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膿性鼻竇炎

急性化膿性鼻竇炎

急性化膿性鼻竇炎是鼻竇黏膜的急性化膿性炎症,重者可累及骨質。上頜因竇腔較大,竇底較低,而竇口較高,易於積膿,且居於各鼻竇之下方,易被他處炎症所感染,故上頜竇炎的發病率最高,篩竇炎次之,額竇炎又次之,蝶竇炎最少。急性化膿性鼻竇炎為一常見病,多繼發於急性鼻炎。其病理改變主要是鼻竇黏膜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嚴重者累及骨質,並可引起周圍組織和鄰近器官的併發症。

基本信息

病因

1.全身病因

多因全身抵抗力降低所致,如過度疲勞、受寒受濕、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和生活與工作環境不衛生等。此外特應性體質、全身性疾病(貧血和糖尿病)、內分泌疾病(甲狀腺、腦垂體和性腺功能不足)、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傳染病(流感、麻疹、猩紅熱和白喉)等均可誘發本病。

2.局部病因

(1)鼻腔疾病 急慢性鼻炎、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變應性鼻炎、鼻息肉、鼻腔異物和腫瘤等均可阻塞鼻道,妨礙鼻竇通氣引流。

(2)鄰近器官的感染病灶 扁桃體炎、腺樣體肥大。此外,上列第2雙尖牙和第1、2磨牙的根尖感染,以及拔牙損傷上頜竇壁或齲齒殘根墜入上頜竇內,可引起上頜竇炎症。

(3)直接感染 鼻竇外傷骨折或異物穿入鼻竇,以及游泳跳水不當或游泳後用力擤鼻致污水擠入鼻竇。

(4)鼻腔填塞物留置時間過久 引起局部刺激、污染和妨礙竇口通氣引流。

(5)氣壓驟變 高空飛行迅速下降致竇腔負壓,使鼻腔炎性物或污物被吸入鼻竇,稱為非阻塞性航空性鼻竇炎。致病菌多見化膿性球菌,如肺炎雙球菌、溶血型鏈球菌、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等;其次為桿菌,如流感桿菌、變形桿菌和大腸桿菌等;此外,壓氧菌感染亦不少見。應注意多數為混合感染。

【概述】

急性化膿性 鼻竇炎 是指鼻竇黏膜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常並發於急性 鼻炎 。由於各組鼻竇的解剖位置及開口部位的特點,上頜竇發病率最高,篩及額竇次之,蝶竇極為少見。重者不僅影響鼻竇黏膜,累及骨質,而且還可以引起周圍組織和鄰近器官的併發症。

【病因】

1 局部病因:感染和鼻腔疾病、外傷、牙源性感染、氣壓改變。

2 全身病因:過度疲勞、 營養不良 、維生素缺乏、變應性體質、內分泌失調, 以及患得患失有各種慢 性病 如 貧血 、結核、 糖尿病 、慢性 腎炎 等,身體抵抗力減弱,亦為鼻竇炎的誘因,也可繼發於流感等急性傳染病後。

3 常見致病菌:有 肺炎 雙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多種化膿性球菌。其次為流行性 感冒 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由牙病引起者多屬厭氧菌感染,膿液常帶惡臭。

【症狀】

1 鼻塞,流大量膿涕,早期可為帶血性涕,有頭痛及局部疼痛,並伴發熱和全身不適。

2 鼻黏膜明顯充血、腫脹,鼻腔內分泌物多,可擤出大量鼻涕。局部皮膚紅腫及壓痛。

3 急性上頜竇炎:前額部或顳部疼痛,晨起輕,午後重。同側面頰部脹痛或上磨牙痛。

4 急性額竇炎:患側前額周期性疼痛,晨起漸加重,午後減輕,晚間消失。

5 急性篩竇炎:疼痛位於內眥或鼻根部,亦可放射到頭頂或枕部。

6 急性蝶竇炎:眼球深處痛,放射至頭頂及枕後,晨起輕,午後重。

體徵

1、全身症狀

因常繼發於感或急性鼻炎,故原症狀加重,出現畏寒、發熱、食慾減退、便秘、周身不適等。小兒患者可發生嘔吐、腹瀉、咳嗽等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狀。因常繼發於感或急性鼻炎,故原症狀加重,出現畏寒、發熱、食慾減退、便秘、周身不適等。

