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哉亭公園

快哉亭公園

快哉亭,是徐州市的一處歷史建築,位於徐州市解放路快哉亭公園內。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同治徐州府志》記載:“在城東南,舊志宋熙寧末李邦直持節徐州,即唐薛能陽春亭故址構建。郡守蘇軾名曰快哉,後明奎樓,俗名拐角樓。”快哉亭自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 )任京東提刑使持節徐州的李邦直在唐代陽春亭舊址改建以來,幾經興廢。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徐海道吳世熊重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 )太守桂中行又進行擴建。新中國成立後,任命政府曾多次撥款維修。因十年動亂遭受嚴重破壞,1989年又撥款在原址上重建,與新整修的快哉亭公園在建國40周年之際同時對外開放。

主要景點

快哉亭公園 快哉亭公園

重建的快哉亭坐南朝北,是快哉亭公園內東南角高出地面五米的一座獨立院落。沿著二十多級台階攀登進入棗紅色的大門, 跨入快哉亭幽靜的小院,亭樓主體建築坐落正中,古式敞廊環繞相連,顯得層次分明。院內的配房、花壇、太湖石河各色花木, 交錯別致。院門外台階下的石板路、小橋,直通對面仿古建築逍遙堂。小橋東西大面積的荷花池中,涼亭、水榭、曲橋相通。春夏之際,荷花妖嬈,清香四溢,占地七十多畝的快哉亭公園,已成為鬧市區中安靜優美的景點。

歷史淵源

快哉亭公園 快哉亭公園

快哉亭取名蘇軾的《快哉此風賦》。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蘇軾調任徐州知州後,常約賓朋來此避暑。一天,蘇軾登城步入新改建的亭內,李邦直請他命名。蘇軾揮毫作賦:“賢者之樂,快哉此風。雖庶民之不共,眷佳客以攸同。穆如其來,既偃小人之德;颯然而至,豈獨大王之雄?如夫鷁退宋都之上,雲飛泗水之湄,寥寥南郊,怒號千萬,颯颯東海,鼓舞與四維。因此隅晉人一映之小,笑玉川兩腋之卑。野馬相歡,搏羽毛於汗漫, 應龍所行,作麟角以參差。”。從此把陽春亭易名為快哉亭。昔日的快哉亭,建築在古城牆的角上,北成為奎樓,為徐州古城的五樓之一,與彭祖樓、霸王樓、黃樓、燕子樓、布於古城周圍。奎樓祀奎星,為文人崇祀之神。古時每年五月十六日有廟會,香火甚盛。因樓建在古城東南處,有成拐角樓。徐州的古城牆在歷史上享有盛名,1928年被當時的駐軍扒磚賣錢拆除。今快哉亭下的城牆已修復,遊人在快哉亭舉目眺望,古城內外景色盡收眼底,為古今登臨觀賞勝地。北宋詩人陳師道在《登快哉亭》師中寫道: 城與清江曲,泉流亂石間。 夕陽初隱地,暮靄已依山。 度鳥欲何向,奔雲亦自閒。 登臨興不盡,稚子故須還。

快哉亭公園 快哉亭公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