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型黃疸性肝炎

【治法】清熱解毒,清肝利膽,祛濕熱,退黃疸。 因此,黃疸出現與否,是肝臟受累或出現病變的一個重要體徵,但出現黃疸者未必都是肝炎。 臨床上把因紅細胞過度或過量破壞引發間接膽紅素升高而出現的黃疸稱為溶血性黃疸,又叫肝細胞前性黃疸。

急性乙型黃疸性肝炎
【辨證】濕熱蘊結。
【治法】清熱解毒,清肝利膽,祛濕熱,退黃疸。
【方名】首烏湯
【組成】生首烏15克,連翹15克,丹皮15克,大青葉15克,板藍根15克,半枝蓮15克。茜草15克,丹參15克,柴胡12克,茵陳30克,白茅根30克,甘草6克。
【用法】冷水浸泡連煎2次,加水高出藥面1-2寸。用砂鍋煎煮沸後約30分鐘,濾出藥液再加水煮。兩次藥液加在一起,一日分3次服完,每日1劑,連服50-60劑。
【出處】霍明義方。

黃疸就是肝炎嗎

所謂黃疽是指血清膽紅素含量超過了正常範圍,從而引起鞏膜及其他組織出現的黃染現象。膽紅俗代謝過程中,先後產生兩種膽紅素,即間接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無論何種膽紅素升高,都可能引起黃疸。黃疽最容易出現的部位是鞏膜、黏膜、血管、皮膚等處。因這些組織富含較多的彈性蛋白,後者與膽紅素有較強的親和力。如果只有血清膽紅素超過正常標準而患者未表現鞏膜、皮膚的黃染稱為隱性黃疸;只有皮膚等部位的發黃而血清膽紅素不升高者,稱為假性黃疸。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肝臟是體內最大的“化工廠”,間接膽紅素生成後必須運到肝臟進行轉化後排泄。肝臟如出現炎症或其他病變,其轉化及排泄膽紅素的過程出現障礙引發血清間接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同時升高,患者迅速出現尿色加深,鞏膜、皮膚發黃等體徵。黃疸前後出現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狀即所謂的黃疸型肝炎。此種黃疸又被稱為肝細胞性黃疸。因此,黃疸出現與否,是肝臟受累或出現病變的一個重要體徵,但出現黃疸者未必都是肝炎。臨床上把因紅細胞過度或過量破壞引發間接膽紅素升高而出現的黃疸稱為溶血性黃疸,又叫肝細胞前性黃疸。有時又可因為膽囊或膽管部位的病變,如結石、腫瘤、炎症等疾病導致膽紅素排泄漳礙,引發血清直接膽紅素升高而引發黃疸,稱為阻塞性黃疸,又叫肝細胞後性黃疸。由此可見,廟床引發黃疸的病因和病種較多,不能籠統地認為都是病毒性肝炎所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