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又光

1924年,馮玉祥、胡景翼、孫岳發動北京政變,惠同楊虎城、井岳秀等在陝北起而回響。 1925年同楊虎城率兵南下,與剛入陝的國民軍第三軍孫岳部一起,驅逐直系軍閥吳新田。 1927年6月,聯軍駐陝總部宣布于右任為陝西省政府主席,惠為省政府委員。

人物簡介

惠又光(1884~1927)名思溫,字又光,亦作有光、幼光、友光。陝西清澗人。幼時在本縣私塾讀書,後入西安關中書院,畢業於由關中書院改建的陝西第一師範學堂。在校時加入中國同盟會,秘密從事反清革命鬥爭。

人物生平

1911年武昌起義,西安回響。惠即回陝北,聯絡清澗、延川一帶民團及綠林豪俠,聚眾起事,所部隸屬秦隴復漢軍北路宣慰安撫招討使井勿幕。共和告成後,北京政府下令裁軍,他息兵回鄉。
1913年“二次革命”時,又在陝北聯契約志多人,樹旗反袁,不幸事泄,遭當地反動勢力圍捕,20多人被殺,惠幸免於難。後經友人介紹,被公費派送日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學習政治及社會科學,與時在日本學習軍事的史可軒結為至交。1914年謁見孫中山,備受鼓舞。同年7月,加入中華革命黨。
1915年,惠從日本回國,在北京從事革命活動,結識杜斌丞,建議杜學成後回鄉振興陝北教育。
1916年,雲南護國運動起,全國回響,惠在西安聯合陳德卿等革命黨人,到陝北組織起義失敗,陳德卿被殺,他潛入農民起義軍樊鍾秀部避難,向樊宣傳革命道理。樊後來加入革命行列,以師禮事惠。
1917年陝西民黨人士成立靖國軍反段(祺瑞) 倒陳(樹藩),惠在陝北重整舊部,組成300餘人的陝北游擊支隊,駐防渭北雨金、交口等鎮,先後參加過圍攻西安及渭北諸役,並與樊鍾秀部一起,參加了攻打潼關等戰役。
1920年直皖戰爭中皖系失敗,原屬皖系的陝督陳樹藩敗逃漢中,直軍閻相文、馮玉祥入陝先後主政。陝西靖國軍當年揭示的“反段倒陳”的政治目標已失去意義,南北議和亦告成立,戰事趨向停止;加之連年打仗,人心思治,靖國軍各路將領提出“假途直軍,待機再舉”的新方針,都在醞釀接受直軍改編。對此,惠持反對態度,遂聯合甄壽珊郭英夫、石象儀、馬青苑等部,於1922年4月發動了高陵兵變,驅逐第三路司令曹世英,據兵高陵,繼續堅持靖國軍旗幟。已接受馮玉祥改編、駐防三原的胡景翼,率原第四路平息了兵變,陝西靖國軍解體。惟獨楊虎城部拒絕改編,後退守陝北。惠也回到陝北,與時任陝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校長的杜斌丞和楊虎城過從密切。
1924年,馮玉祥、胡景翼、孫岳發動北京政變,惠同楊虎城、井岳秀等在陝北起而回響。楊任陝北國民軍前敵總指揮,惠任前敵指揮部參謀長兼第一游擊支隊司令。
1925年同楊虎城率兵南下,與剛入陝的國民軍第三軍孫岳部一起,驅逐直系軍閥吳新田。
1926年受樊鍾秀的邀請,到河南任樊部建國豫軍副總司令。不久建國豫軍失敗,惠返回陝北清澗。
為了策應廣東革命政府北伐,于右任奉命間道赴蘇聯邀請馮玉祥回國。馮歸國重整舊部,組成國民軍聯軍,馮、於分任總副司令,在綏遠五原誓師後南進,欲解被劉鎮華圍困數月的西安城圍。
入陝北時,于右任同史可軒等親往清澗約惠一同南下關中。惠至三原身患傷寒,在友人家中調養數月始愈。
西安解圍後,中共西安地方執委會根據上級黨的指示,推動馮玉祥、于右任等國民黨人士,建立了國民軍、國民黨和共產黨“三位一體”的統一戰線組織——國民軍聯軍駐陝總司令部,惠出任聯軍駐陝總司令部政治部部長;在國民黨陝西省第一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監察委員。
1927年6月,聯軍駐陝總部宣布于右任為陝西省政府主席,惠為省政府委員。
馮玉祥附蔣反共後,任命石敬亭代理陝政,于右任被迫離陝,惠同行,赴東南各省考察政治。到上海後,因積勞成疾,不幸於同年9月21日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