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模式

廣西桂林市恭城縣石山地區的農民,創造了一種以林果業為龍頭,以沼氣為紐帶,以養殖業為重點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通過農業生態系統的自我循環和自我調節取得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既達到了發展經濟的目的,又保護了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成為解決好經濟與環境、資源協調發展這一世界難題的成功範例。人們把這一經驗稱之為"恭城模式"。

概念由來

廣西桂林市恭城的生態農業建設是從1983年起步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於廣大農村能源短缺,農民民眾“不怕鍋里沒米,就怕灶下無柴”,恭城人意識到這一嚴重性,決定走生態農業建設之路,實施以養殖為基礎,以沼氣為紐帶,以種植為重點的發展戰略,形成了“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產業鏈。通過發揮生態農業建設鏈中沼氣這個紐帶作用,一方面,有效地解決封山育林與農戶生活用柴砍伐森林的突出矛盾,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通過沼氣的綜合利用,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了經濟、社會、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實現了三個良性循環:一是實現了“生態農業—生態保護”的良性循環。二是實現了“養殖—沼氣—種植”的良性循環。三是實現了“經濟—社會”的良性循環。

“恭城模式”成型於1995年,一個意外促成這個偏遠的瑤族自治縣的揚名。當時,廣西農村經濟發展調查組下鄉調研,車子中途熄火,時任縣委書記的張明沛聽到此事,立即囑咐人把車拖回恭城修理。在縣委書記的安排下,調查組人員參觀了“考察計畫外”的恭城。蔣述衛說,張明沛對發展“生態農業”的思路已經很清晰:以沼氣為紐帶,兩頭抓養殖業和種果樹,形成良性循環經濟。在陪同調查組時,中文系畢業的張明沛妙語連珠,專家“越看越有味道”。新模式就這樣破土而出,作為典型在區內外推廣。

蔣述衛解釋說,恭城模式其實是個“意外收穫”。1980年代中期,由於生態環境遭嚴重破壞,縣裡大力發展沼氣,推廣後產生的效益超乎意料。

黃嶺村69歲的村民黃光林是“恭城模式”的“發明人”之一。他回憶說,由於文革期間大煉鋼鐵,兼之村民一直燒柴,恭城森林砍伐量超過生產量6萬多立方米,導致旱災不斷。《恭城縣誌》載:1961年-1989年,乾旱平均兩年發生一次,1988-1989年,先後連續兩個45天滴雨不降,新街、土陂、五福等村顆粒無收。大家還面臨著巧婦難為無“柴”之炊:哪家不夠用,只能向鄰居借。

借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時任村長的黃光林說,1979年,他開始琢磨修沼氣池,6個月後的一天,“終於亮火了”!不久後,黃嶺有30餘戶農民用上了沼氣……2000年,沼氣池布於9個鄉鎮,入戶率73%。

由於沼氣池需要糞便做原料,黃光林就買了3頭豬回來養。“後來聽人說,沼渣還能種出甜果子來——可以賺錢。”黃光林說。但在1980年代,上面嚴格推行“以糧為綱”的政策,黃嶺村1500畝土地清一色種水稻。“國家統購價平均0.12元,我們村人均年收入也就100來塊錢。”黃光林說。在他的印象里,當年吃肉只和過春節有關。

1984年,黃光林在自家旱地里種上20多株椪柑。兩年後,作為縣人大代表,黃光林在會上提議:新街村——黃嶺上面的行政村——在保證完成公購糧任務的基礎上,發展種果。領導回答“建議無效”。可黃光林對後來發生的事有些納悶:村里果樹慢慢多了起來,上面從沒人下來檢查。

“恭城果樹種植迅速推廣,是縣領導頂著政治風險乾的。”縣農業局黨組書記鄧光盛解釋說,當時國家提倡“水果上山”,但恭城山區土地貧瘠、涵水量少,而果樹需要大水大肥,“這跟趕豬上樹差不多。”沼氣推廣後,專家發現:用沼渣澆果樹,甜度可增加2~3倍。於是,時任縣委書記蘭世琪、代理縣長何先華等開始暗抓種果。“到1980年代末,恭城果樹面積近50%,桂林其他地區最多不超過20%。”鄧光盛說。

