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然自得

怡然自得

怡然自得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yí rán zì dé,指非常高興、滿足。釋義: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列·黃帝》等均有記載。

基本信息

成語

怡然自得

拼音

yí rán zì dé

辭彙分開解釋

非常高興、滿足。 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自得:自我滿足。

出處與詳解

喜悅而滿足的樣子

1、《列子·黃帝》:“ 黃帝 既寤,怡然自得。”

2、唐 駱賓王《與博昌父老書》:“今西成有歲,東戶無為。野老清談,怡然自得;田家濁酒,樂以忘憂。”

3、《宋史·呂蒙正傳》:“ 蒙正 至 洛 ,有園亭花木,日與親舊宴會,子孫環列,迭奉壽觴,怡然自得。”

4、清 李漁《閒情偶寄·演習·授曲》:“悲者黯然魂消而不致反有喜色,歡者怡然自得而不見稍有瘁容。”

5、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劉厚守聽了,怡然自得,坐在椅子上,盡興把身子亂擺,一聲不響。

6、清·沈復《浮生六記》-《閒情記趣》-《幼時記趣》童趣是現代編者取的名字) :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7、魏明倫《變臉》:“水上漂怡然自得,飲酒抒情。”

8、張潔《沉重的翅膀》十三:“緊張工作了一天后所引起的勞頓,自有一番怡然自得的樂趣。”

語法結構

偏正結構

近 義 詞

自得其樂、得意洋洋、躊躇滿志

反 義 詞

膽戰心驚、心煩意亂、悵然若失

語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