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與時間

情感與時間

《情感與時間》,作者盧春紅,由上海三聯文化出版社於2007年6月1日出版。描述的是從縱向的維度梳理了“共通感”在西方思想史上的不同境遇,不僅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共同能力”說、維科的“共同意識”說與休謨的“同情”說,而且揭示了18世紀德國哲學中“共同感覺”這一概念的轉譯來源以及康德在引入這一概念時的理論建構背景。另一方面,本書從橫向的維度剖析了“共通感”與情感發生關聯後在“直感判斷”(亦有人譯為“審美判斷”)與“趣味判斷”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其作用不僅涉及到人類感覺的普遍可傳達性與體現為自由的合目的性,而且在本質上具有消解自身的抽象性而返回生活之中的導向功能。

基本信息

本書目錄

序一/尤西林

序二/王柯平

前言:從文化之外遭遇康德哲學

第一章 導論:情感與共通感

一、情感問題的歷史回顧

二、關於Asthetik

三、共通感概念的境遇

四、康德哲學的總體思路

第二章 共通感的形成

一、共通感與判斷力

二、知性與範疇

1.範疇

2.心:統覺的統一

三、實踐理性與道德命令

1.道德命令

2.良心:意志(Wille)的自由

四、共通感

1.純粹實踐判斷力的模型

2.共通感:心的統一

第三章 Asthetisch(直感):時間與情感

一、Asthetisch(直感)與判斷力

二、時間與純粹直觀

1.感性(Sinnlichkeit)與純粹直觀

2.時間:想像力的綜合

三、情感與本性

1.感性慾望與本性

2.情感:任意(Willktir)的自由

四、情感與時間

1.純粹Asthetisch(直感)判斷

2.關(Sch~nheit)與崇高(Erhabenheit)

3.美感與崇高感

4.合目的性

第四章 美的世界

一、美的世界與判斷力

二、認識領域的自然與美的自然

三、實踐領域的圓善與美的藝術

四、美的世界

1.“美的”:主觀的合目的性

2.世界:客觀的合目的性

3.美(Schsnheit)作為德性的象徵

第五章 從心之能力到現實生活

一、趣味、天才與判斷力

二、趣味與興趣

三、天才與藝術

四、感悟與生成——康德哲學所引出的轉向

結語:康德哲學與中西哲學比較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