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曲

思念曲

2009年5月12日,紀念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動在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隆重舉行。活動開始時,小號手吹響《思念曲》。小號聲婉轉低回,音符夾著陣陣哀思,催人落淚。在收看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紀念活動直播時,國人都對現場反覆迴蕩的《思念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首《思念曲》的作曲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青年作曲家郭思達,演奏者是該團樂手王強。

基本信息

思念曲目

每個夜裡都難以入睡

因為不停地思念著你

這感覺越來越強烈,喔,親愛的

我嘗試逃避對你的感覺

我的內心在不停交戰

我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些什麼

於是我哭泣了,卻沒人聽到

我哭泣了,這是我唯一能做的

深深地陷入混亂

整顆心都在哭泣

有時候在閃爍的目光中

我會感到懷疑

你真的愛我嗎

你願意嘗試愛我嗎

我不知道怎樣做才能告訴你

我們的愛可以成為現實

我會永遠真誠

我會永遠愛你

誰也不能動搖我

因為知道在我心底

這團烈火依然在熊熊燃燒

不能將你送出我的腦海

不能將你送出我的心房

不能將你送出我的生活

就算我們天各一方

哪怕沒人聆聽我的心聲

我哭泣了,這是我唯一能做的

凝聚雄壯匯聚大愛

悠悠的《思念曲》中,在汶川映秀鎮漩口中學遺址,聳立著一面巨大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記事牆。昨天下午,紀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動在這裡隆重舉行。社會各界人士陸續來到記事牆前,獻上菊花。遠處有風,在廢墟上升起的五星紅旗,挺拔招展。

青山作證,群鳥飛鳴。江河奔流,卷不走人們的悲傷,裹挾而來的,是新的力量。

一年前的山搖地動,讓天地為之嗚咽。為了打通“都汶生命線”,感天動地的一幕幕,似乎還在眼前。昨天,由都江堰到映秀的高速公路,終於全程貫通,汽車飛馳,只需20多分鐘。

背景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周年紀念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紀念活動現場,樓層傾斜,窗欞破損。觸目之處,是一座帶有裂紋的白色錶盤,時針永遠定格——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

映秀國小的體育教師葉尚敏,主動提到了一年前的這一刻。大地撕裂時,她正帶著一個班的孩子,在操場上課。由於身處開闊地,孩子們基本無恙。只有一個身體稍弱的孩子,請假進了教學樓,不幸遇難。

葉老師的眼眶濕了,逝者已去,生者的內心翻騰。“表面當然平靜了”,葉尚敏擦擦眼淚,“但心裡還是被揪著,現在上體育課,我特別小心……”

小號聲起,全場肅立,黨和國家領導人步入會場。在深情的《獻花曲》中,20名禮兵捧著10個花籃,緩緩走上台階,依次將花籃放在紀念錶盤之前。

14時28分,全場默哀,為了遇難同胞,和在抗震救災鬥爭中英勇獻身的烈士。

站在第一排,一名小女孩低著頭。在一片深色服裝中,她的紅衣服,格外顯眼。在採訪本上,小女孩一筆一畫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張思琪。她是映秀國小5年級學生。參加紀念儀式,她對老師說,“我喜歡穿紅衣服”。

問張思琪,她的成績如何。小女孩笑了:“還不錯,當然,還要更用功。”

判斷一個民族、一種文明,能否從災難中迅速崛起,依據往往不在於宏大的計畫,而在於孩子的笑臉。能夠迅速營造出一種氛圍,讓孩子們感受到希望,這就是中華文明的力量。從這層意義上說,在主會場一側的教學樓上,“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這24個字,如此鮮活。

精神不死,魂魄猶在。

升國旗,唱國歌。凝聚雄壯,匯聚大愛。這一刻,軍禮、隊禮、注目禮,人們目送五星紅旗升起在廢墟最高點……牽動一年,感動的將是10年,100年。

獻花儀式開始,張思琪和她的同伴們,搬著裝有300多枝菊花的大筐,來到會場前方。張思琪低著頭,但她記得清楚——第一枝拿走的,是白菊花。

獻花的人群中,有穿著白衣白鞋的白衣天使。

有“奮勇向前,生死營救”的解放軍、武警、公安、消防部隊代表。

有“我愛,我希望,我志願”的志願者。

有“我沒了小家,還有國家”的受災民眾代表。

也有我們,一群“國運即我運,我手寫我心”的新聞工作者。

放下手中的菊花,深深地鞠上一躬。這一刻,松柏無言,挽幛低垂。

走出會場,走出5·12,那一幕歷史,並不會就此淡忘。然而,為一個文明聚集燦爛篇章的,是大災之後的大勇,更是大災之後的大重建。比應對危機更加重要的,是堅韌不拔的重建歷程。

震後一年,災區也正以全新姿態,如浴火重生般崛起。《思念曲》中,我們不僅僅思念。磚瓦疊加起的,不僅僅是新居,還有勇氣和信心。主會場斜對面,映秀國小分會場內,“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的大幅標語,深入人心。

焦點關注

離家再遠,也要趕回來祭奠親人

這一天,哪怕走到天涯海角,也要趕回來,為逝去的親人獻上一束白色的菊花。

這一天,從綿陽到北川的路堵了幾十公里,從擂鼓鎮一直堵到安昌鎮。

昨天早上6時許,北川中學高一(1)班的班主任李軍便和家人出發,從綿陽市乘車前往北川老縣城,去祭奠大家庭里遇難的親人。地震中,整個大家庭里走了11個人,包括他15歲的女兒。

白色的雛菊靜靜地躺在北川中學的廢墟上,裊裊輕煙中,李軍夫婦淚流滿面,哽咽著對女兒說:“女兒,你在天堂要快樂!好好孝敬爺爺、婆婆,帶好弟弟。你是爸爸媽媽唯一的乖女兒,我們永遠都不會忘記你的模樣!”