而在農業政策逐步開放後,縣農業局按“一鄉一品”的規劃引導農民種果樹,並在技術、貸款上給農民予支持。目前,全縣水果種植面積為38.6萬畝,無公害標準化技術32萬畝。2003年,匯源集團落戶恭城,該集團年鮮果需求量達10萬噸,今年下半年果汁開榨後,惠及恭城及周邊省市60萬農戶。

蘭世琪同時抓起了養豬,一戶一個沼氣池、一個果園、一個豬圈的“庭院經濟”在全縣逐步鋪開。1993年,新官上任的張明沛大力推廣“三位一體”生態農業。鄧光盛介紹,推廣期間,縣至鄉鎮逐級簽責任狀,推廣情況與幹部業績掛鈎,每人按級別交納風險金——200元到500元不等,這相當於當時的月薪。

“那時候,村里除了人長得不同,其他都一樣。”黃光林說。但他很滿足於這種“統一”的生活。

“統一”化生活的背後則是恭城延續了23年的執政思路。從1983年推廣沼氣至今天的富裕生態家園,4任縣委書記、縣長始終圍繞“生態農業”做文章。1980年代末開始,人均純收入每年遞增35%;2004年,恭城又成為中國沼氣入戶第一縣。而縣林業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全縣每年節柴13萬噸,森林覆蓋率幾乎高出全國水平的一倍。

縣歷任領導的政績也得到各方的肯定:前書記張明沛,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廳長;前書記肖芳佐,現任區民政廳副廳長。2006年5月,區、市組織部進行4年1次的市、縣換屆考核——這是官員晉升的重要途徑,在涉及17個縣區20餘名考核對象中,恭城縣領導有4位。有官員說,這種情況在考核史上很少見。

