向許良英、范岱年、趙中立、李醒民等學界前輩以及魯旭東等先生的辛苦勞動致以衷心的謝意!在翻譯過程中,承蒙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方在慶研究員多次指點,白彤東教授、郭孫偉先生熱情回答了譯者的一些問題,在此一併致謝!

本書翻譯難度很大,譯者雖已盡力,許多地方還是難以傳達原文的精妙和韻味。對於譯文中的那些錯誤和不當之處,還望讀者多多指正!

譯者

2008年10月13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