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樂自然村

恩樂自然村 :該行政村隸屬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恩樂鎮,地處鎮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1.00公里,到鎮道路為 水泥路,交通方便,距縣0.2公里。東鄰民江村 ,南鄰團結村,西鄰文舊村 ,北鄰復興村

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恩樂鎮,地處鎮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1.00公里,到鎮道路為 水泥路,交通方便,距縣0.2公里。東鄰民江村 ,南鄰團結村,西鄰文舊村 ,北鄰復興村 。轄良子、丙中、等11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627戶,有鄉村人口4281人,其中農業人口1634人,勞動力81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590人。
全村國土面積18.76 平方公里,海拔1,036.00米,年平均氣溫26.50 ℃,適合種植蠶桑.茶葉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330畝,人均耕地0.31畝,林地23,551.00畝。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37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3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330畝(其中:田790.00畝,地540 畝),人均耕地0.31畝,主要種植 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 23,551.00畝,其中經濟林果638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5畝,主要種植 桔子.茶葉 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500.00畝,其中養殖面107.00畝;荒山荒地 349.00畝,其他面積 241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 、通路、通電視、通電視。全村有771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24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33 %)。有771戶通電,有754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75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100%、98 %和98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7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71戶(分別占總數的100%和100%)。
該村到鎮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柏油、水泥 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0.8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71輛,拖拉機23輛,機車362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97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4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42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戶。全村有6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6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 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8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28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2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 8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376.4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79.48萬元,占總收入的20 %;畜牧業收入267.84萬元,占總收入的 19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750頭,肉牛4頭,肉羊 0頭);漁業收入17.30萬元,占總收入的1.2%;林業收入28萬元,占總收入的 2%;第二、三產業收入 698.58萬元,占總收入的 50 %;工資性收入85.20萬元,占總收入的 6 %。農民人均純收入 2630元,農民收入以養、種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85.2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6人(占勞動力的3%),在省內務工50人,到省外務工6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 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 縣內。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89.5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5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牛膀子等特色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71戶,共鄉村人口1634人,其中男性2227人,女性2054人。其中農業人口1634人,勞動力1243人。該村以哈尼族、彝族為主(是哈尼族、彝族族混居地),其中哈尼族1054人,彝族1379人,其他民族267人。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000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85%;享受低保798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4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0.4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3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1 個。

文化教育

該村距離鎮中學0.2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50人,其中小學生142人,中學生108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2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588.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 0.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一事一議籌勞0元(勞均0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賬目 。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總支1個,下設 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9人,少數民族黨員43人,其中男黨員 52人、女黨員 17人。
村委會由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丙中.良子等 11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59人。

人文地理

丙廟基督教會
民國22年(1933年),德國牧師羅必許帶著翻譯龍希安(玉溪人)從新平區到恩樂丙廟傳教。一開始在野外一棵紅毛樹下集中傳教講經(現職業高級中學)。當時傳教以行醫為突破口,牧師一邊行醫,一邊傳教,叫人們信奉上帝,信奉耶穌,加人基督教。當時有三十多個農民參加了基督教會活動,後來蓋了一間草房作教堂。三年後,羅必許的妻子也來到了丙廟,她平時教徒唱聖經。每逢做禮拜,傳導員傳聖經牧師用風琴伴奏。教會在丙中林德文家買了一棟樓房拆到丙廟社建蓋,通過裝修作為教堂。
經幾年傳教,信徒越來越多,有恩樂、民江、復興幾個村的村民。當時丙廟的甲長彭五也參加了基督教,彭五的哥哥彭有才被按立為長老,教徒女多男少人數達到近百人。活動興盛,每逢" 禮拜”和“聖誕節”,都要集中禱告,每月吃一次聖餐。羅必許還在教堂設了奉獻箱,凡願為教會捐資的隨時可投錢進去。有的教徒為表示對耶穌的忠誠,死後能升天,就集資,獻工獻料建蓋或修理教堂。過了五年,翻譯龍希安回去了,議來了一個新平漠沙的李先生翻譯,一卜二年後,羅必許帶著妻子和翻譯離開丙廟後,又來了一個任牧師(德國人),同時來的有翻譯楊必得(貴州人)。任牧師傳教到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後回國,教會由楊必得負責到解放。
2001年1月到7月,在恩樂鎮政府,縣委統戰部、財政局、民宗局、恩樂村委會的幫助和教會的努力下投資近萬元,拆除教會另一幢土木結構瓦房,建蓋了一幢磚木結構瓦屋面平房,供教徒禮拜時作廚房和遠處教徒來過禮拜時住宿。目前教徒有150多人,慕友50多人。教徒分布在恩樂、民江、復興、勤勞、團結、玻烈6個村16個組。
丙廟基督教的長老、傳導員和執事嚴格按照《國務院關於宗教活動場所管理辦法》和《雲南省宗教事務管理規定》進行管理和活動。
恩樂大寺廟遺址
大寺廟遺址在恩樂鎮西面的大寺管二寺篙之間的山腰上。大寺廟遺址地形比較平緩,約有十來畝面積,在二寺坡最平緩的半山腰。寺廟遺址旁有一條從古至今還有人行走的小路,縣城離大寺廟約二百米左右的丫口小路兩邊有一對一米多高,底座直徑近兩米的一對“仙女乳土”。傳說是古代恩樂刀大力氣挑燒壇罐泥土剛到小丫口,扁擔斷了,泥土就倒在了路兩邊,後來,泥土就變成了“仙女乳土”。
大寺廟就建在山青水秀的山腰上,可見先輩們的膽略和智慧。從現存的遺址看,大寺廟坐西朝東,是一座相連有序梯次台階式的建築群,整個建築分為四台,每台都是用加工精細的大石條、(塊)支砌擋牆和牆腳,有的牆壁已坍倒,瓦礫隨處可見,整個建築群屬土木結構的瓦房。建築基地每台長約22米,第一台至第四台寬約12米、11米、16米和9米。一台比一台高1米左右,二至三台石階,房屋建築大至6幢以上。從遺址上看,有正房、廂房、大門。據介紹,1972年至1974年恩樂中心學校建蓋教學樓時,曾組織工程隊到大寺廟遺址搬運牆腳石,柱腳石。現在遺址中還有一些直徑30厘米左右的柱腳石,還有一隻比較完整的麒麟、石桌石板、石鼓等。第四台還存留著比較完整的雕有各種動物花草的石遺址,從各種遺址殘留物上看,這就是大寺廟的主廟房。然而,大寺廟年久日暮,歷史上的大寺廟房屋群體究竟建成什麼樣,從實地遺址是很一難看清楚了。

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40多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產業發展緩慢,缺乏資金。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加重經濟作物比重,發揮土地經濟效益。2.搞好種殖行業最佳化配殖,逐步形成山地種茶,平地種桑,好地種菜的合理布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