2、局部症狀

(1)鼻塞:多為患側持續性鼻塞,如兩側同時罹患,則為雙側持續性鼻塞。均因鼻黏膜炎性腫脹和分泌物積蓄所致。因鼻塞可致嗅覺暫時性減退或喪失。

(2)多膿涕:鼻腔內大量膿性或粘膿性鼻涕,難以擤盡,膿涕中可帶少許血液。厭氧菌或大腸桿菌感染者膿涕惡臭(多是牙源性上頜竇炎)。膿涕可後流至咽部和喉部,刺激局部黏膜引起發癢、噁心、咳嗽和咳痰。

(3)頭痛或局部疼痛:為本病之常見症狀,其發生機理是膿性分泌物、細菌毒素和黏膜腫脹刺激和壓迫神經末梢所致。一般而言,前組鼻竇炎引起的頭痛多在額部和頜面部,後組鼻竇炎的頭痛則多位於顱底或枕部。

但各竇引起的疼痛各有特點:1)急性上頜竇炎:前額部痛,晨起輕,午後重,可能伴有同側頜面部痛或上列磨牙痛。2)急性篩竇炎:一般頭痛較輕,局限於內眥或鼻根部,也可能放射至頭頂部。前組篩竇炎的頭痛有時與急性額竇炎相似,後組篩竇炎有時則與急性蝶竇炎相似,疼痛位於枕部。3)急性額竇炎:前額部痛具周期性,即晨起即感頭痛,且逐漸加重,午後開始漸輕,至晚間完全消失,次日又重複發作。4)急性蝶竇炎:顱底或眼球深處鈍痛,可放射至頭頂、耳後。亦可引起枕部痛,早晨輕、午後重。

病理生理

(1)初起為卡他期:黏膜短暫忿血,繼而血管擴張和充血,上皮腫脹,固有層水腫,多形核白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纖毛運動緩慢,漿液性或粘液性分泌亢進。

(2)進而發展為化膿期:上述病理改變加重,上皮壞死,纖毛脫落,小血管出血,分泌物轉為膿性。

(3)少數病例炎症侵及骨質或經血道擴散引起骨髓炎或眶內、顱內併發症。

診斷檢查

1、鼻腔內窺鏡檢查:用1%麻黃素和1%—2%地卡因棉片作鼻黏膜收縮和麻醉後,擤盡鼻腔膿涕。套用可屈性纖維鼻咽喉鏡或硬性鼻-鼻竇內窺鏡,利用其不同視角檢查鼻腔各壁,並伸入鼻道檢查竇口及其附近黏膜,可精確判斷鼻腔黏膜、尤其是竇口及其附近黏膜的病理改改,包括竇口形態、黏膜紅腫、息肉樣變以及膿性物來源等。

2、鼻竇X線檢查:可顯示竇黏膜增厚,如有膿性物積蓄,則可見竇腔密度增高,發生在上頜竇者可見液平面。

3、上頜竇穿刺沖洗:須在病人無發熱和抗生素控制下施行。觀察有無膿性液,若有,應作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以利進一步治療。

診斷

根據病因、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即可做出診斷。

治療方案

原則有三:根除病因;保證引流通暢;控制感染和預防併發症。

1、一般治療 同上感和急性鼻炎,適當注意休息。

2、抗炎治療 最重要。①全身足量抗生素治療,及時控制感染,以及防止發生併發症和轉為慢性;②局部治療基本同急性鼻炎。

3、體位引流 目的是促進引流。

4、物理治療 局部熱敷、短波透熱或紅外線照射等,可促進炎症消退和改善症狀。

5、上頜竇穿刺沖洗 即可用於診斷,也可用於治療。應在全身症狀消退和局部炎症基本控制後施行。有的患者一次沖洗即愈。否之,則每周沖洗2次,直至再無膿液沖洗出為止。沖洗後可向竇內注入抗生素、類固醇激素混合液。一些病人經大量抗生素治療症狀仍不改善,行上頜竇穿刺沖洗後症狀可消退。

方法:

1、表面麻醉 先用1%麻黃素棉片收縮下鼻甲和中鼻道黏膜,然後用浸有1%—2%。地卡因(內可加少許0.1%腎上腺素)的棉簽置入下鼻道外側壁,距下鼻甲前端約1—1.5cm的下鼻甲附雨處稍下的穿刺部位(該部位骨壁最薄,易於穿透),麻醉時間約10—15分鐘。

