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節舞

情節舞

情節舞是古典芭蕾術語。情節舞原指有比較穩定的結構形式、推動劇情發展的舞蹈。

情節舞

內容

在情節舞中一般都有主角演員、獨舞演員和伴舞隊參加早在18世紀,啟蒙主義代表人物D.狄德羅就在所編《百科全書》中指出舞蹈密切聯繫劇情的必要性J.-G.諾韋爾把啞劇與純舞蹈結合一起,表現劇情內容,構成最初的情節舞。到了浪漫主義時期,情節舞的結構形式漸趨嚴格,服從於舞蹈技巧的改進和音樂的交響化。規範的情節舞結構是:“出場”(介紹所有參加者)、慢板雙人舞(主要演員表演,可以有伴舞)、幾段男女變奏獨舞和全體演員參加的結尾群舞。情節舞始於諾韋爾,C.迪德洛有所發展,而在J.佩羅、M.珀蒂帕的舞劇中達到了高峰。《雷蒙達》第 2幕終場、《天鵝湖》、《睡美人》、《舞姬》中的大型雙人舞以及《愛斯梅拉爾達》中的舞會場面都是較為成功的情節舞。
 
現代的編導把情節舞的範圍加以擴大,把它作為與娛樂性舞蹈相對立的概念,泛指一切表達人物心理情緒變化、推動劇情發展的舞蹈,而不再拘泥於嚴格規範的結構形式。他們主張舞劇中所有的舞蹈儘可能承擔情節任務,不游離於劇情之外。

配圖

所屬分類

芭蕾
芭蕾結構形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