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狀鏈桿菌所致的鼠咬熱

鼠咬傷後,由小螺菌或念珠狀鏈桿菌所致的急性傳染病。 念珠狀鏈桿菌鼠咬熱潛伏期一般為2~4天,主要表現為發熱、皮疹和多關節炎。 病因病原體為念珠狀鏈桿菌,革蘭染色陰性。

概述

鼠咬傷後,由小螺菌或念珠狀鏈桿菌所致的急性傳染病。此病散發於世界各地,中國僅見散在的小螺菌鼠咬熱報導。小螺菌鼠咬熱潛伏期通常為14~28天,主要臨床表現有回歸型高熱、咬傷部位硬結性潰瘍及區域性淋巴結炎、皮疹,多數病人梅毒血清反應呈假陽性。念珠狀鏈桿菌鼠咬熱潛伏期一般為2~4天,主要表現為發熱、皮疹和多關節炎。

描述

又稱哈佛希爾熱或流行性關節紅斑症。我國迄今尚無此型鼠咬熱的病例報告。

病因

病原體為念珠狀鏈桿菌,革蘭染色陰性。菌體長約1~3μm,呈圓形、 橢圓形或梭形, 常呈鏈狀排列。 在含20%新鮮兔血清的培養基中能夠生長,兼性厭氧。加熱至55℃30分鐘即被殺滅。

病理生理

發病機制:傳染源是野生或實驗室飼養的鼠類等齧齒動物。人體被病鼠咬傷或食入被病原體污染的奶製品或食物即被感染而發病。
病理變化:患者白細胞數中度增高,中性粒細胞增多,且示核左移。在發熱期取血或抽取關節腔滲液培養可分離出念珠狀鏈桿菌。發病後2~3周,血清中可測出特異的凝集素。梅毒血清試驗極少出現假陽性。

診斷檢查

根據鼠咬傷史及臨床症狀,結合實驗室檢查,不難診斷。但應與小螺菌所致的鼠咬熱、回歸熱、瘧疾、立克次體病、鉤端螺鏇體病、腦膜炎球菌敗血症等相鑑別。

治療方案

在治療方面,青黴素治療效果最好,常用劑量為每日120萬u,分二次肌內注射,連用7~15 d。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紅黴素,每日1.5~1.8g,口服,連用7 d。咬傷口如未癒合,套用0.02%呋喃西林、0.2%依沙吖啶或0.1%~0.2%新黴素溶液局部濕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