精選提案

一、關於"恭城模式"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是我國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重點之一。如何發展生態農業,建設山青水秀、環境優美的新農村,是西部大開發中大家非常關注的問題。廣西桂林市恭城縣石山地區的農民,創造了一種以林果業為龍頭,以沼氣為紐帶,以養殖業為重點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通過農業生態系統的自我循環和自我調節取得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既達到了發展經濟的目的,又保護了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成為解決好經濟與環境、資源協調發展這一世界難題的成功範例。人們把這一經驗稱之為"恭城模式"。
恭城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東北部,原是一個不沿海,不沿邊,不沿鐵路和公路國道的山區貧困縣。恭城縣的生態農業是從1983年起步的。縣領導在發動農民大辦沼氣的初期,意在解決日益困擾的燃料問題。可是不久,農民們發現,厭氧發酵的殘餘物--沼渣、沼水是高效的有機肥,其肥效比沒經沼氣池發酵過的人畜糞便高出許多倍,施用過沼氣渣的果樹、農作物,生長健壯、抗逆性大增,產量和質量得已普遍提高,成為深受人們歡迎的綠色食品;同時,它還解決了農田因施化肥而使土壤結構越來越差的難題,起到用地與肥地、養地同時進行的雙重作用。不用或極少用農藥,防止了農藥殘留,減少農藥對有益昆蟲、微生物的危害,豐富了生物多樣性。沼氣作為變性紐帶,促進了自然系統的能量流動,形成了良性循環,有利於保持和提高生態農業系統的穩定性。恭城縣經過18年的艱苦創業,終於走出了一條"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生態農業的新路,為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1996年3月巷城被國家環保總局確定為全國生態農業示範區建設試點地區。1996年5月,恭城被國家計委、國家農業部等8部委評為全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先進縣。1999年10月12日至14日,國家農業部、林業局、財政部等八部、委在桂林及恭城縣召開了有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領導參加的發展生態農業現場經驗交流會。聯合國有關官員和專家也專程到恭城考察,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具有恭城特色的生態農業是解決當今生態保護這一世界難題的成功範例。去年5月,國際能源理事會在恭城召開了農村能源研討會,有37個國家和地區的多名專家參加了會議。
近幾年來,廣西北流市等地在學習"恭城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實踐探索,沼氣建設已初步實現了從燃料改革型、綜合配套型到生態家園型的轉變,並納入"生態家園富民計畫",加快了生態農業的產業化、市場化和城鎮化的建設。
二、"恭城模式"對生態農業的作用
目前,我國農村大多數地區均存在缺燃料、缺飼料、缺有機肥料的狀況,正因為三缺,導致了森林覆蓋率低、農田產量低、農民收入低。要解決好這"三缺"、"三低"最切實有效的辦法,就是從解決農村能源入手,以沼氣為突破口,用沼氣帶動養殖業和種植業,使農民在增產增收,脫貧致富的同時,減輕對森林資源的壓力,保護生態環境。沼氣技術在生態農業建設中獨特的優勢和作用,概括起來可歸納為"五好":
1、經濟效益好。3--5人的農戶,建一個8立方米的沼氣池,需用1000--1200元,雖然需要一定投入,但其產生的經濟效益更大。農戶利用草料、人畜糞便漚制沼氣,可以用來燒飯煮菜、點燈照明。一年就可基本收回建沼氣池的費用。另外,沼液可用來餵豬、養魚,沼液、沼渣可用作水果、蔬菜、水稻等農作物的肥料。用沼液、沼渣給水果施肥,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水果產量和質量。
2、生態效益好。在沒有沼氣前,農戶要上山砍燒柴。由於過量砍伐,造成水源枯竭,有的地方連吃水都困難。後來發展了沼氣,大家不用砍柴割草,山上林木長起來了,草木茂盛了,水源也保住了。
3、社會效益好。沼氣帶動了養殖業和林果業,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農村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是農民生活質量在提高。二是社會穩定,各族民眾安居樂業。三是貧困人口逐年減少。四是住房改善,環境優美。通過大辦沼氣,廣大農村已初步形成了"錢多、糧多、環境美、社會安定"的喜人局面。
4、衛生效益好。通過廁所和畜欄改造,把人畜糞便、各種雜草放進沼氣池發酵,消滅了各種病菌。農戶的房前屋後、里里外外乾乾淨淨,衛生好了,減少了疾病,保證了農民民眾的身體健康。國家衛生部對沼氣用戶的衛生狀況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5、解決了生產力,減輕了勞動程度。過去沒有沼氣,農戶每要有3--4天時間上山砍柴,現在有了沼氣,減輕了勞動強度,農戶有更多的時間看書、看電視,從中獲取農業技術或水果行銷信息,也把農村婦女從繁重的家務中解放出來。
三,加快生態農業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目前推廣恭城經驗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六個方面:一是對沼氣建設重要作用認識不足,宣傳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多數農戶尚未充分發動起來。二是各地沼氣發展嚴重不平衡,大部分農村地區,沼氣的發展水平仍較低。三是標準的沼氣示範點不多。特別是與"八改"(改廁、灶、房、水、豬牛欄、路、低產果園、文化娛樂設施)相結合的示範點少,輻射效應不大。四是短缺,各級財政匹配的項目經費不到位,投入少。五是各級能源部門的技術人員少,沼氣池建後服務跟不上,適應不了工作需要。六是許多地方所建的沼氣池還沒有形成一定規模,難以體現規模效益。因此我們建議:
1、國家有關部委在實施"十五"計畫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有利於農村能源工作長期穩定發展的政策法規,使農村能源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執行產業和土地政策法規方面,結合生態農業建設制定相應實施措施,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證。
2、各級政府應定點扶持開發地區的縣、鄉、鎮、村,制定並實施"生態家園富民計畫"。建議建設、農業、林業、環保、衛生扶貧等主管部門共同協作,對農村能源建設與管理作出全面統一的規劃,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畫,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扶持農村能源建設,其事業經費要列入同級財政預算,要逐步增加對農村能源建設的投入。
3、堅持生態農業發展走產業化道路。生態農業要與鄉鎮企業相結合,建立水果加工基地,引進肉製品生產線;與信息產業相結合,使地球村的信息四通八達。還要建立兩在網路,即使用網上銷售系統,理順大宗產品銷售渠道;構築交通網路,為農副產品流通鋪平道路。
4、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觀光農業,與旅遊業發展相結合,開發生態農業田園風光旅遊,使美麗的農家景觀和生態農業綠色景觀共同發展。要創造生態農業名牌產品,對有影響並多次獲獎的生態農業產品進行商標註冊,進一步在國際國內擴大產品銷路。
5、將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建設納入扶貧軌道。越是貧困的地方越要加快以沼氣為突破口的生態農業建設。生態農業是一項投資巨大的扶貧項目,必須加大力度,拓寬渠道,將有限的扶貧資金投入到最急需的貧困山村。建議各級政府都要支持農村沼能、水能、太陽能三種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使貧困農民在生態農業的建設中儘快脫貧致富。
我們希望在西部大開發中,充分發揮恭城模式的作用,使生態農業在改革開放的原野上,生根、開花、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