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民歌

如牧歌又叫睇牛歌,以前的牧童在山上放牛時,經常互相鬥歌,歌詞簡單粗糙,但節奏明快跳躍,適合青少年的性格。 數百年來,恩平木魚經過民間藝人的不斷加工,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唱腔。 這些藝人唱的是龍舟腔。

廣東恩平市城鄉流傳著一種旋律優美、節奏明快、聲調和諧、地方風味濃郁的傳統音樂,這就是“恩平民歌”。“恩平民歌”還在美國、委內瑞拉、香港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的恩平人僑居地流傳。恩平民歌曲種繁多,數百年來,它以悠揚的音韻、優美的節奏、真摯的感情,在嶺南歌壇別樹一幟,飲譽遠近,是祖國文藝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據《恩平縣誌》、《恩平文史》等資料記載,明成化(公元1465-1487)年間,在恩平民間開始興起使用一種詩與歌相結合的清唱體來表達人們的喜怒哀樂,述說人間的悲歡離合,這種清唱體就是恩平民歌的雛形,距今已500多年。
恩平民歌的表演方式有獨唱、說唱、對唱、小演唱、表演唱、小合唱、大合唱、二重唱及民歌劇等;就曲種來說,有木魚、牧歌、夾房歌、花箋歌、牛�冷、舞春牛歌、螃蟹歌、花歌、賣雞調及禾樓歌等10多種,除了木魚和牛�冷兩種外,其他曲種只在特定的場合中才唱。如牧歌又叫睇牛歌,以前的牧童在山上放牛時,經常互相斗歌,歌詞簡單粗糙,但節奏明快跳躍,適合青少年的性格。
恩平民歌三種曲種簡介
木魚
恩平木魚與在廣州方言地區流行的木魚不同,恩平木魚善於敘事,一首好的恩平木魚,除了思想內容健康之外,對格律的要求比較嚴謹,多採用“梅花間竹”韻,即是在一句完整的句子中分為上下句,上句的上半句是仄聲,下半句是上平聲;下名的上半句是仄聲,下半句是下平聲,其形式為:――仄,――上平;――仄,――下平。如此周而復始。以這種方式創作出來的木魚,不但音節優美,而且易記易唱。當然,也有的不這么嚴謹,往往有上下句的尾字同是上平或下平的,這已是次一等的了。
數百年來,恩平木魚經過民間藝人的不斷加工,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唱腔。如在建國前,農村有些賣唱的節人,用木棍安裝著一個用木頭雕成的獅子或鋰魚模樣的龍舟頭,敲著小鑼小鼓,過村串鄉,沿門賣唱乞食,叫做“划龍舟”。這些藝人唱的是龍舟腔。如《手掂龍舟走江湖》。
歇馬村的失明藝人梁庚子。創造了金蘭腔、三級浪龍頭鳳尾等唱腔,在本市流行甚廣,深受民眾歡迎,人們把這種唱腔稱為庚子腔,如《三姑回門》。
五十年代,木魚唱腔又有了新發展。六十年代,又創造了東風腔、洪流腔、春雷腔、憶苦腔等多種不同的唱腔。這些唱腔,是由於趕潮流而創造出來的,在“文化大革命”時雖曾流行一時,但沒有民眾基礎,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而消失。庚子腔卻流傳至今不衰。
牧歌
牧歌又叫睇牛歌,牧童成群結隊在山上放牛,各村牧童都有自己的山頭範圍,經常互相鬥歌,你一首來,我一首去,互相挑戰,甚至唱出,所以以歌詞對罵。由於出自牧童之口,且又多是見景生情,隨口唱出,所以歌詞簡單粗糙,但其節奏明快跳躍,適合於青少年的性格,而且具有強烈的針對性,所以流傳甚廣。這種對歌的風氣,在本世紀中期已漸趨淡薄。建國後,對牧歌進行了整理,要保留原來的獨特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基礎上加以改進,配以音樂伴奏,增強了節奏感,加進了內容健康的唱詞,使這一傳統曲目煥發了青春。如經過整理的《花正紅時人正好》。
夾房歌
夾房歌是解放前農村鬧新房時唱的專用民歌,一般是清唱,特點是節拍自由靈活,聲音高亢、開闊,歌詞內容多屬祝頌式,但也有涉及諧趣和開玩笑的,一人唱完,眾人齊呼“嗚嗬”應和,氣氛異常熱烈。如《情郎愛妹妹愛郎》。
解放後,鬧新房的風俗革除,夾房歌成了讚頌新人新事的工具。經過整理加工後的夾房歌,有了比較固定的形式,每首歌基本都是八句,基本字數為五五七七,三五七七。唱腔也有了很大的改革。如《春滿錦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