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老心態

怕老心態

怕老心態,是指在年輕人中存在的一種心態,表現為80後已經自稱“老人”,90後也有了中年危機。這種心態的出現,與社會推崇年輕化的價值觀有關,也凸顯年輕人的生存壓力。

基本信息

心態表現

怕老心態怕老心態
2013年,一群在父母看來還是小孩的80後,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嘆“老了”、“心好累,感覺不會再愛了”;到了2017年,1992年出生的人,已經有了中年危機

25歲以後覺不覺得時間像流水一樣,嘩啦啦的就一年又一年,過了30一看人生幾乎過去一半了,會害怕變老。

時常感覺有點累了,但容貌卻正值青春,那不符合年齡的心境會感覺社會其實很殘酷,我們只能在努力努力更努力的社會大學裡站穩那還顯的很稚嫩的腳跟,卻還是可能會因為有時的一點點懈怠而墜入深淵。

流行原因

年輕化氛圍

推崇年輕已經成為當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之一,年輕人成為時代的“主鏇律”,老資格、老資歷已經失去了在主流價值觀中的核心地位。年輕即風尚,“年輕就是王道”的觀念被社會整體所接受。社會轉型和變遷的步伐不斷加速,社會意義上的新陳代謝越來越快。在這一背景下,人最大的焦慮可能就是擔心“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正因為年輕越來越被看重,社會各方面對於年齡的篩選也顯得更嚴,“稍不留神”,你就是那個“超齡”的人。

社會對年輕的推崇幾乎無處不在。比如單位招人,年齡要求越來越嚴苛,無形中製造了一種不斷比年輕的氛圍;而另一方面,教育的延伸,卻反向推遲了人步入社會的時間。大學一畢業首先就要邁過年齡這道坎兒。面對更年輕者的“擠壓”,你不得不服“老”,所謂嘆老的心態和對老的焦慮,便由此而生。

生存壓力

怕老心態怕老心態
社會分工對年齡的要求越來越顯示出層次性。看重“年齡優勢”,只是催生怕老心態的一個方面。在轉型期社會,各種價值觀噴涌,人開始在價值理念上受到更多的牽引。傳統家庭結構的打破,又使得年輕人的負擔提前到來,這與“1992年生人已進入中年”的界定恰恰是“吻合”的。且在流動社會面前,囿於社會制度變革的滯後,年輕人的流動並不意味著公民權利的隨身遷移,這迫使年輕人注定要以更多的精力來表現出“務實”的一面,更快地進入“成家立業”的奮鬥階段,更早地告別“詩與遠方”。諸如高房價、就業難以及社會公平問題,使得這一“務實”和“成熟”的必要性顯得更為迫切。

社會背景

怕老心態的流行,源自年輕人基於社會壓力下的“不想太早長大”,也或多或少與老年人在社會中的生存境況有著隱秘的關聯。當前,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但無論是社會的尊老氛圍,還是養老公共服務,恐怕都離一個能夠讓人優雅、體面老去的社會有著不小的距離。

年輕人象徵著社會的希望,也是對社會狀況表現最為敏感的一個群體。剖析年輕人“怕老”的心態,注定不能撇開社會大背景。年輕人所承受的焦慮,很難說只有年輕群體獨有,只不過是他們的感受最為直接罷了。比如社會機會的多寡、財富分配的公平與否、主流價值觀的爭議,都會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

怕老心態流行的另一面,則可能是加速社會心態的“早熟”,抑制年輕人的活力。因而,從社會層面來講,怕老絕非僅僅是矯情這么簡單,也不是給年輕人補上幾碗“雞湯”就能解決的。

應對建議

1.在即將跨出年輕的門檻時,要消除對年長的心理恐慌,克服停滯感,不可朝後看,妄圖喚回已逝的青春,而必須朝前看,學會集中精力注意於現實和將來。

2.應該及時為自己設定人生的新目標:事業的、家庭的、業餘愛好的、社會活動等等,制定自己的短期計畫和長期計畫。只有相信自己的明天一定會更好,自己的生活會有更好更新的希望和變化,人的心靈才會永葆青春,才會永遠保持年輕的創造力和激情。要知道,即便是到了五六十歲,在年齡上的確是衰老的年齡,但是如果女人依舊保持一顆健康的心臟,每天生活就像是一個小女孩那樣,有著天真浪漫的心態,那么就可以說其並沒有老。總之,如果能夠克服怕老心理,那么生活將會更加順心。

3.如果要保持“年輕”的心態,最主要得能保持自省。多數老年人和年輕人最大的區別就是自以為是了,無論固執己見、封閉不開化,都是不能放下身段自省的外在表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