2、穿刺操作 在前鼻鏡窺視下,將上頜竇穿刺針(帶有針芯)尖端引入下鼻道外側壁的穿刺部位,針尖斜面朝向下鼻道外側僻,並固定。一般穿刺左側上頜竇時,右手固定患者頭部,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針,掌心頂住針之尾端。針之向方對向同側耳廓上緣,稍加用力鑽動即可穿通骨壁進入竇內,此時有一“落空”之感覺。

3、沖洗 拔出針芯,接上注射器回抽檢查有無空氣或膿液,以判斷針尖端是否確在竇內,抽出之膿液送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證實針尖確在竇內後,撤下注射器,用一橡皮管連線於穿刺針和注射器之間,再徐徐注入溫生理鹽水以沖洗。如上頜竇內積膿,即可隨生理鹽水一併自鼻腔衝出。如此連續沖洗,直至膿液沖淨為止。必要時可以膿液沖淨後,注入抗炎藥液。沖洗完畢,按逆進針方向退出穿刺針,穿刺部位用棉片壓迫止血。

每次沖洗應記錄膿液之性質(粘膿、膿性、蛋花樣或米湯樣)、顏色、臭味和膿量。如一次不能治癒,可根據病情每周1次或2次重複穿刺沖洗。亦可經穿刺針腔引入矽膠管留置竇腔,一端固定於前鼻孔外,以便連續沖洗。

因此,在行上頜竇穿刺沖洗沐時應注意:①進針部位、方向正確,用力適中,一旦有“落空”感即停。②切忌注入空氣。③注入生理鹽水時,如遇阻力,則說明針尖可能不在竇內,或在竇壁黏膜中,此時應調整針尖位置和深度,再行試沖,如仍有較大阻力,應即停止;有時因竇口阻塞亦可產生沖洗阻力,如能判斷針尖確在竇內,可用1%麻黃素棉片收縮中鼻道黏膜後再試沖,如仍有較大阻力,亦應停止。④沖洗時應密切觀察患者之眼球和面頰部,如患者申訴有眶內脹痛或眼球有被擠壓出的感覺時應停止沖洗:如發現面頰部腫起亦應停止沖洗。⑤穿刺過程中患者如出現昏闕等意外,應即刻停止沖洗,拔除穿刺針,讓患者平臥,密切觀察並給予必要處理。⑥拔除穿刺針後如遇出血不止,應作止血處理。⑦如疑發生氣栓,應急置患者頭低位和左側臥位(以免氣栓進入顱內血管和動脈系統、冠狀動脈),應立即給氧及其它急救措施。

4、額竇環鑽術 急性額竇炎保守治療無效且病情加重時,為避免額骨骨髓炎和顱內併發症,須行此術。

5、如為牙源性上頜竇炎,應同時治療牙疾。

疾病預防

增強體質,改善生活和工作環境。謹防感冒和其它急性傳染病。積極治療貧血和糖尿病。及時合理治療急性鼻炎以及鼻腔、鼻竇、咽部和牙的各種慢性疾病,保持鼻竇通氣引流和防止感染擴散。

常見的過敏原有以下幾種:

1、蟎蟲是最常見的過敏原,它廣泛存在於我們周圍因而它是引起常年性過敏性鼻炎的主要原因。

2、屋塵是指室內的陳舊塵土,實際上它是多種過敏原的混合物。

3、昆蟲。如蟑螂、蚊、蠅、蛾等的皮屑、分泌物、排泄物等的也可致敏。

4、羽毛。主要是家禽、及觀賞鳥類的羽毛,其與屋塵蟎關係密切。

5、上皮。主要是貓、狗等的寵物的皮屑。

6、花粉是引起花粉症的致敏原,有明顯的區域性和季節性。

疾病治療

1.一般治療多飲水,適當休息,對症處理。

2.抗炎治療一般選用羥氨苄青黴素、頭孢克洛、頭孢呋辛、左氧氟沙星等口服,療程應在1—2周,最好依據細菌培養和藥物試驗選擇抗炎藥物。

3.局部治療可用0.5%—1%的呋麻液滴鼻。局部可用超短波或紅外線照射,蒸氣吸入也能緩解症狀,促進引流。

4.病因治療針對特定的病因,考慮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 。

用藥安全

1、全身治療:採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因多為球菌感染,以青黴素為首選藥物。頭痛或局部疼痛劇烈,可適當用鎮靜劑或鎮痛劑。一般療法與急性鼻炎相同。