懷孕5個多月的吳翠華沒能回老縣城,丈夫雷小海和她的弟弟一行6人,午飯後便從綿陽市永興板房乘免費班車去了縣城。“我弟弟在成都打工,特地帶了家人回來的。離家再遠的人都趕回來了!”家裡的3個孩子——雷小海哥哥的兩個遺孤和吳翠華的女兒,昨天在綿陽市九洲體育館參加悼念活動。上午,吳翠華特地去地震後曾經住過的九洲體育館看了看,地震後這裡曾經是北川災區民眾的臨時安置地,而今一切恢復正常。

小號《思念曲》吹遍網路

小號聲婉轉低回,音符夾著陣陣哀思,催人落淚。在收看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紀念活動直播時,國人都對現場反覆迴蕩的《思念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昨日,網友們以各種方式尋求、下載、珍藏《思念曲》,寄託哀思,銘記堅強。

網友紫軒碧影是一個音樂愛好者,前晚,他熬了一個通宵,自己吹錄了一段《思念曲》放在了自己的部落格上。“因為很多網友在找這首曲子,希望能下載,但都找不到,所以就想了這個辦法。累是累了點,可感到很欣慰,也總算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讓他沒想到的是,這個“紫軒碧影版”的《思念曲》卻迅速捧紅了他的部落格,昨日一天,他的部落格瀏覽率提高了2000多次。而在各大網路論壇和QQ群里,分享、下載《思念曲》更是成為網友們繼5·12當天后,緬懷同胞的一種方式。新浪網友無霜說:“我至少把這首曲子傳了10遍,同時,也接到了4個網友複製過來的下載地址。”

“虔誠的心領略動情,感觸的情致意想像,餘下的真引導思考……”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楊曉忠老師認為,《思念曲》之所以讓人感動,是因為音樂本身就是一種情感藝術,聽者有情自然能真摯動人。

于丹昨日也在其部落格中寫道:“在小號手吹響的《思念曲》中,一束束黃色和白色的菊花,代表著深切的思念,獻給了在汶川特大地震中不幸罹難的同胞。把一切都融入國家的記憶,這是告慰死難同胞的最好方式。”

《思念曲》作者及演奏者

作者郭思達,2003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創作室創作員。

四歲開始學習鋼琴,六歲在吉林省“新苗杯”鋼琴比賽中獲得一等獎。1991年開始學習作曲,並於1992年考入吉林藝術學院附中作曲專業。在校期間創作了大量器樂作品,聲樂作品。並舉辦過多場音樂會,受到專家好評。1996年在吉林省作曲比賽中獲得一等獎。為了贏得更好的發展,於附中學習的最後一年1997年赴北京學習作曲,師從於著名作曲家唐建平、楊青、徐振民教授。

1998年以第一名的成績同時被中央音樂學院與中國音樂學院錄取,後選擇中央音樂學院。入學第一年師從於著名作曲家姚恆璐教授學習作曲。被老師推薦送去法國。大學二年級開始師從於在國際上享譽盛名的著名作曲家郭文景教授學習作曲至今。在此期間創作了大量器樂作品

1999年年底成立個人音樂工作室。開始涉及MIDI音樂,電子音樂。創作的題裁更加廣泛,到目前為止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其作品範圍涉及影視劇音樂,舞蹈音樂,流行音樂,爵士音樂及部隊題材音樂等等。還曾同多位作曲家進行過合作及為其作品進行MIDI編程。曾參於數首MTV音樂的製作及MIDI編程。

演奏者王強,1988年就讀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軍樂系學習小號專業,師從著名音樂教育家郭日新教授。1991年畢業分配到軍樂團工作,現任解放軍軍樂團三隊小號首席,同時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管樂專業本科班兼職教授。

從藝二十年來,完成了數百次國家最高規格的內外事司禮演奏任務,迎送了百餘位來華訪問的各國元首,曾參與千餘場的各類演出,隨團出訪過德國、英國、法國、中美及南美五國、新加坡、汶萊等十多個國家,並在歷次演出中擔任獨奏、領奏。為央視及中央電台錄製大量音樂節目,參與了國內外十餘張CD唱片的錄製,特別是在德國發行的《情迷歌劇》這張CD中,用夫呂號獨奏的《Summer Time》贏得了廣大音樂愛好者的一致好評。

王強的吹奏音色純正、寬廣細緻、有極強的音樂表現力,紮實的古典功底,過硬的技巧加上豐富的樂感使之遊刃於古典和流行之間,這種具有標誌性的迷人魅力使他成為國內最具實力的演奏家之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