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惡變

病理表現

腸息肉屬常見的腸道疾病,是腸黏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症狀表現為大便周圍帶血和便後出血。如果是炎性增生息肉,其病理性質為良性,如果腸息肉伴不典型增生,很容易發生癌變。

1、病理變化:

①一般認為,息肉是癌變的前期,從病理角度來看,腺瘤有惡變傾向。

②息肉病可累及全大腸,惡變度很高,約占60%。

2、息肉大小,腺癌息肉越大,惡性率越高。

3、息肉的位置:高位息肉較低位的易癌變,據統計管狀腺瘤中,在直腸的癌變率為7.3%,而在乙狀結腸的癌變率為24.8%.

4、息肉形狀:廣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於癌變,有蒂癌變率為4.5%,而廣基癌變率為10.2%,無蒂息肉癌變率潛力明顯大於有蒂息肉。

及早治療,爭取抓住最佳治療時機COOK痔瘡槍:用靈巧的儀器,把痔瘡逐個套住並結紮、讓其瞬間脫落,治療過程乾淨利落,僅需20分鐘。

優點:出血少、痛苦小,創傷小,無需住院,無任何後遺症,不破壞直腸與肛管的正常結構和外觀。

適應症:內痔、直腸息肉及肛周疾病。

術後護理

①摘除息肉後應臥床休息,以減少出血併發症,注意觀察有無活動性出血、嘔血、便血、有無腹脹、腹痛及腹膜刺激症狀,咽部有無水腫、疼痛、有無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徵的改變。

②胃、十二指腸息肉摘除術後應禁食6h,6h後進流質飲食1天,繼而進無渣半流質飲食3天。大腸、直腸息肉術後即可進流質或半流質飲食,1周內忌粗糙食物。

③保持術後大便通暢,可用適量番瀉葉沖泡代茶飲,同時採用拇指按中皖、天樞、足三里、豐隆各1min,1日3—4次。

④術後有少數患者發生腹部脹痛、腸脹氣,多因手術中注入氣體過多所致,可採用針灸補虛瀉實的方法,針刺足三里、中皖,留針15min,可緩解腹部脹痛,迅速減輕腸脹氣。

直腸息肉術後護理

(1)減少房事,房事過頻會使腸黏膜充血。加重出血。
(2)要心情開朗,勿郁怒動火。心境不寬,煩躁憂鬱會使腸黏膜收縮,血行不暢。
(3)多食具有清腸熱,滋潤營養黏膜、通便止血作用的食品,如生梨汁、藕汁、荸薺汁、蘆根汁、芹菜汁、胡蘿蔔、白蘿蔔(熟食)、苦瓜、茄子、黃瓜、菠菜、金針菜、捲心菜、蛋黃、蘋果、無花果、香蕉、黑芝麻、胡桃肉、白木耳等。
(4)忌食辛熱、油膩、粗糙、多渣的食品,忌菸酒、咖啡。
(5)減少增加腹壓的姿態,如下蹲、屏氣。忌久坐、久立、久行和勞累過度。
(6)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大便以稀糊狀為佳。

飲食禁忌

 腸息肉,在兒童和青年中多發,它在臨床上又可以叫做直腸腺瘤,有單發性和多發性之分。單發性直腸息肉多見於2-8歲兒童,極少發生惡變;多發性好發於青壯年,有明顯家族遺傳性,病變範圍廣,易發生惡變。直腸息肉主要症狀是大便表面帶血,除到醫院就診治療外,飲食上應注意以下兩點:

1、不宜吃酸、辣、辛等刺激性食物。

2、少吃油膩食物,多吃含纖維素的水果、蔬菜等。

從飲食方面進行調理,有利於直腸息肉的治療以及康復。

痔瘡與直腸癌早期分辨

【痔瘡】是臨床上常見的直腸肛門疾病,主要見於成年人,並且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病率增加。痔瘡的臨床表現是大便時有鮮血,或有腫塊從肛門脫出。根據發生的部位不同,痔瘡有外痔和內痔之分,大多數痔瘡不需要做任何治療,對人的身體健康也無多大影響。
【直腸癌】是消化道發生率較高的惡性腫瘤,如不及早診治,可危及生命。直腸癌早期之所以有很高的誤診率,主要是直腸癌與痔瘡的臨床表現有諸多相似之處,如便血、大便次數增多等。其實只要病人警惕,直腸癌的早期發現是完全可能的。區別痔瘡與直腸癌在臨床上只需做一些簡單的檢查就能達到目的,所花的費用也不高,如做一次肛門指檢只需2~3元,做一次纖維乙狀結腸鏡不超出100元。
教您怎么早發現直腸癌:
【排便習慣改變】排便習慣改變是直腸癌最早出現也是最常見的症狀。由於癌腫的刺激,病人可在短期內出現無明顯原因的大便次數增多或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有排便不盡的感覺。隨著病程發展、病灶增大,癌腫可阻塞直腸出口,引起便秘、大便變細或變形、腹脹等症狀。
【大便性狀改變】出現大便變稀、大便帶血和黏液。80%~90%的直腸癌可有便血,血液呈鮮紅或暗紅色,常混有黏液或膿液。有時在糞便中可見到脫落的腫瘤組織,但這時往往已不是早期。
【早期就診】患者一旦發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到醫院檢查,就診時要注意不要輕易相信醫生沒有進行檢查所得出的結論,如痔瘡或菌痢等。如醫生沒有要求做檢查,病人不妨自己提出。一般說來,直腸指檢能發現75%以上的直腸癌,簡單的乙狀結腸鏡檢查幾乎能發現所有的直腸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