2、改善鼻竇引流:常用1%麻黃素液或呋喃西林麻黃素液、氯黴素麻黃素液滴鼻。若為急性額竇炎或篩竇炎,滴鼻時應採用頭後仰位。若為急性上頜竇炎應採用側頭位,使黏膜消腫,改善鼻竇的通氣引流而減輕頭痛。

3、物理療法:局部熱敷法或紅外線照射、超短波理療等。

4、上頜竇穿刺沖洗術:急性上頜竇炎宜在全身症狀消退、局部急性炎症基本控制後施行。沖洗後可注入抗菌溶液,每周1-2次,直至痊癒。

5、鼻竇置換療法:適用於各鼻竇炎及急性炎症基本得到控制,而仍有多量膿涕及鼻阻塞者,以利鼻竇引流。

專家提示

急性化膿性鼻竇炎經積極治療效果良好,抗生素一般套用7-10天,療程短、量不足易變為慢性化膿性鼻竇炎。

治療原則

(1)抗感染:本病多為球菌感染所致,故全身使用磺胺類及抗生素類藥物,如青黴素、紅黴素、複方新諾明等對及時控制感染,防止轉化為慢性病變有著較好的作用。若有條件可作細菌敏感試驗,選用敏感藥物,則效果更好。局部可選用鼻炎靈(由蒼耳子、白芷、辛夷、冰片、薄荷、芝麻油、液狀石蠟等製成)滴鼻。

(2)改善通氣及引流:可用1%麻黃素滴鼻劑或麻黃素可的松滴鼻劑滴鼻,以收縮鼻腔黏膜,改善通氣,通暢引流。必要時可加用體位引流,如上頜竇可採取平臥式引流,因上頜竇自然口高而靠後,平臥時引流最好;額竇炎可取正坐位,使竇內膿液慢慢引流,可使頭痛明顯減輕;篩竇炎可取側臥引流;蝶竇可伏案引流。廣州仁愛醫院專家介紹說,急性鼻竇炎還可採用頭低位引流,即病人取坐位,下肢分開,上身下俯,頭下垂近膝,約10分鐘後,即可有膿液流入鼻道。

(3)上頜竇穿刺沖洗法:為臨床上較為常用的治療方法,一般宜在全身症狀消退及局部炎症基本控制後施行,每周1~2次。

【診斷】

1 多繼發於急性鼻炎、上感、急性傳染病之後。

2 有鼻塞、流大量膿涕,重者伴發熱、周身不適等。

3 頭痛及局部痛:

(1)急性上頜竇炎:前額部或顳部疼痛,晨起輕,午後重。同側面頰部脹痛或上磨牙痛。

(2) 急性額竇炎:患側前額周期性疼痛,晨起漸加重,午後減輕,晚間消失。

(3)急性篩竇炎:疼痛位於內眥或鼻根部,亦可放射到頭頂或枕部。

(4)急性蝶竇炎:眼球深處痛,放射至頭頂及枕後,晨起輕,午後重。

4 鼻鏡檢查:可見鼻黏膜充血腫脹,中鼻道或嗅裂可見膿性分泌物。

5 X線攝鼻竇相顯示病變鼻竇混濁、黏膜增厚或有液平。

【治療】

1 急性期患者應適當休息,增加營養,多飲水。

2 去除病因:如去除鼻腔填塞物,處理病源性牙齒。

3 血管收縮劑,如複方麻黃素液。

4 套用磺胺類及抗生素類藥物,控制感染,預防併發症。

5 對症治療。

6 上頜竇積膿在炎症控制後可行穿刺沖洗。

7 物理療法:局部熱敷,紅外線等理療,改善症狀。

求醫網急性化膿性鼻竇炎專題

急性化膿性鼻竇炎急性化膿性鼻竇炎

求醫網(www.qiuyi.cn)創立於2000年,是北京時代網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核心平台,我們力求打造中國最專業的醫療網站。求醫網正在努力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和專業的線上諮詢服務,同時建立海量信息庫為患者提供最全面的醫療信息資訊……

詳細 >>

本詞條全部內容由詞條認領機構及智願者共同編輯,互動百科權威評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